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徐惠风:喜寿同学毕业57年喜重聚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山牛郎    时间: 2012-10-26 09:02     标题: 徐惠风:喜寿同学毕业57年喜重聚

【谨以拙文为20121110日中山湖农场创建40周年场庆助兴,或许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将来七老八十甚至“白寿”(99岁)之时也还能重聚中山湖!】 

 

    

秋雨绵绵,凉风萧萧。20121013(星期六)上午,湖南岳阳楼。一群华发老人颤颤巍巍地跟随导小姐游览这享誉中外的风景名胜,尽管导游讲解很精彩,尽管画栋雕梁也很美妙,但老人们几乎都置若罔闻无暇顾及,而是三三两两地相互畅谈,交头接耳喋喋不休。这群老人共有33位,都是57年前毕业于湘潭师范学校临湘县(现属岳阳市,1950年代湘潭专区管辖临湘、岳阳、长沙、望城、宁乡、湘阴、浏阳、平江、湘潭、醴陵、茶陵、攸县12个县及湘潭、株洲2个市)籍的同学,目前年龄最大的80,最小的也有74,平均77岁。由于77看似草书的“喜”字,故雅称“喜寿”。

    

    我的母亲吴兰英是这群老人中的一员,她刚过了喜寿,已届78岁,在其老同学中属年龄中等偏上者。今年中秋、国庆两个佳节紧相连,我于节前从广州托人给她带去了两盒月饼,她在老家临湘给我打电话告知收到了,接着不经意地随口问我:这月饼可不可以留一盒到1013吃?我说:按保质期可以吃到10月底,只是过了930中秋节再吃有点不合时令了,你为什么要留到那时候?她道:我们要搞个同学会,我想留点月饼到时给同学们分享一下。我这才恍然大悟,顿觉新奇又欣喜:母亲七老八十的同辈们还有雅兴和精力来个当年同学重相聚,多么的难得!这也可算是最鲜活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我一定要去现场感受这片夕阳红,永久记下这曲黄昏颂。

    

    离穗赴湘前,我通过母亲拿到这次同学会的发起者陈国瑞老师的电话,跟他通话大致了解到聚会程序:13日上午9点到岳阳楼集合游览,中午去三四公里外的南湖广场一饭店聚餐,下午2点乘公交车经洞庭大桥上洞庭湖中的君山岛游玩,傍晚5点回岳阳火车站散会各自返家;每人交100元,用于午餐及导游费和录影制光盘,至于景点门票和公交车票古稀老人都是免费的。勤俭节约,这些老人们聚会可谓把我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发扬到了极致。我本想建议他们稍微“奢侈”点,至少为了安全考虑包一辆大巴。但我远在广州,不宜“遥控干预”老人们的“内政”,弄不好会有“贪图享乐”“腐化堕落”之嫌,只能到了岳阳再根据需要随机应变。

    

    13日早上9点左右,33位老人陆续聚集了岳阳楼,他们大多现随子女仍居住在临湘,也有部分人住在岳阳市区,甚至安居长沙和武汉的也各来了一位。除居住临湘城关的我母亲等12人是乘坐我妹妹和一位李老师的幺儿(即在临湘中医院工作的李医生,也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临湘二中教过英语的学生,这世界真小!)各提供的一辆小面包车和小轿车赶来的外,其他老师几乎都是搭乘公交车抵达景点的。老友相聚,万分激动,百感交集,什么年迈、疲劳、疾病等都抛去了九霄云外,先到者每见一或几位“新来者”多数能脱口而出直呼对方姓名,即使少数一时想不起的也略拍脑袋或由旁人提醒就能指名道姓绝无“错别字”。按照中国人尊老的习俗,对这样高龄的长者一般都不会称姓呼名,而是代之以“某老”或“某伯”、“某姨”,或按湖南人的叫法“某爹”、“某妈”,但只有在这样的场合,这些年迈的老人相互间才无所顾忌,呈现出一派同学、同志加兄弟姐妹的情谊。江山易改人性难移,岁月沧桑桃花依旧,仿佛瞬间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老太太们如少女似的兴高采烈,相互拥抱甚至喜极而泣;老汉们如少年般的喜笑颜开,互相握手甚至出以“老拳”;男女老同学彼此打招呼则相视一笑:“你还是老样子!”

    

    中午时分,33位老人“各显神通”先后来到那饭店,在一间大包房内围着3个圆桌圆圆满满地就座进餐。屋外的雨仍在时断时续,有时淅淅沥沥下的更大了,屋里的人则在笑语喧哗,杯觥交错,由于空间狭小近乎零距离,亲密的气氛比在岳阳楼景点更浓烈了,浓得如陈年老酒醇香爽心。酒不醉人人自醉,他们品尝的虽然是极普通的家乡米酒,却都已陶醉于“渡尽劫波同学在,相逢一笑乐开怀”之中。面对此情此景,我实在不忍心见他们饭后“散兵游勇”似地各自挤车去君山,那既不安全又会扫兴,就以“天公不很作美”为由,向主持人陈老师建议:下午改到附近的歌厅唱唱歌叙叙旧吧?他一向大家征求意见,顿时得到了众口一词的响应,同意我和李医生就近订了一间KTV的大包厢。

    

    下午,33位老人在那大包厢里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再次把聚会推向了高潮。他们有的在唱歌,唱的都是经典红歌,如《红梅赞》、《珊瑚颂》、《洪湖水》等等,一或两人高歌众人和,你打拍子我点脚。更多的老人更多的时候则在饮茶话旧,“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同我母亲坐在一起的,一位现居长沙的女同学回忆起当年读师范时跳新疆舞和牧童舞,另一位现居岳阳的男同学更吟诵起那自编《牧童舞》的歌词:“朝霞里牧童吹短笛,露珠儿撒满大地……”作为父母辈老同学聚会的列席者,我没有赶上他们上世纪50年代初“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淳朴欢快时光,却也浸润了他们重新焕发的青春气息,眼前展现出一幅那激情燃烧岁月里的璀璨画面:新中国如朝霞辉映东方大地,少男少女们吹笛拉琴载歌载舞,似露珠儿晶莹剔透随风招展。

    

    这些当年的白露珠儿,现已都头铺银霜了。他们仍然清晰地记得:大家均小学毕业考入临湘完全中学师范班读了一年半,97名同学一起并入湘潭师范学校分配在5班和6班继续读两年半,与其他县初中毕业三年制的师范生一道完成中师学业,付出的努力自然更多,寒暑假也没得放,甚至有一年春节就在学校度过。1955年中师毕业后,这97人无一例外都回临湘担任小学教师,第一年见习期月工资25.3元,一年后29.5元。他们中虽然极少部分人后来改了行,而绝大多数都是粉笔尘染苜蓿生涯至退休。最底层的老师辛劳一生有多寒苦又甘于清贫,从这群老教师照亮别人的蜡烛燃尽后本世纪的两次聚会可见一斑。2003年毕业48年,他们搞了第一次聚会到了74人(我母亲因当时住在广州而缺席深以为憾),是假座“娘家”临湘教育局的饭堂“洽谈”(即边吃边谈,湖南话“恰”与“吃”同音)的,故每人出资不到半百元。今年毕业57年,陈老师等人兴致一来,又发起组织了这次雅聚,地点经过了充分的民主协商,最后选择了“遥”距临湘约40公里的岳阳城,因为报名参与的33人中有一部分从未游过岳阳楼,所以宁可舍近求遥趁此聚会也遂平生心愿。

    

    知足者常乐,不奢者长寿。“湘师”当年这群临湘籍的97名同学,至今已有24人去世,在世的73人中能有33人重聚首,确属珍贵,可喜可贺。而且他们平均77岁,超过了目前72.71岁的中国人平均寿命,并略高于发达国家的76.94岁。我应邀在给这些伯伯、叔叔和阿姨们的祝词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七十今不稀,您们更是人生百岁也不稀!

    

    母亲的母校湘潭师范学校,是一所创办于1902年的百岁老校,如今依然勃勃生机蒸蒸日上:千禧年前后并入湘潭师范学院,现与湘潭工学院合并为湖南科技大学。万并不离其宗,母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校风,甚至该校湘江之滨小镇姜畲的原址,至今一直都令母亲及其老同学们刻骨铭心梦牵魂绕,陪伴着他们延年益寿。他们中还有同学喜欢“顽皮”地哼一曲自个填词的湖南民歌《浏阳河》:浏阳河,弯过了几道湾,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哪,我们曾在那里上师范,咿呀呀仔哟……

  bbbb.jpg

 

图为老同学聚会,我母亲吴兰英老师(左二)和她当年的同窗姐妹们相聚岳阳楼。

 

 

    徐惠风20121023重阳节补记于羊城



图片附件: bbbb.jpg (2012-10-29 08:24, 80.83 KB) / 下载次数 0
http://2012.hnzqw.com/attachment.php?aid=360506&k=be63f992eb8a920626f0ea56125d242d&t=1713495888&sid=5GwFgg


作者: 中山牛郎    时间: 2012-11-5 15:34

七老八十的同辈们还有雅兴和精力来个当年同学重相聚,多么的难得!更难得的是徐君特意从穗赴湘陪同老娘。百事孝为先呀!




欢迎光临 湖南知青网2012年度 (http://2012.hnzqw.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