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抖糍粑1

抖糍粑fficeffice" />

 

下放所在农村每年春节之前都盛行抖糍粑,这也是我国南方农村的一种普遍习惯, 它是人们秋收之后丰衣足食的象征,它凝聚着一种节日的喜悦和欢庆,所以一到哪家要发起抖糍粑的消息之后,全村人都是欢天喜地,尤其是小孩子们,奔走相告------

抖糍粑是一种集体协作的活动,一般要四个全劳力抖,还得有二个以上换手,脱糍粑\搓糍粑就是妇女们的事了,都要灵活,麻利的人才是,最少也得四到六个人,总共也就得十来多个人,一般都得有几家人合起来抖,还得请人帮忙,热热闹闹,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小孩子们的凑兴,他们在中间窜来窜去,为了就是争得那刚出臼的热糍粑,又热又白又软又嫩,如加上放点白糖,酸萝卜,咸干豆什么的,那真是世上难得的美食,超凡的享受,难怪小孩子们那样争先恐后.那时我们男知青个个身强力壮,又都是单身汉,凡是村上哪家抖糍粑都喜欢喊我们去帮忙,女知青自然就是那搓糍粑的最好人选,说实话,在那搞集体生产队的年头,白天在队里出工挣不了几个工分,工分又不值钱,给人家抖糍粑,不但可以吃到又白又嫩的糯米糍粑,还可以饱吃一餐上好的酒饭,所以知青们个个都喜欢帮别人抖糍粑.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抖糍粑先得把糯谷碾成糯米,碾得越熟碾出来的糯米越白,之后抖出来的糍粑就越白越软,我当时是生产队保管员,还负责碾米,凡打糯谷抖糍粑,我都得把碾米机的刀具压得比平时要紧,这样碾出的米又白又亮,碾出的糯米还要反复冲洗干净,然后稍稍加以浸泡,于是装进一个超大的木甑,手法要轻,层层堆加上去,装好糯米后用盖子盖好,这些都有得小心翼翼,怕把糯米塌紧, 否则蒸汽上不去就蒸不熟,然后加大柴火去蒸,那时在湘南农村一般都是在一个大庭屋里蒸,一个大石碓臼放在庭屋中央,灶设在临天井处,脱糍粑的地方是用二条高长凳架一块宽门板,上舖一块新草席,草席上抹上茶油,如果是晚上还得准备打提笼灯,这就是烧’松膏火”即含松脂油多的松枝松木,把周围照得如同白昼,好一番热热闹闹\热气腾腾的埸面.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开始抖了,一个汉子用骨舀(即牛肩胛骨)从高温的饭甑内将滚烫的糯饭满满装入一个木盒里,然后倒入石臼里,守侯在石臼四周的几个男子汉都双手紧握着一把长木杵,这时立即高高挥舞木杵向糯饭轮流砸去,要乘热快抖,随着”嗨唷””嗨唷”的打夯声, 石臼内亦发出节奏沉重的撞击声,好象一曲乐章, ,越急骤锵铿有声,糯饭越烂得快,当糯饭被抖得粘棰不易扯脱时,就表明糍粑抖好了,这时早已看不到一粒粒糯饭了,于是由其中二个力大的人用木棰轮流将整臼糍粑料粘出石臼,然后放在沾有茶油的草席上,由一个为首的妇女将滚热的糍粑脱下来,摘成一个个圆团分给其它的妇女,再把其搓揉成一个个圆圆扁扁的糍粑.这就是刚出臼的糍粑, 热软烫手,白嫩香甜,为增加喜庆的气氛还用红水盖上几点印记,以作为春节走人家送礼的佳品,一般抖第一,二臼都不自己吃,要到大家抖到兴头上,或男人们稍要松口气的时侯,为首的妇女就会将刚出臼的热糍粑包上些咸干豆\酸罗卜或红沙糖,那时侯白糖难搞,有门路的人就喜欢包些白糖供大家品赏,这也可显示自己的富有,由此也可见当地人民的敦厚纯朴,那时一般上午都要抖2~300斤糯米,抖完以后又由主家招待一餐酒饭,一阵辛苦劳力之后,山野村夫,大口酒肉,好不痛快,悠然自得,别有一番风味. 事隔三十余年,现在当地抖糍粑都改用了机械化,不用人力劳苦操作,但当时的情景和亲身的经历对我们这些当年下放知青还是记忆犹新,这不光是湘南农村,在云南、贵州、广西一些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可能还存在这种风俗,我的这片回忆也算个”民风拾遗”吧!

 

马上就过年了,在这里先请大家吃臼热糍粑,拜个早年,祝龙年快乐!!!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现在农村抖不出磁粑了,因为没有壮劳动力去抖。机械化了,哪热闹的场面只留在记忆中了。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4# 深山幽兰

那种原生态的食品难得一见了!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