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水浒人物之——鲁智深和武松

(三)

武松在民间的知名度恐怕还要高于鲁智深,这主要缘于两件事,一是景阳岗打虎,二是株杀潘金莲和西门庆。另外还有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这几件事是武松在水浒传里的主要事迹,通过这几件事的描述,施耐庵老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活生活的英雄形象,至今还被人推祟备至。但仔细想来,武松的荣誉与其所为不相称,有名不副实的感觉。下面就他的那些“英雄事迹”细细剖析,就可以看出个究竞。

一是打虎。先前说过,老虎是很厉害的,赤手空拳灭了老虎当然比老虎更厉害,武松出名是自然的。但这件事于武松而言,其客观效果与主观动机是不统一的。他之所以在夜色将临之际仍敢于独上景阳岗,并非他有为民杀虎的主观愿望,甚至也没有必胜的信心,而是酒后失控莽撞而为,有逞匹夫之勇之嫌。上岗之前,武松在那“三碗不过岗”的小酒店里胡吃海喝,饮酒达十五碗之多,酒量大亦大也,酒德却并不怎样。店老板劝他少喝,本是一番好心(生意人是要赚钱的,只要给钱,如果不是出于好心,是不会劝人少喝的),武松不仅不领情,还要说一些呛人的话,颇有点不知好歹的味道。

说到武松杀嫂一事,历来争论颇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直至杀害武大,的确是犯罪的行为,绝对是要偿命的。关于潘金莲我以后将会专门谈及,在这里就不赘述。要说的是武松杀嫂毕竟是因私怨(因为潘金莲杀了他哥哥)而起,算不得“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且他杀人的手段也太殘忍,“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只手去斡开胸脯,取出心肝五脏……”,接着又“胳查一刀,便割下那妇人的头来”,其状之惨,凡是人都不忍触目的。武松杀人的嗜血性残忍性,在他后面的故事里还有充分的表露,这一点在水浒传众多人物中无人所企及,其人性之淡薄实有损其英雄形象。

武松故事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最有名的,就是帮施恩夺回“快活林”。但他的“拨刀相助”的意义与魯智深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甚至相差甚远。前面说过,魯智深帮扶的都是“弱势群体”中善良的人物,也没有任何的功利色彩,是真正的侠义行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见义勇为”。而武松帮施恩则不同。

首先我们看看武松帮扶的对像施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施恩这人按现在的话说应该是个“官二代”,其父亲是孟州府牢城营的管营,大体上应该是现今劳改所所长或监獄长一类的政府官员。而施恩就是依仗其老子的这份权势,加上学过一些皮毛武功,纠集其父治下的一群“弃命囚徒”,在快活林开了间酒店,实际上是在快活林这处交通要道上设了道“卡子”,专一敲诈勒索路过的“弱势”之人,获取数额不菲的钱财。“都分与(咐)众店家和赌钱兑坊里,但有过路妓女之人,到那里来时,都要参见小弟,然后许他(她)去趁食。……月终都有三二百两银子寻觅。”由此可见,施恩也实在算不上是个好人,只是个本事差点但有点背景的地痞流氓而已。只因他踫上了个本事比他大,后台又比他更硬的蒋门神,所以倒了霉。武松帮这么个小流氓赢了个大流氓,再怎么说也算不上是桩光彩的“英雄壮举”。

   其次,武松之所以帮施恩,也是因为施恩先“施恩”于他,先是帮他免了一百“杀威”棒,又好酒好肉的奉承他,将他象菩萨一样地供着,他出于“知恩图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心理,才去帮他的,或许这之中还有点“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的因素在起作用哩。说破天,武松帮施恩“醉打蒋门神,义夺快活林”的表演,只是一种出于无原则的“江湖义气”,而不是魯智深帮人的那种缘于正义。

故事延续下去,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武松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嗜血成性,还有点贪图荣华富贵的角色。

武松在打蒋门神之前,施恩就说过蒋门神的来路,他应该知道蒋门神之所以敢去抢施恩这公子哥儿的“饭碗”,绝不仅仅是依仗自己那点功夫的一介草莽,他也是“有背景”有“黑后台”的,而且他的后台的权势绝不在施恩老子的权势之下。打了蒋门神,实际上就和蒋门神身后的人结了仇。身为一名罪犯,做了这种事,还不一走了之,还想在孟州这地面上混下去,武松就应该处处留神,时时警觉,而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轻而易举的被一块“天上掉下的馅饼”噎着了,掉进了张都监团伙设的圈套里。

张都监设的圈套其实很老套,了无新意,就是利用了人性中贪图名利的弱点,轻易的就将武松装入了套中。他先是釆用逢承的方式,将顶高帽子给武松戴了:“我闻知你是个大丈夫,男子汉,英雄无敌,敢与人同生同死。……”几句话就将武松收服了,他当即表态:“……若蒙恩相台举,小人当以执鞭坠钉,伏待恩相。”接下来张都监再对武松施予物质引诱,“与酒与食……又叫裁缝与武松彻里彻外做秋衣。”至此,武松已是感恩戴德:“难得这个都监相公,一力要抬举我。”而老谋深算的张都监还继续把收买文章做足:“放他穿房入户,把做亲人一般看待。”“但是有人有些公事来央浼他的,武松对都监相公说了,无有不依。”而武松则利用了张都监的“厚爱”,睑了一些钱财。殊不料,正当武松自我感觉良好之时,张都监已把陷井挖好了,只等武松往里跳了。

时光迅速,却又是八月中秋,张都监携夫人宅眷设席摆酒,赏月过节。张都监给了武松极大的面子,不但邀他同席饮酒,还将一个美若天仙的养娘(养女)玉兰许给他为妻。此时的武松想必对张都监已不仅仅是感恩戴德了,恐怕是肝脑涂地,在所不辞了。但乐极生悲,当武松听到后堂进了“贼”而“献勤”去救护时,却被张都监当贼抓了。

武松“贼”案,当然是冤案。张都监阴险毒辣,死有余辜。这都不在话下。要说的是从这段故事里,可以看到武松性格里的若干缺陷。试想想,武松是犯了杀人罪的犯人,判了刑刺配到孟州的,他没有什么过硬的背景和关系,张都监凭什么要对他“恩爱相加”,难道天上真的有馅饼掉吗?即便是张都监看中了他的神力和武功,想吸纳他这个“人才”为己所用,但作为行走江湖的人,武松应该多个心眼多份警觉啊,最少也要多考察一段时日,弄清这位“恩相”是否真想用自己啊。从醉打蒋门神到中秋节被当作“贼”抓捕,其间有多长日子,施耐庵沒有精确交代,但透过字里行间的描述,应该隔得不久,或许也就是个把月光景。依书中描述,武松在十字坡初遇张青孙二娘夫妇时“正是六月前后”,他在醉打蒋门神以后,“荏苒光阴,早过了一月之上。炎威渐退,玉露生凉,金风去暑,以及深秋。”,也就是在这时节,武松被张都监招入府中。进去时已经是“以及深秋”,到被抓捕的中秋节,能有多长的日子?就这么短短的时日,因为张都监的甜言蜜语,小恩小惠,武松就全然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和官场的险恶,浑然不觉地落入了套中,实在是“有胸无脑”。这之中,武松这么容易上当受骗,除了他涉世不深头脑简单的性格缺陷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他的深层意识中,对腐败的官场没有认识,对“官家”抱有幻想,盼望能遇到赏识自己的官员,从而谋取得光明的前程。这一点还有两件事可以作为佐证:一是武松诛杀了西门庆潘金莲以后没有远走高飞,而是投案自首。这看似光明磊落敢作敢担,其实迂腐至极。在一个政治腐败的大环境里,根本不可能指望官府能主持正义的。这么做无异于“送肉上砧板。”(这方面鲁智深比武松明智,拳打镇关西后一走了之。这可能与他在官场混过,对官场了解得更透彻有关。所以他没有遭受刺颊之辱。)二是武松血溅鸳鸯楼后,在逃亡途中被张青的伙计捉了,要将他开剝作馅。此时的武松有一段心理活动:“却撞在橫死神手里,死得没了分哓!早知如此时,不若去孟州府里首告了,便吃一刀一剐,却也留得一个清名于世。”从他的这段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武松的深层意识中,对官府的认可还是优于对绿林的认可,死在官府手里比死在绿林手里还是要光荣些。其实,帮了他的恰恰是叛逆的绿林,正统的官府从未帮过他。

武松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这一点无可厚非。在一个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法律已不能保护弱者的社会大环境里,遭遇到迫害的弱势人物寻求私人复仇是不可避免的情形,也是无奈之举。但武松在复仇的过程中,却表现出其人性中极其残忍、嗜血的一面。前面说过,武松杀潘金莲时其状之惨,骇人听闻。而在血溅鸳鸯楼时,先是在飞云浦杀了四个杀手(这是为自保,没错),然后潜入张都监的府宅连杀一十五人。这被杀的十五人中,至少有八人是无辜的(后槽马夫一人,厨房丫环二人,与玉兰同行的“两个小的”,“寻着两三个妇女”—至于夫人玉兰是否该杀则別论另存)。而且武松杀人手法仍是残忍,杀死了还要割头。也许有人认为武松如此广杀复仇,是英雄气概,大快人心。其实谬也!自从人类创造了文化文明以来,善良总是人性的主流,滥杀总归是人性的泯灭!

在武松的故事里,有一处表现出其人性良善的一面,就是在他夜走蜈蚣岭,在一座坟庵里杀了一个道童一个先生,救了一名妇女,当那妇女捧着一包金银给他时,他沒要,让那妇女自己拿着养身。这是他人性中的一处亮点。

ANG="EN-US"> 

(四)

上面分别写了鲁智深和武松的一些事,想必看到此文的诸公可以看出我对他俩的评价了:鲁智深比武松更优秀。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