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嘤鸣诗社理事会换届筹备会上,一帮老长沙兼老知青的文化人聚在郭晓鸣家里海阔天空,放势斗勒(使劲“逗乐”)。期间,湖南人民出版社原社长老熊向大家吟诵了一副地道长沙话的对子,博得在座同好交口称道:“绝妙绝妙,难得难得!”当时我也赞不绝口,不过还是补了这样一句:“我看那‘时常’二字不如换成‘连常’——方言就方言到底嘛!”一些人听后跟着说,“那是,那是!”
老熊所言这副方言妙对,大家仅闻其音而未见其形。究竟该怎么个写法呢?若是让我来记录,我想将它写成这么一副模样:
间空有点零碎打 连常帮些整段忙
这是一副工对,对仗严谨讲究,平仄交错合律,非常的口语化,然而又似信手拈来,全无斧凿之痕。若非熟谙长沙话者,想必不能尽悟个中妙趣。即令是个老长沙,也未必就能完全认同我的这个写法。
下面,就请让我做些词义的解释和写法、读音上的说明。
“间空”就是“偶尔”,“连常”(读若“链长”)的意思是“经常”,二者都是时间副词。“打”的意思是“武功”,在这里也指“本事”。“有打”就是有本事(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怎么说这个“打”了)。“零碎”与“整段”其义相对,属于同类的词。“零碎”不用说,“整段”则有“整个”“整体”“完整”一类意思。明白了这些方言词的意思,这副对子的含义就不难明白了。
这里还须简单讨论一下“整段”一词中“整”的发音。我想许多人恐怕不会赞同我写的这个“整”字——分明长沙人是讲的“耿段”嘛!
我要说的是:如果写成“耿”,显然只是就了它的读音;要是写成“整”呢,那就是既取了它的义又兼顾了它的音——整字在这里发音一如“耿”,这应该是保留在长沙话部分口语词中的古音读法。
整字的普通话声母,在音韵学上被称为“舌上音”(指今天普通话的zh、ch、sh、r)。我国音韵学上有个公认的重要发现是“古无舌上音”,即是说后世的“舌上音”在古代的时候多是读作“舌前音”的(即d、t、n、l)。长沙话里“砧板”说成“丁板”,“震”字读若“统”音(如说:路太差哒,开车过去一路上“统”得好厉害),就都是保留古音的例证。“整”与“耿”,韵母和声调都无两样,只是声母一为z(zh)一为g。我倾向于认为:整读若“耿”,这也是古代长沙话发音的一种体现。
再往细说,就太让读者费解了。只好就此打住。
“间”应该是“干”(gan),“干晌”。“整段”好象长沙话不这样读,应该是“耿坨”。
不过这样读就不工整了,两个“shang”音(干晌、连常)。
我喜欢方言的来龙去脉,今大旗兄的“我国音韵学上有个公认的重要发现是“古无舌上音”.......”,使我茅塞顿开。这样朗诵湖南人写的诗就有韵味,如:远征难;只等闲(读:han)。
大旗兄:如果用“得空露点零碎打 连常帮些整段忙”也可以呗。
商榷一下:我以为,用“整段 ”有些偏离原意。
如果以我来注音,用“梗团”为好。长沙话讲“梗”和“团”都是完整的意思,而且还暗示“硬杂”。“梗”的,又可以讲“栾”的,毫无残缺。特别是不能以“段”代替“团”,因为长沙话的“团”就是“圆”的意思。通俗地讲,就是百分之百地帮哒你这个硬杂忙。
长沙话读“团”为“端”的阳平。
确实构思精巧的方言对子。既然是方言对,感觉还是用纯长沙方言拟对为好。
比如“整段”的用“梗段”较切,虽然同音,“耿”字就显得突兀些。“连常”就用“链长”可以了。
另外“间空有点零碎打”的“打”咯里是名词,为与下联的“帮”和“忙”相呼应,上联的“有”换成“来”如何?这样“来”与“打”,“帮”与“忙”都是动名结构,对子更为工整了。如此一来,对子就成了:“间空来点零碎打 链长帮些梗段忙”,至少我咯位长沙老几看了亲切。
回复 6# 雨后斜阳
链长还是“链常”好。
各位都是方言大师,有大旗兄领行其趣味无穷!学习了!
建议楼主在帖子后面发一段视频,就能够很形象地解决长沙方言发音的问题了。
来点零碎打比有点零碎打更有长沙口味些!小时候歇凉时,曾听大人子讲过这样一对联:稻草捆秧苗父绑子,竹篮提嫩笋母抱儿。
长沙方言:洋瓷把缸洋瓷脸盆洋瓷碗
请哪位高手续下联。
回复 11# 楚风
试贴一联:
红漆马桶红漆碗柜红漆壶
横批:各有千秋
斜阳兄果然才思敏捷!问题是马桶和碗柜,一个出口一个进口隔得太近,总有些别扭。再一个下联又有一个“碗”字是否恰当?
回复 13# 楚风
哦哟!冒过细睃哈子,下联出现“碗”字万万使不得的,改为:
红漆马桶红漆地板红漆壶
根据“古无舌上音”原则,“整段”用长沙话念,就成了“geng段”。正如:长沙细伢子灵泛,不呆滞,就只能念成:zhang沙a子灵泛,不ai滞。不知道我的理解(gai)对不对。
回复 15# 雨后斜阳
受你的启发:“钢精调羹钢精筷子钢精锅”如何?
回复 17# 楚风
蛮好的咧!不过那钢精筷子可是绝品呢!
回复 18# 立秋
报告学姐:红漆马桶应该还在吧,这也算得上稀世绝品啦!
请哪位高手续下联。
回复楚风兄,试对下联:
土砖堂屋土砖茅室土砖台
回复 14# 南郭老弟
要得呢,比我的还通俗些。“冰铁”,很老长沙口语化。改作“冰铁娄锅冰铁桶子冰铁瓢”呢?好久不见南郭老弟,你好像多在“枝柳知青”那里转,其实其他地方也热闹。欢迎你!
回复 21# 椰风海韵
要得,蛮形象,并且“土”对“洋”也工整。
土砖台具体指什么呢?
试改:“土砖茅屋土砖猪栏土砖窑”,不知当否?
回复 22# 我乃大旗
老兄改的上联尚可,但不论是不是方言对,下联都感觉有些不伦不类。
如果是做长沙方言对搞,“连”换成“链”蛮好,我也经常咯样用,而这“常”字就很值得商榷了。“常”字普通话读CHANG,而长沙人一般读“长”ZHANG或“裳”SHANG,恰恰不读CHANG,如果用“链常”,不但长沙人费解,其他人也莫名其妙。
至于这“帮些整团忙”,就离题太远啦!不管任何地方的人看了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
因此既是方言对还是尽量用贴切的方言为好,见笑了。
回复 22# 我乃大旗
“得空”能呼应“零碎”,长沙不是有句口头语吗?咯哈零碎路得空就搞嘎哒。再者“得空”和下联的“链常”还是蛮工整的。
大旗兄,您说呢。
回复 24# 楚风
我看改为:“土砖茅屋土砖猪栏土砖灶”,有屋有栏有灶是典型的农耕之家,土砖窑不是家家都有的。
大旗兄的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有意思的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方言对子却引来众多不同反响,看来是没有绝对。
以前在广州买过一本书:《广州话》,其实就是一部粤语词典。当时感叹广东人做事已在湖南人前面,一本语音词典做了一省的推广,有《广州话》,却没有《长沙话》这类似的东西,向以文韬武略享名于世的湘省诸君岂不汗颜?但后来又想,粤语早已跨界出境,金山外埠只知中国有白话,不知有“国语”,而久埋于丘陵深壑之中的湘方言尽管也名列中国七大方言区之中,却土得掉渣,落后粤语不可以道理计,决计是无法出头了。粤语乃“显学”,湘言则只好在自己家里说说罢了。即使有本地专家穷一生心血弄出一部《长沙话》,恐怕也只能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为伴,不会有人感兴趣的。我想,这也许就是“整”“耿”之类至今得不到标准说法的原因吧。
湘方言极其复杂,十里路音不同,拐一个山坳就变了味。即说“整团”两个字,“整”肯定是不对的,因为“整”是会意,不是注音,意思到了,但语音不对。用“耿”代替“整”,好像注对了音,但还是不对,因为长沙话是不分前后鼻音的,即“耿”“亘”不分,读音一样,那么,是应该用“耿”还是“亘”呢?还有,虽然长沙话是不分前后鼻音的,但奇怪的是这仅限于省城的三街六巷之内,往外面走一点,如东边乡里,那里的人是分前后鼻音的。我有一同事便是这样说话的,例如读“中”这个字,城里人念“ZEN",他念“zhong”,很地道的国语呢。浏阳那边说长沙话也是这个味。所以,用“耿”还是“亘”还真的不好说。再说这个“团”字,用长沙话来念,是无法用汉语拼音来标注的,恐怕要借助国际音标才行。由此也可看出,汉语拼音方案是有缺陷的,不能涵盖中国人所有的语音体系。
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文字是统一了,可是这位祖龙却没想到要消除方言。语言乱了,通天塔建不成,人类就上不了天,见不到上帝,——据说,这都是上帝搞的鬼。
回复 27# 韵味螺
言之有理,改得好!谢谢!
“ 间空露点零碎打 链常帮些整团忙”
有趣!谢谢大旗君带来如此令人感到亲切又颇具知识性的好帖!
有点小建议:
1、从长沙地方性来讲,“露”字宜用“来”字更为贴近更加口语化。
2、“整”字重意不重音,是否用“亘“(gen)而不用“梗(geng ),长沙话还有一个更明显的特点就是齿音重;“团”字还是用“段”(duan)更贴近音和意,而“团”(tuan)近意不近音。合之拙见:“间空来点零碎打,链常帮些亘段忙”。
大旗君,请教啦!
回复 25# 雨后斜阳
各位大师的高见绕得我头晕目眩,还不如献上长沙方言策长沙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Q3MzYyMTI=/v.swf凑个热闹。嘿嘿!
回复 27# 韵味螺 我看改为:“土砖茅屋土砖猪栏土砖灶”,有屋有栏有灶是典型的农耕之家,土砖窑不是家家都有的。
韵味版主改得好!我开始也想最后用土砖灶台,但多出一字,所以省略灶字,反而不具象了。谢谢!
看过您的一些跟帖,蛮有底蕴,您是有打不现形咧!
长沙方言帮整(梗)段忙,不是帮一段忙,而是从头到尾帮忙到底。故用“链常帮些梗段忙”似乎更好!
请高手,续下联:
铁打铁打出来还是铁
回复 33# 芦苇 铁打铁打出来还是铁
哈哈!出味!铁打铁,此铁非彼铁,试接一对。
花衬花衬上去更加花
"、、、再说这个“团”字,用长沙话来念,是无法用汉语拼音来标注的,恐怕要借助国际音标才行。由此也可看出,汉语拼音方案是有缺陷的,不能涵盖中国人所有的语音体系。 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文字是统一了,可是这位祖龙却没想到要消除方言。语言乱了,通天塔建不成,人类就上不了天,见不到上帝,——据说,这都是上帝搞的鬼。"大队部兄就凭你这几句对语言的评论,我感觉当年华东师大应将你与大旗兄一并招入.这样我国又将多一位语言大师了!
铁打铁打出来还是铁
凤配凤配出来仍是凤
回复 32# 椰风海韵
海韵也你才是有打不现形咧!楚风的:洋瓷把缸洋瓷脸盆洋瓷碗.你对地:土砖堂屋土砖芽室土砖台.后来韵味螺在你的基调上修改为:土砖芽屋土砖猪拦土砖灶.真是一个妙!"土"字用得妙!还是5.1.见你一面,两个孙孙好?8.4.能来唐朝大厦一聚否?手不痒痒?
回复 35# 雨后斜阳
思路甚好,不怕出格就有佳对。
回复 37# 隐士安
蛮有边了,有佳对。
回复 33# 芦苇
对:手搓手搓完哒只有手。
再出一上联:六堆子六扎堂客们喂哒六扎梅花鹿
欢迎续下联。
回复23楼 楚风君:谢谢兄长点拨!先前我是把“冰铁”与“钢精”搞混了呢。
28楼 大队部君 提到: "再说这个“团”字,用长沙话来念,是无法用汉语拼音来标注的,恐怕要借助国际音标才行。由此也可看出,汉语拼音方案是有缺陷的,不能涵盖中国人所有的语音体系。"
以上所说一点冒错!汉拼以北方方言为本,难以涵盖南方方言。有趣的是,要想涵盖长沙方言却并非难事。在下已捉摸出一个简易可行的方案,汉拼只要添加四个声母和四个韵母就可以完全覆盖长沙方言,诸君若有兴趣,可移步枝柳知青栏目。
回复 41# 楚风
试跟二联: 洋瓷把缸洋瓷脸盆洋瓷碗 土漆板凳土漆轿子土漆椅
六堆子六扎堂客们喂哒六扎梅花鹿 九尾冲九个大老爷吃了九个坛子酒
回复 1# 我乃大旗
“整段”一词还是要用“亘断”好些。这里亘按长沙话读上声。
株洲当地有一名联:古岳峰峰上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古岳峰,株洲一地名
我以长沙一地名应对:水陆洲洲前舟周围舟移洲难移。
求高手更多解
回复 45# 一笑了之
妙上联,试解之:古岳峰峰上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天心阁阁对鸽鸟引鸽飞阁不飞
对改为“中”何如?那鸟字就与上句有别了,须与阁字同音
我想,有些弟兄可能误会了大旗兄的意思。所谓“古无舌上音”的规律,是清朝人钱大昕发现的,通俗、简单点说,主要是指zhi\chi和d\t的关系,比如说,长沙人将“禾场”说成“禾堂”就是这个道理。至于“整”与“梗”,其关系不在此规律之内,“梗”上古属牙音,与舌上音的关系不是很大。
其实,有些方言词是有词无字的,比如,长沙方言中表示“蹲着”这个意思的“gu(阳平,即第二声)”,至今我都没找到一个和它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字,我想,“梗”字如果也是这种情况的话,干脆就用”梗“字,只记音算了。
回复 43# 芦苇
对得好,受教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土漆”上去,并且对的都是家具。建议,土漆椅改土漆床,在平仄上顺一点。
第二联也精彩。坛子酒想得好!建议,大老爷改“男子汉”更加长沙地方化一些。不知当否?
妙联,再配之: 天心阁阁对鸽鸟引鸽飞阁不飞
白沙井井中景人晃景动井不动
不信,哥们到白沙井打水时对着井口瞧瞧!
回复 48# 笔架山人
哈哈!笔架兄亲自来了?老兄对长沙话颇有研究,咯就真喊来扎腿夫子。
和笔兄持同感,睃来睃克还是“帮扎梗段忙”好。哦改咯样港咧?梗段,顾名思义,植物根以上最硬扎的那节,形象得很,且雅俗都懂,难能可贵的是比较而言音最近。
梗段,绝了。
也来一句:
六堆子六扎堂客们喂哒六扎梅花鹿
七里庙七个老和尚刷遍七尊金刚漆
或:
八角亭八名“便吊子”逮住八个贼王八
打趣一下:
洋瓷把缸洋瓷脸盆洋瓷碗
斗把路经斗把场合斗把人
别无他意哦!哈哈......
回复 49# 楚风
我是想,把缸,脸盆,碗都是盛水的器皿,能对坐的木器好些,这样你看可好:洋瓷把缸洋瓷脸盆洋瓷碗 土漆轿子土漆坐栏土漆凳。
第二联,你改的男子汉,好!六堆子六扎堂客们喂哒六扎梅花鹿 九尾冲九个男子汉吃了九个坛子酒。
铁打铁打出来还是铁 人叠(舵)人叠(舵)出来还是人(口语联)
回复 33# 芦苇
铁打铁打出来还是铁
人生人生出来又是人!
打句油:
铁打铁打出来还是铁
人撮人撮到头不像人
回复 50# 青石
妙对,形象生动!
回复 41# 楚风
六堆子六扎堂客们喂哒六扎梅花鹿
五家井五个水老倌钓了五只崭"角角"
回复 55# 火土重生
蛮有味,想象丰富!
妙对:人垛人想绝了,也亏你想得出!问题是不能上下都用“还是”。试改:人垛人垛到底终归人。
回复诸位:看起来你们一二三四五一直到十都编得出。学习了!
回复 33# 芦苇
请高手,续下联:
铁打铁打出来还是铁
试续下联:人抬人抬出来也是人
回复 38# 狄德罗二世
谢谢会长惦记我,一定去助兴!
对一下好玩:
洋瓷把缸洋瓷脸盆洋瓷碗
土布衣服土布裤子土布鞋
洋瓷把缸洋瓷脸盆洋瓷碗
化学调羹化学筷子化学盆
回复 62# 椰风海韵
对得蛮工整! 口语联:铁打铁打出来还是铁 人舵(叠)人舵(叠)出来还是人
谢谢兄长点拨!“冰铁调羹”确实不妥,先前是我把“冰铁”和“钢精”搞混了呢。(菜鸟了,昨天回复总是失败。)
回复 48# 笔架山人
前晌本人在湖知网上提出来点长沙土话的建议,其实含有一份私心,我欲搜集一些长沙土话用于创作。晏生兄告知我他收藏了一本仁兄撰写的长沙方言专著。因与仁兄未曾有过交往,不敢贸然求索。今在这里见仁兄一番高论,果然不同凡响。不知著作可否还有给我拜读收藏的余篇,若有可索取否?
回复 66# 芦苇
不管什么联,上联或下联字或词不能互相重复,比如“出来”、“还是”。最好是相对应的词性,如“出来”对应“进去”,“还是”对应“仍然”等等。
也跟一扎:
六堆子六扎堂客们喂哒六扎梅花鹿
三公里三对画胡子养出三对龙凤胎
长沙方言:洋瓷把缸洋瓷脸盆洋瓷碗
试续下联:土布蚊帐土布被窝土布衣
注:“土”对“洋”;“布”对“瓷”,都表示材料;“蚊帐”“被窝”对“把缸”“脸盆”,前者为床上用品,后者为洗漱用品,都是人类生活必需品;“衣”对“碗”,因为“碗”管食的,故:“衣”对“食”。
个人愚见,请指教!
六堆子六扎堂客们喂哒六扎梅花鹿
三公里三对画胡子养出三对龙凤胎
跟绝哒!
以上都对得好!特别是斜阳的“画胡子”对“堂客们”,非常地方化,只有湖南人看得懂;“龙凤胎”对“梅花鹿”也对得绝。有点小瑕疵就是这个“胎”字没有回到“三”字的同音字。注:长沙话“六”“鹿”同音。试改:三公里三对画胡子穿出三对情侣衫。
谢谢各位,承教了!
来点新鲜的 灵屋子纸糊蔑扎遮不得风挡不得雨 鬼要,
瓦夜壶泥塑火烧装不得油打不得酒 卵用。
来句难对的:
有人给我一句上联,据说是古联,尚无人对出佳句,
我试着对了一下,有些勉强:
上联:鸡犬同过桥一路梅花竹叶
我对:雷电共轰鸣数曲命运交响
以我之理解,上联“梅花竹叶”以鸡犬之足迹暗喻路边的
风景,以形喻景的手法。故,我便采取以声喻情(情景)而对
之,但总感有些勉而为之,在此讨教了!还望朋友们不吝赐
教!
回复 71# 一剪梅
“ 土布”对得要得。1970年我下放的时候,家里布票少了,也是买了浏阳的土布做被窝,那时候还觉得蛮好。
你也是师院的?
洋灰砌屋洋火划燃洋油灯
上联:鸡犬同过桥一路梅花竹叶
拙对:虎猿共泅水两岸壁啸崖鸣
回复 74# 丛中笑
鬼要卵用皆成联,
嬉笑怒骂有文渊。
乡间俚语高堂敬,
湖知网里尽神仙。
回复 75# 青石
上联:鸡犬同过桥一路梅花竹叶
本人对:人妖共乾坤到处天灾惨祸
我知道的是:古时候,有一秀才过小溪时,看到一只狗在过搭小溪上独木桥后,一只鸡也从独木桥走了过去,此时他兴起来也,出了一个对联的上联,要别人对下联,听说一直没有人对得出来;他的上联是:梅花竹叶鸡犬过栅桥,梅花---特指狗爪留下的形状如梅花,竹叶---鸡爪留下的形状如竹叶;看那位高手能对出千古绝对……
回复 81# 立秋
哈哈!红漆马桶也端到会场,确是不可理喻。
谢谢!我是湖大的。
回复 75# 青石
此上联原为: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意喻鸡和狗在打霜的路上留下了各自的足迹,捏一下联对之。
鸡犬过霜桥 一路梅花竹叶
龙蛇玩碧水 满池紫气祥云
回复 69# 雨后
本来是:人舵(叠)人(舵)叠进去又是人。忌不雅故之。
回复 75# 青石
睡前躺在床上,思量如何应对:鸡犬同过桥,一路梅花竹叶,左对不是,右对不妥,婆婆子一翻身,哈哈!灵感来了, 夫妻共嬉床,两回云雨巫山。
今有一上联: 红薯苞谷蔸根火这种福老夫享了 求下联。
回复 82# 隐士安
试联之,梅花竹叶鸡犬过栅桥 蝴蝶鸳鸯夫妻眠绣床 鸡犬过桥留足迹 夫妻眠床尽绵缠
回复 88# 芦苇
红薯苞谷蔸根火这种福老夫享了
人参燕窝鲍鱼剌那砸味官富特权
楚风君言之有理,又来:
五里牌五个婆婆子秀起五个广场舞
六堆子六扎堂客们喂哒六扎梅花鹿
——此联似为上联好
回复 91# 雨后斜阳
五里牌五个婆婆子秀起五个广场舞 六堆子六扎堂客们喂哒六扎梅花鹿, 对得贴切,改得合适。
大旗真的是大旗,真的有点家伙看,一咂帖子发上来各多巴多人跟帖,而且个个的帖子都跟得出味,当然咯,最出味的是“丛中笑”的跟帖:纸屋子----鬼要 ya壶子-----卵用
望大旗兄多发点方言帖子上来,让该些人多兑点本子。尤其是我们各号粮店里的烂红薯----够削(学)
回复 90# 火土重生
对得蛮有味,这样变通一下可好,同斟酌。
红薯苞谷蔸根火这种福老夫享了
人参燕窝鲍鱼翅那砸味小子难嚐
间空有点零碎打 链长丢些梗段苟(读gou阳平)
斜阳你咯会对,再给你出个长沙话对子:
颜(读an)老倌配颜婆婆严(也读an)好是数;
请续下联。
回复 97#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君的的这个跟贴,让本人大为惊喜!一个妙趣横生、脍炙人口、四处流传的词语或对子、段子什么的,常常会让人萌生出欲探其源的兴趣,但结果却是穷追猛找而难遂人愿,终究只是识不得庐山真面目。现在好了,因为有这个跟贴所揭示的“历史公案”,我们终于第一次有了探索的收获,得知了这副绝妙好对的来龙去脉,而且还知道了它最初的形态竟是“间空有点零碎打,链常丢些‘整段’苟”。(注:苟字在这里只能视为借用字,读gou的阳平声即第二声。长沙话“丢苟”即“丢丑”。
感谢“道法自然”君!我会记下这件事情连同这个日子的。
回复 82# 隐士安
士安兄所言的绝对,其实是个旧联。据我所知早就有不少人做过下联:抄录如下,供大家一笑。
道法自然兄谈到我乃大旗先生引用的一副对联出处,原来还有这样一段公案。
长沙自古以来就多名士,而且好以土话写对联,极为风趣。原来长沙《小春秋》报的主笔饶省三先生在抗战逃难出门时,就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国家多难
一齐少陪
语虽然沉痛,也是一段佳话。
而“间空有点零碎打,链常丢些‘整段’苟”和
“间空有点零碎打,链长帮些梗段忙”各有千秋,但是仔细一想还是前者更加风趣。描绘出常常玩弄小聪明的人,时常会要出大洋相的窘态。而后者直说灵泛人肯时常给人出力帮大忙,就显得不够生动,也缺乏寓意。
今天苦热,枯坐无聊,也附庸风雅{不算对联的下联},供知青朋友茶余饭后一笑。
“间空有点零碎打,连常霸些屙屎蛮”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2012年度 (http://2012.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