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年华逝去情还在

年华逝去情还在fficeffice" />

                                 真实的故事-三十三年的思念

    1975年四月间,供销社的老陈收到一封让他惊愕不已的台湾来信。这封信邮递员并没有直接送给他,而是先送到供销社中共党支部书记手里再由书记转交给他的。老陈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人,直系旁系的亲人均无涉台关系,对他知根知底的书记困惑地把信交给老陈时,老陈象接到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表现得有点符合时代特征的惊恐不安。他迷惘地请示书记:“可以拆开吗?”书记严肃回答:“你拆开吧。”老陈小心地拆开了这封“不速之信”,打开以后才知道,这封信并不是写给老陈的,而是写给他妹妹菊英的,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浮现出来,令两个读信的男人唏嘘不止……

    1942年夏天,老陈的家乡来了一支国民党军队作休整,那时老陈的父母开着一间杂货店,经营烟酒南食针头线脑小百货什么的,驻军的士兵常在这店里买东买西,或者什么都不买就坐在那里谈天说地,为的就是想看看老陈的妹妹陈菊英。菊英那年十七岁,长得清灵秀美。她帮父母站柜台,对这些从战场上浴血而来的士兵很热情,即便什么都不买,她也端凳筛茶还捧上一把瓜籽花生招待他们,饶有兴趣地听他们南腔北调讲述打鬼子的事。

经常上店里买东西的有一个医护官,姓李,浙江人,说的却是一口标准的国语。据别的士兵讲,他是个有文化的人,正牌医科学校出来的,而且还是个富家子弟,这点看来也不假,因为他总是挎着一架照相机照这照那,有士兵请他帮忙照张相,他也不拒绝,但只照一张,因为那时菲林(胶卷)很缺乏,不能多照。照了以后,他冲印出来,就会给留影的人一张相片,但底片不给,他说别人拿了底片没有用,而他要保存下来用作什么资料。冲印相片的暗房,他就借用老陈家的一间杂屋,因而老陈也跟他学会了照相洗相,抗战胜利后还开过一阵照相馆。他还给老陈和妹妹菊英合照过一张相,这是菊英唯一一张留在这个世界的影像,老陈一直保存着。他还想给老陈家照张全家福,但老陈的父亲拒绝了,他不想领他这个情,因为他看出来了,这个李医官想和自已的女儿好。

    确实,李医官是和菊英好上了。因为接触频繁,一个文雅帅气的小伙和一个清灵秀美的姑娘相互吸引着,两颗年轻的心渐渐贴近,最终溶化在一起了。老陈知道他俩的恋情,也喜欢这个比自已大几岁的军人能成为妹夫,但只作为兄长他还说不上话,作主的父亲并不赞赏这两个年轻人的相爱。父亲并不讨厌李医官,但他不能把女儿交给一个并不知根知底的外乡人,而且还是个象浮萍一样飘来飘去的军人。当时到处都在打仗,军人随时都会去赴死,作为父亲,他可不愿意让宝贝女儿去冒这么大的风险,因此当李医官拜托上司来提亲时他断然拒绝了。但是两颗年轻人的心还是不能分开。几个月后部队要开拔了,临别时两人涕泪长流苦痛不堪,李医官将自已一张学生时期的相片给了菊英,并说打跑了小鬼子他就退伍,就来娶她。可菊英并没能等到那一天,李医官走后不到半年,或许是过度相思摧残了她的身心,一场突如期来的病使她撒手人寰。落葬时,老陈偷偷地将李医官的相片放在妹妹胸前的灵衣内,让她和心上人一起远游吧……

    而李医官那一走竟杳如黄鹤不知所踪。岁月流逝,这一件事也就渐渐忘却了……可没想到,事隔三十三个春秋,这封不期而至的来信把前尘往事都勾起了。

    信就是当年那个李医官写来的。看过这封台湾来信,老陈才知道李医官全名叫李英明。

    李英明在信中诉说了三十三年的相思之苦,说他自与菊英分离,随军赴云南、出缅甸、奔东北、转台湾,因军纪约束而不能脱身,其间多次写信给菊英均如沉大海,不得回音,致“吾终日惶恐,不知所终。”尤其是赴台之后,茫茫海隔,音讯不通,徒自焦灼,心如枯槁。“然母亲屡屡催逼,责吾乃独子之身而不思传后,实为大不孝。吾拗不过母亲强硬,亦不知归期何日,故作出了背信之举,在台娶妻生子。虽妻贤子孝,家庭和睦,然思己背信毁诺,心怀惭愧,实为禽兽。负汝之约,万乞饶恕。”“今幸得信禁已解,故写信垂询,不知安好?”

    老陈看了信,百感交集之余,亦不知这信该不该回能不能回,便请示书记。后经书记请示上级,告诉他可以回信。老陈便给李英明回了信,将妹妹的死讯传到了海峡那边。过了几月,李英明再次来信,除表达痛楚之情,还汇来500美元,请老陈修茸菊英的墓。

    1980年清明节,白发苍苍的李英明携二子一女来到陈菊英墓前,恭恭敬敬三鞠躬。一时间涕泗泪橫,泣不成声……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