方先觉是黄浦系唯一投降日军的军长,在抗战时期投敌影响极坏。他应是抗战时的一个特殊个案,一个历史事件中的一个历史人物在弹尽粮绝时思想有多么的复杂。评价方先觉不能简单化和片面化,所以,对方先觉投降日军不能简单地扣之以“贪生怕死”、“叛国投敌”的帽子,这样对历史人物是不公正的。
我们都了解过衡阳保卫战的惨烈,在保卫衡阳的大部分时间里,方先觉率领的第十军浴血奋战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衡阳保卫战47天之久的坚守,主将的方先觉功不可抹。当衡阳保卫战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投降日军,但这一战役援军迟迟不到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责任不能由方先觉来承担。
在方先觉在孤军无缘的恶战中选择了投降,这是军队的耻辱,除了他主观上的意志不坚定等原因外,还有重要的客观原因,城外救援不力的国民党援军应承担相当的责任。在日军破城无可避免的情况下,出于为保全残余官兵生命方先觉选择了投降。他投降日军后,虽然没有死心塌地地卖身投靠或调转枪口,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成功地逃回了重庆。方先觉的投降,即便不与贪生怕死、叛国当汉奸联系在一起。但与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不相容的,与抗日战争中举国倡导的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是不相容的。他的投降事件,极不光彩,负面影响甚大。直到60年代在台湾,方先觉将军也因投敌的污点屡被攻击。这一致命的“污点”躲无可躲,辩无可辩。1983年3月3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台北家中去世,后葬于台北县汐止市五指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