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历史的碎片——观电视连续剧《知青》有感(一)

历史的碎片fficeffice" />

——观电视连续剧《知青》有感

由梁晓声编剧的45集电视连续剧《知青》(以下简称《青》剧)一开播,便引来不少争议,为此我特别从省图书馆借来此碟一睹,看后总觉得心里很是别扭,有些话硬是憋不住想说,一句话:《青》剧不过是一些历史的碎片!

影视作品寓宣传于娱乐之中,因为它的娱乐性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故它的受众之广影响面之大远胜于一般的舆论工具,可以说它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因此,作为一部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就必须尊重历史,以历史的真面目为底线,来进行文艺创作。然而,《青》剧其主题思想却不是对知青运动真实的反映,这恐怕是这部剧最大的败笔!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待历史我们应该是“批判地继承”。追索历史,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起始于1955年,最初对于国民经济尚处于落后的新中国,也许能起到一些缓解就业矛盾,以知识的力量加强农村建设的作用。例如1955 年,以杨华为首的六十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省去垦荒。当年他们和后来的北京知青在黑龙江省萝北县(现今黑龙江农垦共青农场)开垦出1200亩荒地,第二年生产了13.5万公斤粮食、30万公斤蔬菜,还盖起了宿舍和食堂。

随后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以及河北山东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愿垦荒队员的身份来到黑龙江垦区。上海青年则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 在北京、上海的影响下,1955年、1956年,浙江青年去开发新疆、广州青年去开发海南、江苏和四川的青年去开发青海等等。当时全国还出现了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上山下乡的先进典型。应该说这个时期的上山下乡是当年的青年学生,以他们历来的先锋姿态自觉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它对于刚刚建立起来几年,尚处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状况下的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尤其是它蕴藏着的鼓舞人们自觉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昂斗志和饱满热情。

然而,当历史发展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末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指导下,在文化大革命运动及其遗留下的社会经济几近崩溃,社会局面十分混乱的局势下,城市青年上山下乡演变成了为解决红卫兵问题和失业问题,把近2000万正需要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青年学生“送”下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演变成了强制性的政府行为,它与它的初衷就大相庭径了。

事实证明,后来发展成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项不成功的政策,是一个失败的运动!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也让无数中国城市青年接触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接触了最底层的百姓生活,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这场运动不可能也没有使中国农村改变它落后的状况,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它反而延误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待续)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