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戊戌维新运动的衡阳第一志士——杨槩

中国维新运动的衡阳第一志士——杨槩/  东岸樵夫  文
 
1895320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南京准备签订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亿两银子的《马关条约》文本突然传出,正在北京等候京考发榜的各地举人们群情激愤。.422日,康有为、梁启超带领十八省1300多名举人与千余市民集于都察院门前,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并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次最大规模“秀才造反运动”,史称“公车上书”。其参与者中有一位衡阳人,他的名字就叫杨槩。
杨槩,字叔玫,1866年出生,;其曾祖父为前清湖北巡抚杨健。其父杨澍,前清优贡生,曾当过州官,因心向田园,辞官回乡后,耗时六年在衡阳江东岸粟家码头旁,营建仿皇家园林“萼园“(现称“杨家花园”);后因其“嗜善好捐”、办团练保城安民和支持曾国藩建“湘军”等“功在绩绩”而受皇帝赏戴花翎,上赐其三品道台衔,统领山东水陆两军,因劳累过度而在56岁时逝于鲁境任内。
杨槩为杨澍第三子,十二岁丧父,虽家境优裕,但生性桀骜。他初入“杨氏族学”开蒙,这是衡阳当时最好的私塾;后入其大哥杨棨任主事、由湘籍名儒王闿运(湘綺)任山长的“船山书院”攻读,为王先生得意门生之一。
1895年,他以举人身份进京参考,在北京等待公榜期间参加了“公车上书”请愿,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因会试未中,他被朝廷派到江西当知县,二年的县官生涯,让他对清廷的朝政腐败和民生凋敝更有了切肤之痛;他决心全身心投入,以倡导新学来唤醒民众,从底层集聚社会变革的力量。
1897年他弃官出游江、浙、沪,为的是寻找同志;后前往长沙,求教于时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的梁启超门下,接受“维新变法”的思想熏陶,并开始为当时的《湘报》和《湘学报》撰稿著文。
1898年杨槩回衡阳家中过年,他变卖自己名下的部分资产,增资“船山书院”,出任该校的校董,意在仿效谭嗣同、熊希龄在长沙创立“时务学堂”的行为,在衡阳也建立一间新型学堂,倡导新学,传播“维新变革”的思想。
不久,他就发现这种方式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一般的民众难得进入学堂听课,乡民的思想仍然处于保守、封闭和逆来顺受的沉闷之中,他们的首需是启蒙和开智。
这时,杨槩在长沙求学时的学堂老师熊希龄先生来到了衡阳。
熊希龄(1870-1937),凤凰人,十五岁中进士,曾官职翰林院庶吉士。1897年,他与谭嗣同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时任学堂总理,并盛情邀请梁启超前来任教,因之也与前来求学于梁启超的杨槩有了师生之交。
原来,光绪皇帝在1897年底急诏谭嗣同、梁启超、熊希龄等入京,以共商谋划推行朝廷的新政变法等事宜。熊希龄这次并没有与谭、梁同行,而是先将其爱妻朱其惠送来衡阳。因为朱其惠的哥哥朱其懿当时正为任衡阳知府,熊希龄想把妻子安顿好后再去北京。
没想到他来到衡阳后不久,就因水土不适开始拉肚子,而且连着几天,病得不轻,只好暂时在衡阳小住修养。
杨槩虽年长熊希龄几岁,但熊先生毕竟是杨槩长沙求学时的学堂总理;古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杨槩得悉情况,当然要把老师夫妇接来“萼园”其府上予以细心照料。
“萼园”当时风光正盛,园林已成,环境优雅,园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有果园,岩台楼阁、船亭月洞应有尽有;特别是每天都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和达官士人前来赏花吟月,唱诗作词,还有自家名医,烹调又独具风格等;
这一切都对熊希齢的养病和生活调理很有帮助,熊先生也就暂时推迟了“进京”的时间。
此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正在北京积极推动“维新变法”的各项举措;为响应梁、康的变法呼声,在熊希龄指导下,杨槩发帖召集衡阳四乡名绅士儒,仿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长沙创办的“南学会”组织形式,于1898年的二月在衡阳“萼园”正式发起成立以梁启超字号命名的“任学会”(含追随梁启超之意)组织。
杨槩自任总理,并邀陈文镒、肖邦恒、肖邦怿任会董,会员中包括:熊希龄(后来的民国总理)、杨棨(杨槩大哥,曾为民国首任湖南省实业司长)、左全孝(时任衡阳劝学所长,职同衡阳市教育局长)、段家谦(船山学院教员)、李煦东(名儒学者)、彭述(杨棨亲家、翰林编修,曾为光绪帝老师)、肖邦凯(教师)、谢焕绶、杨度(杨槩“时务学堂”同学)、萧度、曾熙(船山书院山长)、夏时济(杨府世交、进士、夏明翰祖父)、颜方珪(民国省教育司长)等四十余人;他们中有很多人,都通过各种形式加入了后来的反清组织“同盟会”。
为了形成影响,杨槩极力游说其大嫂的哥哥,时任职善化(今长沙)学台(教育局长),曾在岳麓书院开坛主讲十余年的湘派学界大儒陈文镒(字璞臣、号守愚)来衡领衔该会,以图吸引大批湖湘文人学子的慕名投奔,并欲将其组织规模扩大到全省各州、县。
1898年(清光绪24年)的第17号《湘报》上,刊登了《衡州任学会章程》全文:
本会宗旨立志在宏毅,以能力任艰巨为主;
本会先从衡州开办,海内同志愿与乐成分立斯会者,本会即视同一会,必不以方域歧视(如泰西教会、红十字会);
本会具此大志,必须自练学问,物色英才,奥仿孔门四科;曰德行、曰言语、曰政事、曰文学。凡此四科能精一义,即于本会有光。惟其人志不宏毅,识不坚凝,遇事作骑墙之见者,未便接引入会。
本会定于戊戌年内设立报章,以载新政、新闻及会中人议论,期与海内诸君子互相切磋。
本会每年开大会一次,两月小会一次。
本会俟捐款充足后,须设立学堂,选年少美材入堂,分门教授。为会中董友愿入学堂肄业,本会尤所钦佩,但入学堂以后即依学问为等次。
本会须考究各国政事,开拓能力,俟经费扩充拟派人游历海外,考察各国天文、地舆、政治、商务、学校,并须厚与资斧,恣其交接,以联络外人。
本会设立书会,刻时务丛书,贱价售卖。其有新翻之书,为本会独有者,不得翻刻。如有冒刻会中书籍者,立刻将该板迫缴送办。
拟设格致书室一所,以开民智,任人观看,但取薄费。
本会所办各事必须广集经费,今定入会者除所捐创办经费外,每人须给册费二元,岁捐银二元。
本会所拟各事应俟经费扩充,逐条办理。
凡入会者另给各款条例一本,凭单一纸,概不取费。
凡会中书籍器物皆为总理管理,不得于没人己,即各会友私物亦须流通观览,使有一毫骄吝之心,便为本会所不取。
本会草创章程未臻美备,尚期海内诸君子貽书匡诲,本会不胜翘企之至。
                 任学会董  陈为镒  杨槩  肖邦恒  肖邦怿同启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回复 1# 老灯火

  “任学会”成立后做的第一件轰动大事就是说服其大哥,以“人人平等”的心态开放“萼园”,在园内开办“平民学堂”,为民众“开智授业,传授现代进步意识,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
过去的朱门大户,一般民众都不敢随便进入。当保守的衡阳人听说“萼园”开门接纳平民入园免费听课时,当初很多的衡州乡民并不敢相信。
但出于好奇,人们又都想进去看看这富家庭院的壮观和美丽;于是也有人壮着胆走进了这座大院。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抱着求知和好奇心态的乡民就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萼园”,其中更以青少年为多。
“萼园”里的“平民学堂”先后举办过多次大型的专题讲演;据罗炜的《衡阳便览》和民国二十二年编印的《衡阳县教育概览》等文献记载:学政徐仁铸、臬司黄遵宪、衡守朱其懿等都“褰裳赴讲而士风益变矣”。
“平民学堂”还开设了多门时务学科,每天下午开堂,免费接受衡阳周边地区前来“开智学习的乡民自由听课。主讲都由陈文镒、熊希龄、彭述和曾有出洋考察经历的杨棨等名人担当,开讲的内容则包括维新治世经要、实业救国道理、国外新政见闻及金工电机、手工纺编、诗文绘画等实务课程。
为了吸引青年人关注,杨槩还专门从广州买了一辆英国造的自行车,放在院子的大坪里让来看热闹的青年任意学骑;
为了配合时务教学需要,杨家人还将“萼园”前大坪东南角的马厩改建成“机工房”,里边配有各式工具台钳,鼓励青年动手尝新、习工明理,接受新鲜事物的熏陶。
同时,“任学会”还公布出钱全额赞助从听课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十名本土优秀平民青年游学海外,以考察国外的时务,明事理、倡新学;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兼书画家和文学诗人的姚尊(子仙)。
杨槩变卖家产在衡阳开办平民学堂、为衡州平民青年“开智”的创举,曾在当时的全国引发了巨大反响,许多当年的报刊都有评论报道,赞其为“兴国之为、兴民之策”,也吸引了朝内外许多国人的空前关注。
更为重要的是,“任学会”在这期间还创办了一份《任学报》,代表衡阳向全国发声;加上该会印刷的《俚语报》,二报每出刊一期,会里都将报纸广泛寄发给全国各地和衡州府属各县、各都区、街坊,并张贴于各要道路口或驿站墙上。
该两报的经费主要来自杨槩个人出资、会友和社会各界捐助等,衡州知府朱其懿还为此两报特批了拨款津贴。
据查证,衡阳在1949年前发行过各类报纸共计十一种,而《任学报》是经馆藏实物证实为最早发行的衡阳报纸。
解放后曾长期在衡阳从事省、市工运史研究的胡伟老先生告诉我: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北京图书馆查阅衡阳工运的有关资料时,无意间就看到过这份报纸;这足以证明当时衡阳“任学会”在全国的影响之大、名声之广。
“任学会”在衡阳开展的另一项“轰动”之举就是利用社会各界人士和会员的捐助,建立了当时享誉全国的首家“格致书室”,对社会大众免费开放。
“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略语,本意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清末时国人将其作为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的总称,这在推崇圣贤八股的旧皇朝时代,其名称本身就代表“任学会”组织的一种思想进步和对封建制度的反叛,体现了一种对现代科学求知务实的追求精神。
为尽快办好“书室”,杨槩派人到处广购中外各类图书,并订购了大量的中外实务报刊,加上会员自愿捐献的书刊和文藏,书室拥有了各类书刊的总数量超过千册。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这在靠手拓印刷的年代里,还真成了衡州民众的一种奢侈,许多外县的读书人也赶来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习,每天出入的平民读者都络绎不绝。
“任学会“这间“格致书室”的地点就是现在的柴埠门地段,那里曾是衡州城里最繁华、热闹的地方之一。“书室”无偿借用杨家的房子(民国后杨家人在该处开了间“别雅林“酒楼);室内面积约二百余平米,二层楼,下面为长条櫈的公众阅览室,在那里可自由借书阅读,但概不外借;楼上则摆了几张八仙桌,可聊天聚会,也可立辩演讲,即可供会友和有志研学之士观览书报,又以作为“开民智”、育人才的启蒙场所,让更多坐井观天、孤陋寡闻、少见多怪的读书人有了一个开启思想视野的交流环境。
“格致书室”是衡阳最早的公共图书馆雏形。民国九年,当杨槩的大哥杨棨在衡阳独自倡导并出资创建“衡阳图书馆”时,该“书室”所有被保存完好的书刊就成了衡阳首家图书馆的第一批藏书。
“任学会”的上述举措,曾为衡阳博得了广泛的国内外关注和赞誉,也让萼园的名声籍此大噪,吸引了周边县乡的许多文人雅士和大批求知志士云集于此;据说杨家人先后在厨房里新增了三口大灶,每天对邻县的外来求学者开“流水席”,招待登门求访者。
好景不长,北京传来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消息,1898年的924日,慈禧太后下令捕杀逃亡中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并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君子斩首;熊希龄曾因此庆幸自己逃脱一难,事后他感叹道:“向非(衡阳)一病,当于六君子同命成七贤矣”。
熊希龄虽避开了被捕杀的命运,但他仍不能侥幸无事。因在长沙办学堂时创设“南学会”、创办《湘报》诋毁官办书院和时弊政治,随着湖南巡抚陈宝箴等维新官吏的被革职,他也被御史黄桂钧参奏,指其为“康、梁党徒”,受“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严加管束”;于是,熊希龄就只能暂时呆在衡阳被监视居住,并在萼园住了好长一段时间。
而因清廷的严酷追剿,湖南的各项维新活动都被迫停止。杨槩害怕连累会员和亲朋好友,不得不在当年年底时把“任学会”匆忙解散,并将《任学报》停刊,隐姓埋名,一个人躲到他远在泉溪乡下的佃户家中避难。
关于这段历史,姚尊先生曾有诗为证:“萼园一度讲堂开,听取名流演说才;变法未成惊政变,空留尘榻锁苍苔”。
因为杨槩在衡湘地方颇有名气,且党徒众多,虽“任学会”的组织不存,但乡民们利用他的名义组织的“反清”活动却仍在衡阳时隐时现;1900年,衡州江东癞子石地段(现粤汉码头以北),爆发了因教堂霸占良田而引发的“乡民暴动“事件,五名西方传教士在耒河口等地先后被杀,史称“庚子衡阳教案”。
因案发地有杨家“方伯第”的部分土地,于是民间有人传言为杨槩所领导;再因该事件的参与者又多为曾受教于杨槩“平民学堂”开智的衡阳江东片乡民,于是官府通缉将杨槩列入“会匪”捉拿要犯的名单,派重兵前来衡阳围捕。
杨槩不得不在衡阳过完春节后,就携妻带子去湘潭其尊师王闿运处求教。《湘绮楼诗文集》有记载,“阴,杨叔玫来,谈任学。。。。。”足见杨槩身处危机中仍不改沉迷新政、崇尚任公梁启超之志。
杨槩后又前往长沙其嫂兄陈文镒家躲避;因风声日紧,陈文镒也深知时局不利,为免杀身之灾,他力劝杨槩去日本避风。
他给自己刚派任清廷驻日学监(相当于驻日教育参赞)的儿子陈文虎(民国时先后当过国民政府的经济部次长、工矿部长、中华医学会秘书长和行政院秘书长等职)写了一封长信,要求其给予杨槩特别的关照。
1891年的五月,杨槩带着儿子绩荪,经香港乘船去了日本。
到日本后,杨槩因操持“任学会”和躲避清廷追杀,搞得心力憔悴,曾大病一场;后通过陈文虎的关系,先是进了日本的“弘文书院“学习语言,后入法政大学速成专科,最后转学了医科。
他算是较早去日本留学的湖南人,所以,湘人多以他的住所聚会豪饮,称他“三哥”;他也总是热心地扶助赴日留学的湖南籍同学,经常给家中来信,让其大哥给一些贫困留日同学的在湘亲人家送钱,蔡锷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日本还先后结识了黄兴(克强)、陈天华、宋教仁、杨昌济、刘揆一兄弟和程潜、赵恒惕等一大批当时留学日本的湖南革命志士,也与胡汉民(民国立法院长)等许多留日名人建立了特殊的情谊;更令他高兴的是,左全孝、萧度、杨度、姚尊等一些当年“任学会“的同志也陆续来到日本与他相聚,令他少了许多流落他国的惆怅;
因为杨槩的年长和资历,加上其性格的直率和热心,他在留日的中国学生中也一直享有较高的尊重。
杨槩父子二人也都双双先后加入了黄兴、刘揆一等创办的“华兴会”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等组织,是衡阳真正最早的反清志士。
1919年,年逾五十三岁的杨槩受同室好友、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再次诚邀,放弃在日本的生活,回国帮助国民党中央做政务管理工作,并被选为国民党党部执行委员;
1926年,他亲赴北伐前线,为广州政府的北迁武汉作考察,并在考察其准备赴任主政的湖北省时,遇北伐军攻占武昌的战斗,途中不幸被流弹击中身亡,终年60岁。
当其灵柩移来衡阳安葬时,国民党党首胡汉民等人专程从广州赶来杨府“萼园”抚柩痛哭,悲愤万分,其场面令杨家人记忆犹新、非常感动。
 
(本文作者系杨氏后人)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使我们了解更多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的爱国人士是有很多的,被日本侵略仅是当时的政府太无能了。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3# 晴天蓝蓝

谢蓝蓝的关注与顶帖。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