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乡妮娜
传说端午是一个除魔降妖驱逐邪毒的节日。所以要喝雄黄酒,搽大蒜油,童子要着五毒衣,人人挂着香包,户户门插蒲艾,向河中间扔粽子,给水里的妖怪吃,不让它们伤害屈子的魂灵。
五月的天空,洗练明丽。春天将辉煌交接给了夏天,夏天将其发挥到了极致。金黄的阳光,炽烈热情,夏至的大地,格外有活力。
四毛是从六楼跑下来的,二姐来给她送皮蛋。二姐昨天跟人进山去挖了兰花,爬山累了,故叫她下楼来拿。她双手捧着一包大包子,献给二姐,说,今天五月初一,吃大包子。大包子热烘烘的,更有妹妹的体温和心意。她说,好吃吧,是裕民面馆的。
裕民面馆开在小镇街口上。
从前,还是我们小时候。初一的凌晨,也就午夜刚过,裕民的白案周师傅就得起床工作了,系上围裙,从大面缸里把发好的面抓出来,打碱,揉面,厚实宽大的面板上噼啪作响,粉面飞扬。接着,做包子的师傅们揉着惺忪的睡眼一个个幽灵般靠着门框进来了。全部是做糖包子。捏褶子,食指要基本伸直,接口处多走两褶子,收口时反拧一下。掌握了要领,包子才不会漏糖。出笼时,用笋壳笔给每个包子印上一朵红花。天亮后,买包子的络绎不绝来了,有的赶了几十里山路而来,头发胡须上全是露水。买上三五个,十来个,兜着捧着,伸长鼻子闻闻气味,要带回去全家一起吃。很长一段时间里,买包子要收粮票。乡下人没有粮票,也可以提米来兑换。用米兑换,每个包子少收一分钱。坐柜房的桂姑长得很好看,弯弯的头发细细的眉毛白白的脸,她良心好,收米时,用一皮筹在量筒口上尽量刮平,刮下来的米让带回去。筹是取包子的凭证。再穷,过初一也要想法子给家人都吃上一个大包子,啊,(这包子)好大,(面)发得好!口彩顺口溜出,鼓励全家给力,求得一年好收成。有时间多,才会做几笼猪油包子。选整块方正的板油切成小丁,拌上桂花白糖作馅。有知情者,坐在面馆大厅八仙桌旁索凳上等上个半天,也是常事,就为等这最后出锅的猪油包子,松软白净,料足馅多,那板油粒粒赛过水晶。咬起来脆脆有声,吃得嘴巴油抹灵光,打着饱嗝走出去,逢人就显摆刚吃过的东西。
四毛送给二姐的是肉包子。现在包子的品种可多了。很少有做糖包子了。人们似乎有点谈糖色变。可是在我们心里,最好吃的,还是周师傅五月初一做的大包子,白糖馅的。糖包子带有奶香汗气,那是种能让你卷起舌尖引起食欲的香甜滋味。是童年的味道,是家的气味,家乡的气味。
初一吃过大包子,初二就动手做甜酒了。二姐清早就把头天精选过的糯米洗净泡好。糯米饭要煮得硬点。米泡发了,放少量的水就可以了。
其实隔壁慧慧家的甜酒做的很好吃,也不贵,那么大一钵,从前只要三五块钱,现在涨价了,也只要十块钱,还是吃得起的。可是,到过端午节,二姐总是爱自己亲自来做。亲自做的有亲自做的味道。能在做的过程中,享受那份期待的甜蜜。她四十多岁时下岗,在外打工十年,做保姆洗盘子担担子,辗转辛劳心酸,做到有了退休金才回来。一讲到如今的生活,她总是说享福啊!不要做一点事,有钱领。她一脸的笑。慧慧年纪尚轻,打过工,做过足浴店小老板,都不是很成功。走南闯北转了一圈,回来了,安下心来继承祖业,学做甜酒,皮蛋,盐蛋。几年后,她做出来的货品闻名遐迩,招引顾客从外地远道而来,过节期间供不应求。她忙得团团转,但是再忙,也要数完当天进的票子才上床。这就踏踏实实一觉睡到天亮。
近墨者黑。二姐多多少少瞟学了些真传。而且,甜酒药子每次都是买慧慧家的。初二开始做,到初五包准有甜酒上桌。她还常常分送一些给姐姐妹妹,朋友邻居。期待的甜蜜变成现实,真诚因为分享得以蔓延。
那一年的五月初三,我记得很清楚,这一晃又过去十年了。刚上班的侄女出手大方地到药店买回了一大包香粉,又到缝纫店里要来很多好看的边角花布,说趁着会做针线的大姨回来了,要向大姨学习做香包。母亲高兴的像个孩子,跟着在屋子里转来转去,碍手碍脚地凑过来打下手。我们缝了好多漂亮的香包啊!那一年我们家里真香。我选来选去挑了两个送给母亲。母亲笑呵呵的说,一个就够了。我说,去,一个别在帐门上,一个挂在身上呀。母亲笑吟吟地照我说的去做。她将一个香包拴在朴素的衣襟上,另一个别到发黄的帐门上,新旧对比十分强烈,香包虽香,但敌不过她房间潮湿发霉的味道,她站在床前很久,不知在想什么,那形象就这样定格在我脑海里。这是她过的最后一个端午。冬天她走时,香包还在帐门上。暌隔地看着我。
大多数人家选在初四扎粽子。新鲜的寮竹叶,又宽又长,烫煮以后清洗干净放在大木盆里。精选的糯米泡发后更加白净细长,加入碱水后稍稍泛黄,散发诱人的碱香。用来捆扎粽子的棕叶早先就收拾准备好了,此时绑紧在木架上静候,一把棕叶上扎二十个粽子不多不少。包粽子是女人的艺术天分和才华的天然大绽放。柴火烧得红旺旺。大锅煮粽咕嘟嘟。成挂的放进锅里煮,便于提着棕叶把子来回翻动。明火燃尽,满灶通红的火炽。盖严锅盖焖一通晚。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夜晚,在粽的清香中入睡,又被粽的清香唤醒。浏阳的粽子细又长。早年间全是碱水粽子。和嘉兴的枕头肉粽常熟的豆沙粽风味迥异。挂在屋檐下,一挂一挂的,伸手就可以拿到,如同精致的手工艺品,看着就心里喜欢,如同看见了端午,好一道节令的风景。剥开粽子,裹一层白砂糖,是最传统的吃法。好味道简直无法形容,吃过的人都有体会。
初五很多讲究,很多活动。看龙船理所当然的摆在第一位。
湘潭的江大,船也大。不用的时候,船底朝天地搁在条凳上,靠在老街屋檐下边,还要用油毛毡从头到尾包起来。在湘潭时,每年都去看龙船。遇到雨天,打伞也去。有几年甚是冷清,船没几艘,观众没几个。我想,我如果不来,如果这时走掉,岂不是又少了一个人?庆幸之余,我观看时间更长,一直看到他们从水里把船拖上岸来。也有热闹的那会,最佳观看位置,蓝布街码头一带,人山人海。我悄悄离开,走到下游的观湘门甚至小东门去,看龙船从远远的一大桥嘭咚嘭咚地来了,心脏会随之律动,啊,你们是谁?为了谁?辛苦辛劳,花钱费米,心甘情愿。为了心中的理念,为了向往的传承。才有了这三千年的节气,让我感动的泪水毫无顾忌。
对于世界来说,人,哪怕再老的人,也很年轻。
浏阳河里的龙船,充满了童年的记忆。母亲经常打发我初五去外婆家送节礼。所谓节礼,无非也是包子粽子皮蛋盐蛋这几样,还有一把新蒲扇,扇把上包着一圈红纸的。在外婆家过节后,外婆给我们每个人衬衣口袋里塞满包子粽子皮蛋盐蛋还有花生豆子时,千叮咛万嘱咐不可下河去洗冷水澡。我们在河边小小的沙滩上一边玩水一边等船。一大群表姊妹倒也从没有出过溺水事件。可是,龙船总是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我们望眼欲穿,几次想走,又听见嘭咚嘭咚的鼓声,像是快要来了。小的表弟表妹就像太阳晒焉了的黄瓜秧子,开始流口水打哈欠。太阳偏西了,总算是把船给盼来了!虽说每年的船都不多。有一年最少,只有两条,而且划船的人里也没有看见小舅舅。
端午节是一个降妖除魔的节日。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节日必然有它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一直在和邪恶共存,这需要我们很有耐心。商业化将一个神圣的节日运作得特别实惠低俗薄情寡义。但永远淹没不了一个民族共识的意义与象征。初一到初五,都在过端午。妖魔鬼怪你小心!每次过端午节,都令人感到神清气爽,信心陡增。也不知道是因为吃了粽子? 还是因为人老了我怕谁?
祝朋友们端午节快乐!
回复 1# 东乡妮娜
读妮娜的美文,眼前总是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总是勾起许许多多的回忆,妮娜,还是儿时的端午节有味些是啵?
儿时的端午,我们那些小女孩总是想方设法弄来一些各色的丝线,分类夹在一本厚厚的书里,硬纸做好的纸菱角上被缠上一道又一道彩色的丝线,按照自己的设计把从大到小的彩色菱角用线串成一串,每个菱角之间镶小珠子,下面还挂上一个用丝线做的美丽坠子;还有用小布头做的香包,有心型的,花型的,最绝就是那小猴子吃桃子,小猴子可以是各种颜色,那小桃子却必然是红色的,各色小猴子抱着红色的小桃子,样子可爱极了,香香的几串,或挂在胸前或提溜在手上炫耀,这些小手工总是能得到小伙伴羡慕、大人们的赞许,那感觉,一直美到心底。 现在的端午节已没有了这些名堂,现在的小姑娘的装饰品都是店铺里买来的,她们炫耀的是物件的价格还有品牌,什么米奇,什么维尼,我们那一套太土了,过时了。
儿时的端午已经远去……。
初一到初五,都在过端午。妖魔鬼怪你小心!每次过端午节,都令人感到神清气爽,信心陡增。也不知道是因为吃了粽子? 还是因为人老了我怕谁?
哈哈,妮娜好神气!
回复 1# 东乡妮娜 首先祝福您的全家端午节快乐!
初一至初五都有故事,原来都是老祖宗遗传下来的,现在有些变来了,怀念过去、怀念儿时......
节日快乐!
欣赏妮娜美文,祝你端午节快乐!谢谢。
儿时的端午都是伴着浏阳河的记忆。那昌蒲其艾散发着的野香,那初一大包子,那串串羊角粽,那一根筷子杵着沾满糖的贪婪,那五颜六色的香荷包,那午时点燃的雄黄蚊香和多少都要抿一口的雄黄酒,那关于白蛇的故事和在人缝中顶着太阳或者雨也要追着看的赛龙舟(除文革那些年因破四旧没得看外),多少人和事被妮娜的文勾吊出来,在今日似在眼前,很留恋,很温馨,当然也很伤感。
妮娜好手笔!佩服欣赏了!(送台湾蜻蜓祝你异地端午快乐!)
回复 1# 东乡妮娜
端午节快乐!
儿时端午节的记忆在妮娜姐的脑海里是一帧淡淡的乡愁,棕叶的飘香卷起了游子不尽的乡恋。物是人非,思绪游离。呵,归来吧,归来哦。远在天边的亲人们......
回复 2# 剑胆琴心
谢谢剑胆朋友坐沙发读帖!
回复 3# 曾海燕
海燕你好!谢谢你的评点。但画家恐怕学不出了。
回复 4# 轻描淡写
轻描淡写朋友你好!谢谢你的欣赏!
回复 5# 潇雨
儿时的端午,我们那些小女孩总是想方设法弄来一些各色的丝线,分类夹在一本厚厚的书里,硬纸做好的纸菱角上被缠上一道又一道彩色的丝线,按照自己的设计把从大到小的彩色菱角用线串成一串,每个菱角之间镶小珠子,下面还挂上一个用丝线做的美丽坠子;还有用小布头做的香包,有心型的,花型的,最绝就是那小猴子吃桃子,小猴子可以是各种颜色,那小桃子却必然是红色的,各色小猴子抱着红色的小桃子,样子可爱极了,香香的几串,或挂在胸前或提溜在手上炫耀,这些小手工总是能得到小伙伴羡慕、大人们的赞许,那感觉,一直美到心底。
潇雨你好!谢谢你的美帖。菱角我做过。后来才知道它可以用来作定情的信物。小猴子吃桃子没做过,看你描写出来的样子,好像很高难度。小姑娘从小很细腻,感情丰富,臭美。回忆起来特别香甜。
回复 6# 潇雨
哈哈,有点神气,又有点饱(宝)气。
潇雨,和你同乐!
回复 7# 沙漠一棵树
沙漠你好!谢谢你的祝福。谢谢你的关注。祝你节日快乐,全家幸福!
回复 8# 呱叽村溪流
很喜欢。我正想请你帮我换个图标。不知道我能不能把它们搬下来。
回复 9# 蔡家湾
蔡家湾朋友你好!谢谢你的光临。谢谢你的关注。祝你节日快乐!
回复 10# 麟敏女
儿时的端午都是伴着浏阳河的记忆。那昌蒲其艾散发着的野香,那初一大包子,那串串羊角粽,那一根筷子杵着沾满糖的贪婪,那五颜六色的香荷包,那午时点燃的雄黄蚊香和多少都要抿一口的雄黄酒,那关于白蛇的故事和在人缝中顶着太阳或者雨也要追着看的赛龙舟(除文革那些年因破四旧没得看外),多少人和事被妮娜的文勾吊出来,在今日似在眼前,很留恋,很温馨,当然也很伤感。
妮娜好手笔!佩服欣赏了!(送台湾蜻蜓祝你异地端午快乐!)
麟敏女朋友你好!谢谢你的美帖。羊角粽,雄黄蚊烟,追看龙舟,温馨伤感……庆幸我们有缘,共同走过这风雨时代,一肚子的共同语言。谢谢你送的台湾蜻蜓。我很喜欢蜻蜓,我们浏阳叫它糠几里。这是我唯一不害怕抓到手里的昆虫。
读妮娜的文章,最大的感受就是:总是有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许这是因为久久出门在外所以格外思乡?联想丰富,笔触细腻是文章的特点,每一段文字描画出的都是故乡的美丽风情,读之让人怀念旧时光景。
回复 11# 唐青
儿时端午节的记忆在妮娜姐的脑海里是一帧淡淡的乡愁,棕叶的飘香卷起了游子不尽的乡恋。物是人非,思绪游离。呵,归来吧,归来哦。远在天边的亲人们......
唐青妹妹概括得很好,思绪游离。 谢谢你!
回复 21# 包子馒头
包子你好!谢谢你的关注。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亲忆旧难分清。端午也不例外啊。
回复 22# 方子
方子你好!谢谢你的关注。精致细腻,如诗如画。你形容得好美啊!
初五很多讲究,很多活动。看龙船理所当然的摆在第一位。
最佳观看位置,蓝布街码头一带,人山人海。我悄悄离开,走到下游的观湘门甚至小东门去,看龙船从远远的一大桥嘭咚嘭咚地来了,心脏会随之律动,啊,你们是谁?为了谁?辛苦辛劳,花钱费米,心甘情愿。为了心中的理念,为了向往的传承。才有了这三千年的节气,让我感动的泪水毫无顾忌。
浏阳河里的龙船,充满了童年的记忆。可是,龙船总是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我们望眼欲穿,几次想走,又听见嘭咚嘭咚的鼓声,像是快要来了。
多么形象地描述。勾起我童年端午节在湘江边看划龙船的记忆。那岸边人山人海中,就有一个我啊!听见从远到近那嘭咚嘭咚的鼓声,心跳随之加快。端午节--龙的传人永远的节日!【初一到初五都是过端午 】,读妮娜文字如品茗,令人神怡。谢谢妮娜。
回复 26# 麓山远眺
麓山朋友你好!谢谢你的关注。你是湘潭人吗?蓝布街是叫烂布街的,我给改好听了点。 那人山人海中,就有一个你啊!人生何处不相逢,期待把酒话桑麻。
回复 27# 阿瓜
阿瓜好朋友!谢谢你!
回复 29# 东乡妮娜
妮娜好,初五上午就看到了这篇文章,心头一热,满腹的话儿要讲,可那天湘潭有龙舟赛,心想去拍几张片片回来,给你的文章增添些气氛。下午打的到观湘门,翘首期盼,总共5条船,船儿遵守交通规则靠右行驶,沿着河对岸加油奔跑,哦喝喧天,湘江河面宽,我老眼昏花看不清,相机又没有长焦,真是无可奈何急死人,一肚子的干劲像泄了气的皮球,咩劳的回来了,片片实在拿不出手,加之这几天事多,搁下了回帖,太多的端午情结又咽回到肚子里。
“乡村喜事”没回帖了,转达你的问候给你老朋友,甚是高兴,等着你回来吃饭K歌搓麻,她又添了个大孙子,今天从美国回来。
片片不好,给你看看无妨,近来雨水多,湘江像黄河。
回复 30# 云儿飘飘
云儿你好,谢谢你的图片。湘江水满了,颜色象黄河,好,有水就好。去年底时,河里干枯得厉害,铁桥下面可以走到江心。看,这水好大啊,一大桥有水养着多妩媚,江边上看不到一堆堆的沙子了,湘江象湖泊一样舒展。谢谢你的评点和友情。祝朋友们都好!
回复 1# 东乡妮娜
端午节是一个降妖除魔的节日。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节日必然有它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一直在和邪恶共存,这需要我们很有耐心。商业化将一个神圣的节日运作得特别实惠低俗薄情寡义。但永远淹没不了一个民族共识的意义与象征。初一到初五,都在过端午。妖魔鬼怪你小心!每次过端午节,都令人感到神清气爽,信心陡增。也不知道是因为吃了粽子? 还是因为人老了我怕谁?
因为字太小文又长,一直没读楼主这篇文章,端午过去很久了,今天偶然打开,看到最后这几句,顿觉眼前一亮,老眼昏花突然变得十分清澈,将全文仔细读过了,不觉慨叹:几乎错过了一次美的享受!
我其实是很爱读妮娜的文字的,几乎篇篇美文,字字玑珠。这一篇又一样,这样细致、细微、细腻描述民间风俗的文章很难看到了,除了我们这一辈,年轻人能有几个知道这些民俗风情?传承数千年的中华节日甚至被别人注册,神圣节日被运作得低俗寡义,这就算是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妖魔鬼怪了。楼主为年轻人描摹了一个充满人情风味的大众节日,初一吃开场大包子、初二做甜酒、初三做香包、初四包粽子、初五看龙船,的确,从初一到初五一直在过端午节,那是我们儿时不能磨灭的记忆!楼主写得何等地细啊!也许只有游子,才能写出故乡的那一切刻印在记忆中的美好吧!
谢谢你,让我重过了一个端午节!
天马老师你好!谢谢你送来的长篇评论。承老师表扬了!老师看到的,就是我这篇文章的主题了。民俗民风,佳节思亲,细腻细节,伤感怀旧,都旨在为它服务。
回复 34# 桡桡
桡桡你好!谢谢你的关注。迟复为歉。桡桡从文里看到了老顽童的形象,真好。如果不是为了轻松快乐,我们是否还需要寻找?因为,生活里找上门来的更多的是沉重,是烦恼啊。
回复 36# 酒鬼
谢谢酒斑斑欣赏拙文。能到长白山过端午节,好幸福啊。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2012年度 (http://2012.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