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少儿课外教育杂谈   周宗岱

少儿课外教育杂谈  

 

              周宗岱

   

   因材施教

什么材料,就派什么用场,我们都是这么做的,绝不会有人去教牛抓耗子、叫猫耕田。

可是,在对待自己的孩子的培育上,偏偏就有人弄不清人与人的能耐大不一样,不“因材施教”,以致事与愿违。

外在的特征,易为大家发现和承认:矮敦敦的个子,不会培养他打篮排球;豆角身材,就不指望他拿举重金牌;五音不全,也就不争当歌手了。

另有一种才能,是所谓“内在素质”,这就不易为父母所发现和承认了。比方写散文、编小说的才能,与身材扮相、男女性别都没有什么联系。要说培养,文学家的儿子大多不是文学家;各大学中文系一期期出来那许多毕业生,古今中外名著读了,作者生平、题材手法、语言特色,无一不晓,甚至还有“写作法”之类的讲授。可是,成了作家的比例不大。往往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又突然冒出一个大家不得不承认的才子,他甩扑克牌一般,撒出一篇篇奇文,令人拍案叫绝。

有多少父母,尽力鼓励女孩子去唱、去跳。小时候也许赢得许多赞誉,到后来,却往往被人一下子盖了帽。那轻易地摘走桂冠的,却常常是沉静寡言、温文内向的角色。

孩子学画,只要一开始正规的素描训练,一两张习作,就拉开了档次;有的一点即悟,有的拼死拼命也上不去。

这当儿,作父母的职责是什么?既然已经提供了条件,又发现其并不拔尖,最明智的办法莫过于撤退。打不赢硬不撤退的将军,会有什么结果?

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看来都是一个样,其内在素质千差万别。培养子女,最重要的莫过于发现这孩子的长处是在哪一方面,顺着他的长处去培养,即所谓“因材施教”。古人有“因者无敌”之说,顺应客观规律、顺应物性去办事,就叫 “因”,定然有成。一味按父母的意愿行事,那是费力不讨好的。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宽门与窄门

父母总是热切盼望子女有一门特长。自从有了特招班的设置,一时之间,找人给子女教画、教书法、教钢琴、小提琴、教声乐……竟成了时髦,愈演愈烈。

这种想法是好的,后果会怎样呢?难说。

培养子女,目的的盼其成材。

成材之门,有宽门有窄门。有的行当,需要千千万万的能人,社会与所在单位总是及时承认其能耐与作用。有的专业,诺大一个中国,只肯承认可数的几个名家;漫长一个时代,也只有寥寥数人留下名来,其余的便一一湮没,在单位,甚至不能获得一般待遇。

前者,谓之“宽门”。如学医、学工、学外语、学作官……。后者,谓之窄门,如画家、作曲。

宽门人材,是社会不能不大量使用与依靠的人材;而窄门人材,社会以相对标准来取舍,总总只肯承认少数几个。

比如短跑,大家都能跑十秒,金牌得主非得跑出九秒九九。大家最多只能跑十一秒,那跑十秒的就成了奇才。冠军总总只有一个,又总总要有一个。

又如画画,不论当时画画的有多少,总总只有少数几个名家。清末直到解放,除了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徐悲鸿等寥寥数人,大家知道几个画家?这种以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为赛场的窄门行当,要出成果该有多难!

偏偏又是这些窄门,不但必具特别的天赋,而且专业院校少,招生名额少,一旦不能拔尖,便无回旋余地。不如学好语文、外语和数理化,有许许多多专业可以去考,回旋余地在得很,千千万万学子,都可由这宽大的门中一拥而进。

这里,向为父母者进一忠言:只要发现子女在窄门行当中并不见得特别拔尖,立即回头,改走宽门。

有人会说:先让他搞一段时间,再回头也不迟呀!须知种种文艺,魔力大得很呢!小孩子爱上一门,往往不肯回头,枯燥的语文、外语、数、理、化,再也沉不下心去苦学,形成所谓“扁担冇扎,两头失塌”,那时悔之晚矣!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争取读大学

要望子成材,就得尽力让他读大学。

这一提法,不少人会反对:毛泽东、齐白石、沈从文、容庚、聂耳……这许多大角色,几时上过大学来!

这种说法,就个别的、特殊的例证而言,确是事实。可是,从人材学的角度来研究策略,着眼点必须放在“普遍”和“一般”,即重在成材的“概率”。

社会选用人材,必有其一时的倾向。搞阶级斗争时,重出身;四人帮依靠造反派;现在开放改革、搞经济建设,国家依靠什么人呢?抓工业、抓农业、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商业服务……哪一门也离不开科学技术。与洋人谈生意、签合同,不用文化高的,还能用没文化的人吗?

谁的文化高?事情那么多,用人那么多,哪有工夫去细细考察!总得有个标准吧,于是乎,重“学历”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学历”正如以往的“出身”般,成为简明扼要的用人标准。当然,也不是绝对标准,而是“概率”,即一种比率较大的可靠选择。多用大学生,对文化要求而言,是比别的标准好得多的标准。

上大学,学了该学的东西,受了必受的训练,这不是比自己在知识迷宫里瞎碰可靠得多吗?好比在上海、东京找某人,有人领着去,不是比自己四处问好得多吗?

上大学还有个别人不曾讲的大好处,便是“人际关系”。请想想,西方政界巨头,许多出自牛津、剑桥;北伐以来,国共双方将领多出自黄埔,其中岂无妙理!

    如今有留洋了,留洋又远非上自家的大学可比,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定然前程似锦!尽管我们有这条那条理由为龙的传人而骄傲,却不得不承认,除了搞政治,我们大都落在洋人后面了。能直接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何愁在国内无用武之地!清末以来,科技自不在说,就是政界巨头,从孙中山直到周恩来,留洋的占了多少!邓小平之能有开放改革的目光与魄力,与他早年留学西欧能没关系吗?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莫学画虾

儿童画赛之中,多有以画齐式水墨虾参赛者。末了,有的家长还会提出:我孩子画虾画得这样好,为什么不给奖?

画虾,是难以得高分的。问题在于,少年儿童画画,我们必须鼓励什么,提倡什么。

学画自来有两大门径:“师古人”、“师造化”。

师古人实为临摹画作品,侧重在摹仿能力的培养。师造化则让孩子去观察天地万物,记住它的形象,表达在平面的绘画之中。

对于孩子,重要的莫过于观察力、想象力、制造力的培养。非摹仿性绘画,恰恰就是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好方法。

孩子的能力的培养,不可偏重摹仿。我们不妨设想,如果中国的孩子一代一代都学画虾,一百年、两百年之后,中国人都“最擅画虾”,这象话吗?再说,水墨虾是齐白石独创的绝活,其创造性、艺术性,无人可及,一代代画虾,必然一代不如一代。那么,中国画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齐白石本人早已讲明:学我都生,似我者死!“鼓励人们学他的创作方法,而摹仿他的作品的人,只能得一“死”字――此为死胡同,断无出路也!白石门人后裔,画虾的已经夠多了,还得提醒一句:大家一致公认的齐白石最杰出的弟子是李可染与李苦禅,恰恰都不画虾。

即使是真想画好虾,也得先学绘画的基础课程,掌握好造型能力与笔墨技巧,这时,临仿一下齐白石的虾,其档次必定比专学画虾者强许多。万丈高楼平地起,比如想学医的,哪有不学解剖、病理、药理等等基础课程,而一开始就学做心脏手术的道理呢?

还得提醒父母们,所有美术院校,招生一律考试素描、速写、色彩、创作之类,画虾是算不了成绩的!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目的不必在当画家

近年,学画画的越来越多,街上随时可遇见挎着画夹的青少年。

就成为画家而言,学画是窄门,成材率很低。如果从就业而言,画画之门倒也不太窄,因为画画的最易转向种种实用美术,这是近年社会需求日见其大的行当。

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于物品外形之美就越来越讲究。只要是与视觉美相关联的行当,画画的就占先一步。因为,学画就是研究物体的视觉形象美,并获得表达视觉美的能力。

不但广告、包装、陶瓷、花布之类的物品直接使用绘画,就是汽车、玩具、服装、首饰以至园林等等造型设计,哪一样又不是从学画入手?一位老建筑师说道,他早年的同学之中,凡是画画得好的,后来无不成为名建筑师。对于一座建筑而言,其材料力学之类的技术性运算,都有公式可循,而其外形之美,则决定于建筑师的审美眼光。提高视觉审美能力,捨学画,还有什么捷径可行呢?画画能拔尖,又反过来说明此人有较高的视觉美的辨别与表达的能力,其建筑设计、造型定然出色。因此,建筑系招生必考美术,入学后还要学美术。

种种造型艺术,尽管天差地别,但总总以视觉美的创造为目的,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当然,建筑之类的实用艺术,还得在实用的基础上求美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竞争日益剧烈,不但要好用,而且要好看,因此,许许多多行当都用上了专业造型设计人员,也就是用上了学画出身的人。

醉翁之意,不必在于酒;学画画,不必求其成为专业画家。社会需要画画的人渗入各行各业,承担起美化人间的重任。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早成与晚成

有的人,很早就显露出某方面的能力;有的人,早年普普通通,到很迟才迸发出特有的才华。而各门学科之间,也有早成晚成之别。

最早显露才华的学科,莫过于音乐。莫扎特九岁写出了第一部交响曲,十二岁写出了第一部歌剧;贝多芬十四岁前便创作了三首钢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回旋曲。他们技艺惊人、才华横溢,弄得音乐行家目瞪口呆。钢琴、小提琴一类的器乐演奏家,成才最早,也只有尽早训练,才能成才,年纪稍大,就很难了。

然而,有的学科并非很早就能显示出这方面的才能,如画画,就与音乐大异。

早熟的小音乐家,在键盘和弓弦上可以达到成年音乐家一样的高度,演奏好同一乐曲。而儿童的画怎么也不可能和成人一个样。没有十来岁的儿童可以画出成熟的素描、可以在色彩和笔墨上达到成人画家的高度。儿童画与成人画不是一回事,是另一种要求、另一种趣味,儿童不可能有精确再现物象的能力。因此,大音乐家多为早早出名,而早早出名了的小画家却不见有真成了大画家的。

中国画成才尤比其他画种晚。齐白石二十七岁才到胡沁园家正式读书、学画,六、七十后画画才在北京有市场。吴昌硕五十以后才挟其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力转攻花卉画。

就在中国画各门类之中,人物、花鸟、山水的成才又早晚有别。其中画人物出成果最快;现代派画法又比传统画法快。传统的山水画家往往是七十以后才登攀到艺术的顶峰。请看:当代山水画大家陆俨少七十以后才变法成功,创造出一套勾云、黑块、留白的独特技法,画出气势流宕的山川。张大千中年不过是娴熟传统技法,以善仿石涛等古人而得名,七十来岁,才吸收西画趣味,创造出前无古人的泼墨泼彩法,而足以排名大师之列。当今地位最高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成才就更迟了。六、七十岁之前,他是位学者,当编辑、精考据,其画并不怎么样。画到八十五、六,却不知不觉登上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八十九岁几乎失明,其画亦混混沌沌,返虚入浑,画坛无不叹服。

此中道理何在?真难以讲清,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以至画中国画的不无苦涩地笑谈:与其拼命练画,不如想法子长寿,不长寿反正是成不了大家的。

作父母的,弄清了各学科成才有早有晚,对子女便不会作出不适当的安排了。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在竞争中成长

竞争,是生物的本性,同时也是生物发展的动力。人类,当然不能例外。

长得最快、最高的树,就占有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长不快,又没有别的奇招的树木,便在森林中渐渐地闷死。

跑得最快的羚羊、斑马,才得以逃脱猎豹、鬣狗、狮子的追袭,弱小者,便被吃掉。而肉食兽呢,若不能比别种动物更善跑、更强健、更机灵,就会捕不到食物,终至饿死。

狮子、山羊、海豹、麋鹿、猴群等等许多动物,每当交配季节,雄性间便作殊死搏斗。只有强者,才能占有雌性。正是这种酷烈的搏斗,保证了这一种群繁衍着最强者的后代,而不至退化。竞争,促使生物界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便被淘汰。

取消了竞争,生物就会退化。森林中的树木,因竞争而笔直地上长,成为栋梁之材。一株孤零零的树,便会长得东扭西歪,成不了大材。自然界的动物,因竞争而强健,动物园中饲养的动物,就会日益退化。

人的社会性有时会掩盖或约制这种竞争,反而造成对自己的不利。比方,计划经济的严重缺点之一,就是取消了竞争,“干不干,三缽子饭!”优者不能胜,劣者不会淘汰。

人材的培养,正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层层考试,就是竞争之一。中学、大学,都用考试来筛选学生,择优而用。投入社会干事业,工作实践亦复是竞争。一切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为自己带来光荣的人,莫不是在竞争中实现的。

培养子女,就必需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以获胜为荣、以被淘汰为耻。知耻者奋起自强,又将在另一回合、另一方面获胜。没有竞争心、一切无所谓的孩子,难成大才。即使父母有能力给安排一份好工作,“父母难保百年春”,最终还得靠自己拼搏。

正因为如此,鼓励参与竞争,参加这赛那赛,培养其强烈的荣誉感、知耻心,是促使孩子上进的根本方法。

                                1990.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