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寻访西施遗迹

寻访西施遗迹

 

  在中国,凡是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沉鱼落燕之貌,闭月羞花之容”这个成语,也都知道这个成语中所指的四大美女是谁,还都知道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但知道西施是天上的珍珠下凡的恐怕不多。
  传说嫦娥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大珍珠,她爱不释手。但玉帝命珍珠下凡来拯救吴越两国黎民百姓脱离连年战乱之苦。这一天,浙江诸暨苎萝村一施姓农家之妻正在浦阳江边浣纱,忽见水中有颗明珠光彩耀眼,便伸手去捞,那明珠却像长了翅膀似的径直飞入她的口中,并钻进腹中,施妻从此有了身孕。十六个月后的一天,一只五彩金鸡从天而降,停在屋顶,屋内霞光万道。这时,只听“哇”的一声,施妻生下一个女孩,取名为施夷光。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家居西村,所以施夷光昵称西施。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长大后亦常浣纱于溪,后来这条溪就称作浣纱溪。
  西施的身体缺陷就是脚大,因此她发明了遮脚裙。又因为她喜欢跳舞,又为自己特制了一双木屐,结果不但看不出脚大,还因为走路时长裙飘飘左右摇摆,如弱柳抚风,反而格外地突出了她的娉婷身材和翩翩风姿(其实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各有难言之隐,只不过她们因身制宜地加以掩饰:貂蝉是耳朵特别小,所以她经常戴那些镶有独粒大宝石的圆形耳环,于是,细耳碧环,愈显俏丽。王昭君肩特窄,故发明了垫肩。经常披着毛皮制的斗篷,不但隐藏了削肩,还因为雪白围领和鲜红斗篷的衬托,更显得五官秀美眉目如画。杨贵妃有狐臭,所以她喜欢鲜花,经常佩戴香囊,特别喜欢沐浴,“春寒赐浴华清池”,不但因此减轻气味,而且行动起来香风飘拂)。
  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献西施。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且将机密情报告于范蠡(后世有个别史学家据此称西施为中国历史上的头号色情间谍)。
  吴王夫差见了西施,喜得魂飞魄散,为西施建造了馆娃宫。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百余个大缸,上铺木板,西施脚穿木屐,裙系小铃,翩然起舞,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于此,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当勾践灭了吴国,逼杀夫差之后,西施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说法,大体有三个版本:
  一、溺亡。这又有三种说法。
  1.《东周列国志》:“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2.越王勾践灭吴后,也被西施的美色所迷惑,想要纳她为妃。但是大臣范蠡认为不可重蹈夫差的覆辙,怕勾践因此丧失斗志,于是与西施乘船到湖中心后,将其淹死。
  3.夫差自刎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
  二、隐居。
  东汉《越绝书》:"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苏轼的《水龙吟》词:“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三、失足。
  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
  众说纷纭。
  伊人已逝,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也被越王勾践付之一炬,但苏州的灵岩山上,仍保存着当年供西施游玩的其它设施,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园林。
  我是第二次去灵岩山。上次去的时候不知道西施还曾在此山居住过,所以这一次是专程寻访西施遗迹。
  令我没想到的是,灵岩山寺竟然就是建筑在馆娃宫的遗址上!我不知道灵岩山寺的开山鼻祖智积和尚为什么要伴着美女遗迹建寺,总觉得这有点古怪,因为和尚们不是宣扬什么“红粉佳人都是祸根,重则丧命轻则伤身”么?难道智积想让他的徒子徒孙们望梅止渴,平抚他们那颗孽根未尽燥动不安的心?看来在此出家也有风流缘啊。
  从寺门进去后,在大雄宝殿前向左转,穿过“吴中胜迹”门,就到了第一美女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有太湖石堆积的假山和迷宫,有亭台廊榭,如长寿亭、方亭、琴台、梳妆台、响屐廊等;还有依泉眼而建的池、井,如玩花池、玩月池、吴王井、智积井等。想当年,西施MM在这里对井梳妆,掬水玩月。快乐时象小鹿般跳跃奔跑,象孩童般躲猫猫玩官兵捉强盗;兴起时轻启樱唇放声高歌,或者干脆跳起她原创的古代踢踏舞——响屐舞。长裙飘飘,长发飘飘,娇喘嘤吟,可惜没有留下施妹嬉戏图。
  可是,有谁考虑过西施的内心感受?毕竟是只有十几岁的MM啊,现在十几岁的MM还在母亲怀里撒娇呢,而她就已经身负重任,远离家乡,强作欢颜,她的心里不苦吗?在寺门外的山崖边,有一座“望佛来”巨石,形似乌龟,昂首面向太湖,龟背上有一双脚印,据说就是因为西施常常站在这里遥望故乡而成。我想那时的西施定然是一边思念亲人和乡亲,一边泫然欲滴甚至是泣不成声。
  在灵岩山的半山腰还有一个西施洞,那是西施刚到吴国,馆娃宫还未建造时的暂住之处,现在改为了观音洞,安置了一座观音像。我不明白,为什么总要让这些国外泊来的宗教人士来替代我国的本土人物呢?为什么要把“望乡”石改作“望佛来”石呢?看来崇洋迷外的情节古已有之啊。
  游玩良久,感概系之,遂将前人的两首诗词改造如下:

 

其一
  胥江西去,浪洗净,千古胭脂铅华。
  灵岩山巅,人道是,春秋西施馆舍。
  湖石穿空,清泉潺流,山风卷松纱。
  江山如画,不负绝代娇娃。

  遥想夷光当年,浣纱苎萝村,鱼沉水下。
  云裳霞披,踢踏间,姑苏改地换天。
  胜迹初游,却见烟缭绕,几尊菩萨。
  佛门虽深,不怕红颜罗刹?

 

其二
  山上斜阳画角哀,梳妆非复旧池台。
  玩月池中春波绿,曾是施妹照影来。

 

2012.2.26 写于苏州

1.望佛来石,石上有两个明显的脚印

灵岩山“望佛来”石.JPG

 

2.玩月池

灵岩山玩月池.JPG

    ●━┳━─┳─●┃●╲┃╱
▆▆▆▆● ┃ ─╂─ ┃  ┃
    ●━┻━╱┃╲╱╲ ╱┃╲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