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老年养生手册:第三篇 放开你的心 心理修养(2)


3-8 朋友建议 六项切记
1. 退出股票市场
股票上涨,血压上升,想买买不到。
股票下跌,心慌意乱,想卖卖不掉。
钞票是赚不完的,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吧!
2. 及时行乐
只要体力允许,想去的地方就立刻去吧!莫等走不动时后悔、遗憾。
只要有机会,多与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聚聚!聚不在吃,怕的是时间不多。
存在银行的钱不一定是你的,临老要善待自己。
3. 想吃什么 ,就吃什么 ,快乐最重要
对自己健康有益的,要常吃、多吃、但不是全部。
对自己健康无益但又想吃的,要少量、偶吃、但不是不吃。
不想吃、不爱吃的食物,偶而也要吃一点,以平衡营养。
4. 乐观看待生病、往生
有钱没钱、有权没权,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无一幸免。
有病时不必害怕,不用担心,把后事交待好,随时可走,了无遗憾。
如果担心能医好疾病,那就担心吧!
如果担心能延长寿命,那就担心吧!
如果担心能换得快乐,那就担心吧!
5. 儿孙自有儿孙福
对于儿孙的事,耳朵可以听,眼睛可以看,但嘴巴不要说。
原则是:说了无效的事不说,做不了的事情不做,
被动的事要看情形,儿孙独立是你的福气。
6. 顾好四老
老身:多注意健康信息,保养全靠自己。
老本:自己赚来的钞票,要自己保管好。
老伴:另一半要多珍惜,有一个会先走。
老友:见面机会要把握,只会愈来愈少。
34
 3-9 快乐晚年
启童心,忘年老,快乐逍遥;不悔前,不虑后,享受今天。
想得开,放得下,看破红尘;平常心,度晚年,胜似神仙。
戒嗔怒,少思虑,澄心静气;忘怨恨,祛忧烦,心宽体健。
不攀比,不计较,知足常乐;顺时势,识天意,随遇而安。
宜服老,莫逞能,量力而行;动养体,静养心,快乐晚年。
人生真悟
一個男孩問他的媽媽:“媽媽,您想做中國老太太還是外國老太太?”
媽媽說:“我老了以後,自然是中國老太太。外國老太太是怎樣?”
男孩說:“外國老太太年輕的時候是個漂亮的女孩,大學畢業後她找到一份收入穩定的工
作。然後,她向銀行貸款買了別墅和車,又買了許多高檔生活用品,每月還利息,生活緊
張充實而快樂。因為她有很好的居住條件,又有車代步,各種人生的樂趣她都嘗盡了,等
到她八十歲臨終的時候,恰好把銀行的貸款全部還清了,她安然地閉上了眼睛。”
“中國老太太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漂亮的女孩,不同的是,她找到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
就開始儲蓄,一年到頭辛苦勞碌,不捨得吃穿享受,最後八十歲時在病痛中死去。她的子
女得到了她的遺產 --- 一筆非常可觀的銀行存款,足夠買大房子,名車和許許多多的生
活名貴用品。孝順的子女用存款中的一部份給中國老太太舉辦了風光的葬禮,可是,她生
前卻沒有享受過什麼。”
“媽媽.您要做中國老太太還是外國老太太呢?妳的生命短暫,應該改變生活觀念,好好
享受,至於死後葬禮的風光,妳能感受到嗎?”
【明】刘清晨 诗一首
不必临风唤奈何,百年岁月还剩多。
而今更有长生法,到处随缘学唱歌!
35
3-10 好好经营 晚年是金
我们这代人的一生过得很艰难:环境苦、工作累、工资低、负担重。如今退休了,很多人
继续奉献,发挥余热,服务社会;有的人二次创业,名利双收;有的人倾其所有换大房,
为的是儿孙大团聚时有足够的空间;有的节俭储蓄,为的是大病就医,或是为去个条件好
的养老院;有的服务子女,侍候儿孙,为的是动不了的时候,能得到儿孙的床前关怀。
我和老伴同时退休,进入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老年。我们没有再去为社会做奉献,没有发挥
余热,不再为儿孙操劳,不去挣钱,不攒遗产, 而是过起了自由、轻松、自助、自信的老
年生活:游山玩水、颐养天年,充分享受自己的夕阳人生了。我们在北方避暑,在海南过
冬。春秋季节就到全国各地旅游,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看美景、享美食,充分享受了社
会回馈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弥补了一生的缺失,找回了失去的自我。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
然现象,别幻想长命百岁,充分利用这段能自己掌握的黄金时间,去做那些原来想做而没
有做的事情, 去圆那些积年的梦,免得躺在床上动不了时再后悔。
退休了,我们担负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已经完成,该是社会和儿女关照我们的时候了。但
是对亲人、儿女,甚至对社会都别抱太多的希望。别把「幸福晚年」寄托在儿女身上,而
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现实,以自己的能力来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常言道“久病
床前无孝子”,要有自度难关的准备。别自作多情,把亲情看得太重,要与子女保持一定
的距离。我们对子女的抚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也是他们的责任
和义务。但两者并不一定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后者是要由道德和法律来约束的。如果太
感情化和人性化了,受伤害的只是你自己。
我的亲戚 75 岁,原来身体很好,她非常疼爱孙女,视如掌上明珠。晚年时,在家常思念
孙女,奉高中,供大学,自己克勤克俭,鞠躬尽瘁。但儿子离婚,孙女随母而去,她突发
脑病,险些不治。孙女仍在高兴的上大学,儿子又有了新家,原来健康的她却孤独的躺在
病床上,只有老伴陪着她。老年人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太痴心,太投入了,不然就会自食苦
果,没人可怜。
我的同事退休后已是存款无数,但仍踌躇满志,拼命挣钱。每周去代 30 多节课,喜欢计
算机和旅游但舍不得花钱,又没时间,总认为来日方长。但是只在两年后,他就因癌症去
世了,病床上我去看他时,泪流满面,追悔莫及。
我想,我们老年人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少给社会和子女添麻烦就是贡献。不如颐养
天年、养尊处优、装聋作哑、难得胡涂、自娱自乐。老年人可以有好多事情可做,比如:
棋琴书画、吹拉弹唱、酌酒品茶、吟诗作赋、网上遨游、登高望远、旅游观光、美食烹
饪......,自己经营好自己的丰富多采、舒心安逸的晚年生活吧!
(岩石)
36
3-11 儿孙是福 如何相处
古圣先贤流传下来很多格言与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很多都是教诲后代子孙为人处事的
道理,或者是人生阅历累积的经验之谈。如谚语『有儿贫不久﹐无子富不长』。在博大精
深的中华文化中,使我们了解儿子在家族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儿女和父母不可分割的关
系。当我看到下面这一段诗句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彷徨多时。这段诗句是这样意译的: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
为你们而生, 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你们可给他们爱,却不可给以思
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
们的灵魂,早已飞到他们明日之宅,即使在梦中你们也无缘造访。你们可以尽力去爱他
们,却不可要求他们爱你们》
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1883-1931),我看后惊讶和困扰的原因是,这与我们历史
悠久的中华文化,简直是背道而驰。在中国的父母心中,这是很难以接受的概念。纪伯伦
在 1923 年写的这些诗句,有没有道理,且让我们尊重他独特的见解。在孩子们是独立个
体的前提下,这些诗句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我亲眼看到中国社会中,很多父
母对子女的疼爱和期许是无止境的。但孩子在父母眼中,绝对不是独立的。在养儿防老的
中华文化中,孩子是父母心目中的重要财富。
由于时代的变化,交通的发达,科学的进步,如今子女成年后离家外迁,甚至移居海外都
是常见的。原来在农业社会中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身为父母的,思想也在渐渐
地做必要的调整。可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观念,仍然是我们传统社会文化中重要的一
环。殊不知很多家族中的家务事,都可能由于这些观念而产生纷扰和纠葛。
和朋友闲谈,不难听到从国内来的父母,在有福就有气的三代同堂的生活中,抱怨子女对
他们的不孝。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子女在家庭和工作两忙的社会生活中,在可能范
围内,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侍奉双亲 ,只是不能用以前家乡那种传统的奉养方式罢了。
再者,除了能使父母温饱和享受娱乐、旅游之外,有很多使父母烦恼的事情(如念祖、思
乡、怀旧),可能是年轻的儿女们不懂,也帮不上忙的!
试想假如有两位年轻的夫妻,把朋友的父母从国内请来,他们好好地陪两佬玩几个月,照
顾十分周到,这两佬一定会感激得不得了。事实上,只要不把事物当作己有,那就好了。
有人说,我们在世上只是过客而已。世间的一切,都是借给我们用的,包括功名、财势、
子孙、配偶等等。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这样的观念会使我们的
一生更快乐,更完美!
人老了﹐要改变一些陈旧和不切实际的观念。要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限的,而子女对
父母的爱是有限的。要了解父母家永远是子女的家,子女家可不是父母的家。父母对子女
的付出,是责任也是义务,不图回报。一心想要得到回报,就是自寻烦恼。幸福的老人,
是在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培养多种爱好。用感激之心,活出一个真实多采多姿的自我。
高兴就是快乐,快乐就是幸福! (卢业裴)
37
 3-12 朋友子女 各有舍予
人们都知道,辛苦将子女养大成人却被「抛弃」的滋味,并不好受。
周日上午,一位医生好友开了大老远的车,带来一锅自己烧的蚵仔面线。他开门见山说:
“这是按新买食谱做出来的,不晓得好不好吃?但太太回台湾,家中空无一人,只好拿来
与老朋友分享。” 他和另一位医生与我,三人可谓「同病相怜」。我们各自培育出了个
医生儿子,但他们毕业后,根本无意接下老爸们辛苦建立的诊所。将老爸看得一文不值也
就罢了,最气人的是还刻意跑到东岸,躲得远远的,避不见面。三个人遭遇不尽相同,却
都同样觉得被儿子「甩」了!我们一辈子辛勤努力,却被下一代全盘否定。同为天涯沦落
人,既然儿子不理,只好与朋友彼此支撑、相互照应。
人生难事事如愿,子女和父母各有各的「心思」,冲突发生在所难免。天下无不疼惜子女
的父母,有误会、冲突时,永远是父母亲退让,但我想提醒父母们,我们须反省自己、改
变作法和关爱方式,也须给子女犯错误、成长的空间。另外还要雍容大度,该记的记、该
忘的忘。事过境迁后,赶紧把冲突忘得干干净净,千万别自寻烦恼。
心里要想着,儿孙自有儿孙福,聪明的做法,是与他们保持适当距离,同时自己更要有群
年龄相仿的朋友,既能笑闹在一起,又能相互照应。有这些了解自己,又能玩在一块、相
互照顾的朋友,让我在黄昏人生时真正醒悟,某些时候朋友是比子女还重要的。
不哑不聋 不做家翁
把成年子女看作是自己的好朋友,才能使自己免除无谓的烦恼。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他
们自己的生活、事业、家庭。若能把子女当成自己的朋友,注意以下几点,相信亲子之间
的关系一定会相当和谐。
. 儿女不需要你操心,你只要默默关心一下就可以了。
. 常与同年龄的老人来往,使自己的生活充实。
. 儿女并非养老保险。如有这种想法要赶快放弃,以免成为讨厌的父母。
. 若自愿照顾孙儿,千万别想着回报。
. 少管闲事。孙辈的教育是子女的事,不是你的责任。要主动求个轻闲自在。
. 守住自己的范围,避免干涉子女的工作、交际。
. 对下一代的将来,要保持某种程度的冷漠。
. 切记,年青人一定比我们忙。铭记此点,与他们接触会较顺利。
38
3-13 赤子之心 惜缘种福
有个人在森林中漫游,突然遇见了一只饥饿的老虎,老虎大吼一声就扑了上来。他立刻用
生平最大的力气和最快的速度逃走,但是老虎紧追不舍,他一直跑一直跑,最后被老虎逼
上了断崖。站在悬崖边上,他想:与其被老虎捉到,活活被咬、肢解,还不如跳入悬崖,
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他纵身跳入悬崖,非常幸运的卡在断崖边的一棵梅树上,树上结满了梅子。正在庆幸的时
候,听到断崖深处传来巨大的吼声,往崖底望去,原来有一只凶猛的狮子正抬头看着他,
狮子的声音使他心颤,但转念一想:狮子与老虎,被什么吃掉,都是一样。
当他放下心时,又听见了一阵声音,原来是两只老鼠,正用力咬着梅树的树干。他先是一
阵惊慌,立刻又放心了,他想:被老鼠咬断树干跌死,总比被狮子咬死好。
情绪平复下来后,他感到肚子有点饿,看到梅子长得正好,就采了一些吃起来。他觉得一
辈子从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梅子,找到一个三角形树丫休息,他想:既然迟早都要死,不如
在死前好好睡上一觉吧!他在树上沉沉的睡去了。睡醒之后,他发现黑、白两只老鼠不见
了,老虎、狮子也不见了。他顺着树枝,小心翼翼的攀上悬崖,终于脱离险境。
原来在他睡着的时候,饥饿的老虎按捺不住,大吼一声,跳下悬崖。两只老鼠听到老虎的
吼声,惊慌逃走了。跳下悬崖的老虎与崖下的狮子激烈打斗,双双负伤走了。
由我们诞生那一刻开始,苦难就像饥饿的老虎一直追赶着我们;死亡,就像一头凶猛的狮
子,一直在悬崖的下面等待;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就像两只老鼠,不停地用力咬着我们暂
时栖身的生活之树,总有一天我们会落入狮子的口中。
既然知道生命中最坏的情景是死亡,唯一的出路就是安然地享受甜美的果子,然后安心地
睡觉,只有存着这样单纯的心, 少点儿欲望, 多一点赤子之心,才能活得潇洒。
如果刚才你和另一半或是和家人为了芝麻、绿豆的事闹翻了,现在头顶还在生烟的话,请
你看看那晴朗的天空和那飘渺的白云,其实你又错过了美好的一天呀 !
(宏弘道者)
39
3-14 醒老恒言 就在眼前
. 老人不是“头衔”,也不是“资格”。不要认为别人替你做事,是理所当然。
. 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少论断别人的行为,或想改变他人。
. 生活上的寂寞感是无法排解的,基本上只有自己才能解决。
. 埋怨非但没一点好处,反而使自己更加自怨自艾。
. 要保重身体,但不必太宠自己。
. 多旅行。没有羁绊,要享受自由。
. 运动是很必要的。每天要做适当的运动。
. 多读书、用功与人沟通,能激荡脑、防止退化。
. 拥有一处专属于自己的住所。
. 要习惯一个人过日子。能做的事要自己做,不时的锻炼自己。
. 需要帮忙时,还是找专职的,不要利用别人的好意。
. 做好自己才不会寂寞,因为今生只有一个人能永远与你在一起,那就是你自己。
. “想当年” 这种话题适可而止。
. 对自己的健忘、身体的机能失灵不要找借口。
. 突然有性格上的改变,可能起因于疾病,要仔细检查。
. 视力、听力有问题及早就医。不要以为“老年退化不会好”就放弃。
. 不要固执。固执使人老化。
. 不要羡慕年轻,要尊重年轻人。
. 不再为家人、工作而烦恼,好好享受人生。
. 不要夸耀自己的体力气力,能帮比自己衰弱的人是幸运。
. 广结善缘,多交无利害关系的朋友,坦率相处。
. 对于权势和地位都已看淡,不再拘泥于世俗人情。
. 不要依赖投资,安心地采取较为平稳的资产管理方式。
. 要舍得丢,不要什么都留着。收集不需要的东西是老化的征候。
. 接受照护时,无谓的客气对身体和心理的忍耐都毫无好处。
. 孤独是单身者的重要伴侣,与其一味逃避它,不如试着面对。
. 无须害怕独自面对死亡,但必须做好能让人尽早发现并救护的准备。
. 预立遗嘱,并找到能确实代为执行的人,这样就能有效活用身后的遗款。
40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