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任教的学校
---异国他乡见闻录(五十一)
女儿任教的这所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公办中学,创办于20世纪初的1901年,已经是当地一所“百年名校”了。学校原来地处这座城市的中心地段,1994年整体迁移到郊区,高中部与初中部分别在两栋教学大楼,我女儿在高中部教中文。
这个小城市只有四、五万人,这所学校是当地最好的中学,相当于我们一个县级重点中学。格琳达夫人带着我参观,我一边与女儿在国内任教的长沙重点中学进行比较。虽然我无法评判双方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中美两国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
在硬件设施上,高中部和初中部各有一栋全封闭的中央空调教学大楼,高中部大楼内部有教室、图书馆、办公室、实训室、小食堂等共计20多间,还有2个室内球场、1个阶梯教室、1个大礼堂。一楼的走道很宽敞,摆放了许多储物柜,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小橱柜存放物品。我还注意到,教学大楼的楼梯间设置了专门的残疾人通道,方便残疾学生上课。教学大楼外面,有一个球场和一个田径场,还有空旷的停车场。在校的高、初中学生不到1000人,一个班只有30多人,因为美国严格实行定员定编。不像我们中国的学校人满为患,特别是重点中学一个班五、六十多个学生,老师的教书育人任务繁重,人累心更累。
美国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中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是我感觉到的两国教育最大的差异。美国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以便他们高中毕业步入社会或者进入大学深造后,在自己的事业平台上更好地发展。因此,学校除了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必修基础课程和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外,还开设了厨艺烹饪、园艺栽培、汽车修理、金属加工、服装设计制作、陶艺加工制作、木工工艺、房屋装饰设计和中文、德文、西班牙文等等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同时,学校还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发掘他们标新立异的潜质。
在这里,我看到一些美国学生进行陶艺加工、T恤印花、金属电焊的实训情况,还看到他们的家庭建筑装饰设计、木工成果展示,却没有看到我们中国学校常见的考试成绩排名榜或者高考录取光荣榜。女儿告诉我,美国实行学分制,大学录取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情况。她还告诉我,有一次上厨艺课,美国学生个个都是烹饪里手,使我这个中国老师自愧不如,这是因为我们中国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是父母亲包办了一切,因此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我对中国推行的应试教育(封建社会科举制的历史延续)和目前社会吹捧的“高考状元”很是反感,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几百个科举状元,有几人能够彪炳史册、世人敬仰?现在涌现吹捧的无数“高考状元”,何人为中国赢得了诺贝尔奖?据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到美国的留学生素质最好,学习刻苦,动手能力强,而现在是一批不如一批。一位中国家长深有感慨地说:“过分的溺爱、频繁的干预、过度的保护,导致了我们的孩子无情和无能。目前的复印机式的教育消耗着孩子们的精力,限制了孩子们的追求。”长此以往,后患无穷。这些,确实值得中国的领导和国人共同反思!
在参观中,我还看到一个与中国教育不同的现象:老师坐班,学生跑学。即:老师在一个教室固定上课,学生下课就拿起书包到另一个教室去上课。不同的教室,都有各具特色的布置。女儿告诉我:美国考核老师的教学质量,不是光看成绩分数和升学率,还要看你的授课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欣赏。所以,老师们都是对自己的教室进行精心的布置,尽心竭力地思索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例如,有一间教室的天花板上,就悬挂着各种各样的飞机和宇航模型,我估计是物理老师给学生们解说航空航天知识。
走到二楼一间教室的门口,我看到一副中国“福星高照”的红色对联,这肯定是女儿上课的教室。进去之后,天花板上吊挂着红色喜庆的中国灯笼,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还有许多女儿从长沙书店买去的教学图片。20多个不同肤色的学生,异口同声地用中国话“你好!”向我打招呼。我连忙回答:“Hello, Thank you!(你好,谢谢!)”我注意到,他们的课桌像我们的餐桌一样,学生上课也很随意。于是,我坐到他们中间,喜笑颜开地与这些美国学生合影留念。
听女儿说,犹他州是美国学习汉语最普及的州,前州长洪博培(Jon Huntsman)是唯一一位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白人州长,2009年5月被奥巴马总统提名、8月正式任命为驻华大使,2011年4月离职(骆家辉继任)回国参加美国总统竞选。怪不得我在这个小城市里,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我不认识的美国人,友好地用汉语“你好!”给我打招呼。我只能笑着用“三克油(Thank you)!”来回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