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摘了桃子?
文:一笑了之 图片来自网络
认识王伯有些意外。多年前,他的侄儿竞选省人大代表,委托我整理材料,与其家人相处的日子里,听说他有个曾在抗战时期杀过日本鬼子的伯伯,便去拜访了。老人年轻时节在方先觉手下当兵,几次长沙会战打得小日本鬼哭狼嚎。后来部队移防衡阳,打了40多天正在兴头上,方先觉的军部被攻破,答应了向日军投降。说到这里,老人青筋暴突:“都作了死的打算了,却喊停战!恨啊!恨。”没有牺牲在抗日战场,反被收编成了皇协军。感到奇耻大辱的老人趁月黑风高的夜晚,拖条枪走出了军营。在潜回老家醴陵的路上,老人楸准机会爆了两个鬼子的头,原本想再回军队与日本人干的,可在袭击鬼子的时候摔伤了腿,没办法瘸回了老家。时隔不久小日本就投了降。
我跟他细细地聊过对方先觉投降的看法,原以为老人作为他的部下也会对上司的举措有些理解。没成想时隔几十年,老人对于在鬼子面前举白旗仍感到羞耻莫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过几天私塾的老人情不自禁地朗诵起了经典诗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回老家的老人日子过得并不潇洒。虽然成分为贫农,可在国民党军队里干过的经历,让他戴了一顶“历史反革命”的帽子。说到这里,老人眼神开始混沌迷茫起来。“我就弄不明白,当年我食国家的粮饷,扛国家发给的枪打鬼子,咋就成了反革命。”这历史反革命的帽子让王伯吃尽了苦头,几个虎背熊腰的儿子都没有读什么书。好在苍天有眼,天道酬德。王老的几个孙子都有了出息,两个在美国华盛顿,一个定居在巴黎。最让老人开心的,是在巴黎的孙子娶了个日本娘们做老婆。我笑着说把他现在身边的宝贝重孙女嫁到日本,老人正颜厉色道:“跟仇人结亲家,我宁肯把这孙女杀掉”。我犯糊涂了,娶了日本娘们他高兴(不也是结亲家么?),让孙女嫁日本却犯禁忌。
认识王伯始,我对那场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抗日战争有了更深的了解。老人是在死人堆里滚出来的人,对生死看得极淡。偏偏不在乎生死的人,天假以长寿。老人终年九十八岁,临死的前一天还在禾场坪里吆喝着帮蒸谷酒的师傅的忙。没有想到蒸的两百多斤准备喝一年的谷酒,全部被用在了老人的丧事上。清清白白地来,死也不给亲朋戚友添麻烦。多好的老人啊,说走就走了……
办完丧事,我们坐在禾场坪里解乏。老人的儿子面带歉疚地对我说:“今年对陈老师不住,家里的桃子全部被来帮忙的人摘光了。”王老喜欢栽果树,桃李橘柚葡萄时鲜门前门后都是的。因为牙齿厌酸,我对水果历来敬而远之。为了让王老高兴,曾夸过他的桃子一回。谁知从那一年起,每到桃子收获的季节,老人一定会打电话来喊我尝鲜。如果没有功夫去,要么他自己来,要么就喊他的儿子给我送来。一来二去之间,我们这一对忘年交情感变得愈加深厚。老人的桃子也确实长得好,十几颗桃树,从不打农药,却连一个虫子眼都找不到。平时老人对自己的果树照顾有加,没有成熟以前,谁都不许动一个指头,成熟以后邻里乡亲自己不来也要送几个到别人家里去。
若老人在天之灵知道桃子在成熟之际全部被别人摘了,该会作何感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老人的座右铭。
战火纷飞中出生入死的英雄,在那个年代里遭受到的不幸,令人痛心。桃子熟透了,让我们向这位可敬的老人致礼。
回复 1# 一笑了之
若老人在天之灵知道桃子在成熟之际全部被别人摘了,该会作何感想……
苍天有眼,不想让王老看见第二次。
愿抗日老英雄的灵魂早日安息,历史自有公论。
方先觉将军在衡阳破城后数度举枪欲自裁,被部下强阻。在完全丧失抵抗能力的情况下,为了几千名伤残兄弟的生命,不再顾及自己的名节,放下武器与敌人作有条件的谈判,也是可以的。事后,方没有参与汪记“皇协军”的任何行动,并且在军统人员的帮助下,越狱脱险,由此还带动了一批第十军高级将领和将士的脱逃,这应当还是值得肯定的。在战场上马革裹尸、杀身成仁的固然要歌颂;这样战至力竭,保全部下生命,哄骗敌人而不资敌,伺机逃跑,重归队伍的人也值得尊敬。
回复 1# 一笑了之
桃子好吃树难栽,前师之事岂能忘。
回复 6# 楚风
西方人很少认为在战场上被俘为羞辱,同时他们的文化也不强求被俘人员加入他们的阵营。可在东方文化中,俘虏不仅要忍受加在身上的屈辱,还得违心地成为敌对阵营中的战士。所以被俘几乎被理解为通敌的同义词。方先觉战至被俘本无可厚非,但率部停止抵抗却难得让人信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峰下达了死守的命令,战至一兵一卒才是他的职责。那些为下属着想的言语多为托词,方也因为衡阳一役声名俱失。
回复 8# 一笑了之
蒋介石给方先觉下的命令是坚守衡阳10天到2周,并且告诉了方有关电台密码,声称援军随时可至。方顽强坚守了47天,2支援军都先后到达衡阳近郊,距市区仅十余公里,就是进不来,先后退兵。方先觉粮尽弹绝,再作抵抗就是徒增几千具尸体而已,再重演一次南京大屠杀,有何必要?再者,方将军的做法符合《日内瓦公约》之规定。
方先觉的结果,薛岳心里有愧。后来有十军军官逃出来见到薛岳,薛说“我对不起十军官兵”。蒋介石也心里有数,方先觉回到重庆,蒋隆重欢迎。后来在1946年的国民党国大会上,参议员王昆仑说方是“降将”,蒋怒气冲冲地说“娘希匹,你懂什么?”。
回复 1# 一笑了之
内战之时,善于妥协的总是国军的将领,不是他们不恪守军人的操守,而是在职业伦理与生命良知发生冲突之时,他们毅然选择了尊重生命。
回复 1# 一笑了之
好文!精辟!,寓意深远,
第一次别人摘桃,王老伯揪心。第二次别人摘桃,王老伯在天之灵舒心。
看到了桃子的笑脸;听到了桃子的呻吟……
吃桃不忘种桃人!!!
到底谁是摘桃子的人?
现在已经明白了!
谢谢一笑了之!!!
好文!欣赏了。
方将军比李陵命好,是因为蒋先生比汉武帝正确。
回复 19# 孟晓
承认方先觉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贡献,并不等于原谅他的苟且偷生行为。作为军人,他已经背离了马革裹尸还的军人操守。衡阳保卫战能坚持那么久,与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密不可分。第十军曾是长沙保卫战的劲旅,一路光彩夺目,可惜衡阳一役,让方先觉把全部荣誉毁于一旦。据王伯讲,他们士兵已然做好了必死的准备,能多杀一个就多杀一个是当时他们的信念。上峰传来的停战命令,虽然让他们免于一死,可几十年来都有苟且偷生的耻辱。时过境迁,人们多从方先觉以往的战功中去剖析他的投降,却忽视了他的战降给抗战局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东方文化,是难得接受降将一词的。
从此后不断有桃子被他人摘了
毕竟,具体种桃子的人是老百姓!历史该证明,谁摘了桃子!
回复 2# 麓山远眺
一世人,
数春冬。
能不悔,
有几成?
丹心碧血染国土,
硝烟生死浸灵魂。
斯才称英雄!
回复 3# asd99999
桃子好,
味道深。
人情义,
居其中。
倭蹄恶寇横华夏,
钢枪铁血杀贼人。
丰碑在我心!
光彩肯定谈不上,心里的痛苦又有谁知?王伯不是方将军,谁都不是方,换个位置王伯的说法或许又不一样了。
回复 27# 大队部
在这个问题上我确实能理解所有关于方先觉的评论,也在心里不止一次地认为方先觉也属于无奈之举,但凡事不能仅凭良心的判断,还要从事情的根本去理解。第十军作为一支有着优良传统的抗日劲旅,在苦战四十多天士气仍然高涨的情况下,投降并非是上上之策。当时的情况基本上是各个阵地独自为战,当兵的均已作出必死的准备,上下同心杀贼回天,若方以一死谢天下,绝地逢生的状况未必不会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出现。为什么衡阳保卫战出现了敌酋阵亡人数大大超出我军的现象?就是因为我军士兵知道自己必死,杀一个够本再杀一个赚了的意识支配产生的效应。战史学家会对这场战役得出若干个可能的结论,作为旁观者,我坚持认为:方先觉的投降换来的战事结束,实在是不能饶恕的罪错!
桃子好,
味道深。
人情义,
居其中。
铁蹄恶寇横华夏,
钢枪铁血杀贼人。
丰碑在我心!
写得太好了,喊出了人们心底的呼声!
谁下山摘了桃子大家心知肚明,摘了就摘了。问题是让别人栽,只准自已摘就太那个了,更何况树上长得好端端的桃子,放在筐里后,很大一部分不是霉烂了就被虫蛀了,真叫人气愤加心痛!
方先觉的行为和遭遇值得我们思考,传统的儒家文化和价值取向一直束缚着我们东方人的思维。如果个人想成仁,相信方将军是件极容易的事情,但在最后毫无希望和生路的绝境下,要众多的将士战死,这就是个艰难选择。难道他不清楚会要背上投降和汉奸的骂名后果吗?最后他还是选择放下武器,避免无谓的牺牲,我不认为这是光彩的行为,但也无可非议。这是人性使然,生命毕竟是宝贵的,从这角度思考也就理解和释然了。比起那些打内战采用人海战术草菅人命的将领还是要好到那里去了。方先觉与韩复榘相比较有着本质的不同,尽管一位是投降将军,一位是逃跑将军,但蒋介石对他俩的处置就迥然不同。
张德能守长沙只有4天便被攻破(原因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张弃城而走,并未投敌;余程万死守常德,战到最后,实在守不住才走的,更没有投敌。而二人的结果是前者被枪毙,后者遭审判(最后军事法庭判处无罪)。论二位军长最后的表现,都比方先觉好一些,蒋为什么这样区别对待?这个只有当事人心里最明白。
回复 31# 楚风
40多天衡阳死守,惊天地泣鬼神。其英勇壮烈,用什么言语形容都不为过。我曾几次前往衡阳,想去参拜,就因为那一纸降书让我望而却步。用一己之感情,罔顾衡阳抗战阵亡上万英烈,心头似有万千铁锤打击。可正视这一段历史,未必就不会违背固守之是非伦理观。方为蒋的一员爱将,虽签订了阵下降书,最终逃出敌手还是做了一点声誉挽救,这是蒋公为其开脱的理由之一。但嗣后方再没有手握重兵郁郁而终,也看出了蒋氏恨铁未成钢的一份遗憾。当年对方降敌并非没有要求惩治的呼声,可其在抗战中的赫赫战功也为高层有忌器之畏。最后的处理,与其说是蒋氏心生愧疚法外开恩,不如说是从政治和抗日大局着想而出的无奈之策。
历史功过后人评说,本在情理之中。楚风兄借助蒋公之口而出的“娘希匹,你懂个屁!”一句话,让人目瞪口呆啊!
回复 4# 雨后斜阳
苍天高,
品行洁。
思往事,
忆英烈。
战火锤炼卫国志,
阵前流淌壮士血。
风寒念豪杰!
方先觉是黄浦系唯一投降日军的军长,在抗战时期投敌影响极坏。他应是抗战时的一个特殊个案,一个历史事件中的一个历史人物在弹尽粮绝时思想有多么的复杂。评价方先觉不能简单化和片面化,所以,对方先觉投降日军不能简单地扣之以“贪生怕死”、“叛国投敌”的帽子,这样对历史人物是不公正的。
我们都了解过衡阳保卫战的惨烈,在保卫衡阳的大部分时间里,方先觉率领的第十军浴血奋战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衡阳保卫战47天之久的坚守,主将的方先觉功不可抹。当衡阳保卫战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投降日军,但这一战役援军迟迟不到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责任不能由方先觉来承担。
在方先觉在孤军无缘的恶战中选择了投降,这是军队的耻辱,除了他主观上的意志不坚定等原因外,还有重要的客观原因,城外救援不力的国民党援军应承担相当的责任。在日军破城无可避免的情况下,出于为保全残余官兵生命方先觉选择了投降。他投降日军后,虽然没有死心塌地地卖身投靠或调转枪口,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成功地逃回了重庆。方先觉的投降,即便不与贪生怕死、叛国当汉奸联系在一起。但与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不相容的,与抗日战争中举国倡导的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是不相容的。他的投降事件,极不光彩,负面影响甚大。直到60年代在台湾,方先觉将军也因投敌的污点屡被攻击。这一致命的“污点”躲无可躲,辩无可辩。1983年3月3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台北家中去世,后葬于台北县汐止市五指山。
回复 34# 夜深人静
讨论方先觉的成败得失,其实也是对东方文化内涵的探讨。我记得当时有这么一句话:“敌酋未退出我国土,若与之媾和即为汉奸。”阵前之降,毁了方先觉一世英名,连带第十军将士浴血奋战四十七天的壮烈。俱往矣,先人均已作古。而文化却在无数得失中渊源流长……
我曾有拍摄湖湘抗战纪念地的计划,可衡阳我真的裹足难前。潜意识中,我在政治上极其看不起那些降将,连带我那“弃暗投明”起义尔后受尽凌辱的父亲。这是我至今不愿意认为先辈的荣耀我也有资格领受的原因,因为我绝不愿意领受先辈的耻辱之重
蒋公骂的是王昆仑,一位1933年入党的地下党员,居然可以打入敌党任中央监察委员,动议枪毙降将方先觉,义正辞严,绝对正确,高呀,实在是高。蒋该死除了骂娘还有什么招?
姑引一段1986年3月,方将军当年的敌人——原日军第11军100多名军人组团代表在已逝世3周年的方将军墓前之悼词:
衡阳之役,贵军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地坚守48天之久,使日军付出了重大的牺牲,实为80年来战争史上所少见。反过来说,假如日军防守那样的阵地,在四面楚歌、粮尽弹绝的情况下,很难出现重创敌军坚守48天的奇迹。我认为,世界战争史上,没有能和方将军当时的巩固防御可以比美的了,而当时担任防守的中国第十军,也是世界上最顽强的军队。
国共两党写抗战史未免都有些夸大各自的战绩。唯独看日本人自己写的战史,在中国是谁把它打得最疼,应当还是实在一些。
回复 7# 芦苇
树难栽,
恩难忘。
抚热土,
低声叹。
血海深仇同胞泪,
怒杀倭贼将士勇。
天道昭而耸。
回复 9# 老灯火
弦外音,
静心听。
有灵犀,
重感应。
哀歌唱毕忧愁起,
硝烟远遁枪声急。
阵前忠魂立!
回复 13# 石鼓隐士
有知音,
谁不欣?
文章意,
读者明。
同仇敌忾战士猛,
万众一心杀倭凶。
寸草春晖情。
回复 13# 石鼓隐士
栽桃子,
流血汗。
摘桃子,
多舒畅。
同室操戈兄弟残,
家国从此分两岸。
亲痛仇者快!
回复 14# zqw事务长
窃贼心,
饥寒起。
鲜桃茂,
馋涎滴。
盗亦有道何言立,
祸起萧蔷伤心碧。
空谷箫声泣。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2012年度 (http://2012.hnz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