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身份辨析:三千子弟下洞庭。续

    无声无息散落在浩淼洞庭湖洲的这群学子们就这样糊里糊涂完成了从学生到农民的身份转变,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政策,没有任何说法,没有任何预期。

    在以后的近二十年里,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少数出生在解放前底层劳动者家庭的‘红色成分’者最先跳离田地,文化硬扎点又性格跳崭点的慢慢拼熬地转到文、卫、管理岗位,还有一些命运太差的仍只能在土地上刨食度日。直到知识青年落实政策大批返城才受到冲击警醒。‘我们算什么?我们是什么身份?我们到哪里找谁去讨说法?’农场知青办名册里找不到他们。他们愤怒了!幸好有细心者保存了“招生简章”报纸原件。这就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群体上访讨“身份”。住进了省级机关会议室、走廊过道。(同情者颇众)有关部门理尽辞穷,让农业厅代省府补发一个迟到近二十年的“中专毕业证”。但这又带来什么变化呢,除了“三代”人员(代干、教、医)的‘代’字去掉了,现在是什么的还是什么,现在干什么的还干什么,如此而已。都四十的人了,‘孩子都到了我们下湖的年龄了,你还能怎样?!’

    ‘真是别梦忆昔咒逝川哪!我们的宝贵青春年华都不能自主,我们的人生命运都不能自主,都被扔在无法打捞的浩淼的洞庭湖里了。’

    ‘今年十月的株洲,有两百多个“我们”相聚,纪念下湖五十周年,我们只有一个名称:同学——老同学。主持人刘同学致辞中是这样表述我们自身囧况:我们是“四不像”。感叹命运多舛,互勉好好的快乐多活几十年。’

    "我们为了你一样的走了一条更深长的上山下乡的路,却没有一条政策热情的召唤我们回来。亲爱的祖国你知道吗。"(完)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看了心情难以平复,也了解了62年那批知青下放的原由。记得我们队上就有一名老知青小蔡哥,想想我们下放之时他已有十年的农龄了,当时看上去已是地道的农民摸样。说来他也是命运多舛。68年那批知青下放到队上时他和其中一名女知青好了,不知当初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爱情,也或是两颗寂寞的心互相需要慰藉,反正最后没有了结局,女知青离他而回城了,而他一直留在了那里,最后只好在农场成家,妻子是当地人,听说后来也离婚了。那个时代、那种大环境造就了他今天的命运,只能说上天对他是不公的。如果当初时代背景不是那种状况,我想他可能过的是另一种人生。如今应该是70左右的人了,但谁能为他找回逝去的岁月年华、谁还给他自己想要的人生。只能说他的命不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唉,那个年代,无奇不有.
我的相册-http://photo.163.com/photos/lihuaqiang527/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3# 李政协 农校毕业后本来是当干部的,不幸却成了农民,也许其中的逻辑就是刘少奇说的“你掏粪也是为人民服务,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为人民服务,没有职务高低,只是分工不同,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吧。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干部’在当时并不是显赫字眼,有一份稳定拿国家工资的工作,是当时人们的希望和追求。可这点追求的权力都没有。
在君山农场扎了二十年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燕版: 虽然在你给我的视频里 我已经很难辩论我当年的那些学友了,但同窗之情却一点也不减色 ,那熟悉的老校舍是我们亲手将一根一根芛苇织上去的,那熟悉的河港 更有那熟悉的幸福港码头 是我一生一场最惊险的经历的地方,谢谢你把视频发给我 我将它转进了我的可乐论坛上,将与我的知青经历一起珍藏 谢谢你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当年多少辛酸事,都付朝暮笑谈中。
在君山农场扎了二十年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老王的文字,配上乡音版版的视频,分明就是一部那一代人从青丝到白发的人生苦旅!让人沉思,让人唏嘘.....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知青”又算什么呢?回城后下乡下乡期间算工龄,回不了城留在农村就是农民。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