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鄂西北六日行纪略(下)

      鄂西北六日行纪略(下)

 

                           大水井

    大水井,是个地名,也是旅游者对那个规模巨大的李姓民居的称呼,而祠堂旁那个真正的水井,虽然形制有点特别,但规模倒是并不很大的。

    这座雄踞于鄂西北大山间的李姓庄园,霸气固然不能与四川刘文彩庄园相比,但精巧却决不逊于前者,而尤为奇特的是,它的正房是西式的两层洋楼,而两边的厢房却纯是中式的楼阁,而洋楼后边与之相连的,却又是地道的中式房屋。开始,我觉得十分奇怪,后来,在祠堂里看到一座屏风上有“海邦著绩”的题字,才想到也许李姓人家中也许曾有人在海外或沿海口岸做过高官,那么,那西式的正房,也就是他向西方学习的成果了。

    这样的景致,要细细地看,至少要一个上午,我们没有这样的时间,所以也就只是走马观花而已。

SDC12015_调整大小.JPG

 

SDC11809_调整大小.jpg

 

SDC11891_调整大小.jpg


SDC12013_调整大小.jpg

 

 

 

 

 

    这是庄园全景。第二、三张是庄园围墙的大门,它与正房的大门也不是正面相对的,而是偏于一隅,在靠右边的厢房边上,这大概和鱼木寨向家大屋正门偏斜是同样的意思。第四张是西式正房和中式厢房的连接处。

 

SDC11771_调整大小.jpg

 

  这都是在庄园各处照的。

 

    漂亮的屋顶。可惜人太矮,照不全,想爬到栏杆上去照,又太胖,怕滚下来,只好手尽量举高点来照,真糟蹋了这片好景啊。

 

     唐代有个姓张的大官,九代同堂,子孙曾孙玄孙等等有几百人。皇帝问他,用什么办法才使这么多人同居一处而不分家呢,张不做声,只提笔在纸上写了一百个“忍”字。李家大屋里,此“忍”字也多处出现,第一张是大屋里的,第二张是祠堂里的,大概,李姓的先人也曾遇到过张氏同样的问题,采用了同样的办法吧。

 

                         梭布垭石林

    与云南的石林不同,与古丈的红石林有点像,但比红石林好。最好的地方是犀牛沟,处处是景,最特别的是,有一处阳光从石罅中射进来,照在岩石棱角的青苔上,而青苔浸透了水,像一条条金线一般,光影漂亮已极。我照了十几张,都糊了,后悔得要死,当时应该丢掉雨伞,用双手端着机子,靠在岩石上照的。

 

   这张不知是怎么照的,有点像特技了。

 

 

                       恩施清江漂流

    适宜休闲而不适宜观景,断语是:两岸风景一般,而船上伙食奇好,尤其是油炸清江小鱼和清炒利川黄牙白,至今想来还口颊留香。

 

 

 

 

(完)

 

不知怎么搞的,照片出不来了,搭帮牛哥帮忙,才弄出来。想看的,请继续往下翻就有了。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牛哥,谢谢谢谢了。但是我操作时似乎是用同样的方法的呀。再试试看。

SDC11772_调整大小.jpg (61.28 KB)

SDC11772_调整大小.jpg

SDC11833_调整大小.jpg (72.7 KB)

SDC11833_调整大小.jpg

SDC11907_调整大小.jpg (58.79 KB)

SDC11907_调整大小.jpg

SDC11953_调整大小.jpg (26.43 KB)

SDC11953_调整大小.jpg

SDC11860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77.11 KB)

SDC11860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860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77.11 KB)

SDC11860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857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82 KB)

SDC11857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889_调整大小.jpg (73.14 KB)

SDC11889_调整大小.jpg

SDC11845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76.69 KB)

SDC11845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839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79.79 KB)

SDC11839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850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86.04 KB)

SDC11850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810_调整大小.jpg (37.64 KB)

SDC11810_调整大小.jpg

SDC11893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75.43 KB)

SDC11893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955_调整大小.jpg (47.05 KB)

SDC11955_调整大小.jpg

SDC11813_调整大小.jpg (29.78 KB)

SDC11813_调整大小.jpg

SDC11883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71.06 KB)

SDC11883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989_调整大小.jpg (74.59 KB)

SDC11989_调整大小.jpg

SDC12039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86.62 KB)

SDC12039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2107_调整大小.jpg (71.96 KB)

SDC12107_调整大小.jpg

SDC12127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82.39 KB)

SDC12127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2199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79.11 KB)

SDC12199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2246_调整大小.JPG (41.59 KB)

SDC12246_调整大小.JPG

SDC12465_调整大小.jpg (69.09 KB)

SDC12465_调整大小.jpg

SDC12492_调整大小.jpg (67.27 KB)

SDC12492_调整大小.jpg

SDC12561_调整大小.jpg (73.26 KB)

SDC12561_调整大小.jpg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唐代有个姓张的大官,九代同堂,子孙曾孙玄孙等等有几百人。皇帝问他,用什么办法才使这么多人同居一处而不分家呢,张不做声,只提笔在纸上写了一百个“忍”字。李家大屋里,此“忍”字也多处出现,第一张是大屋里的,第二张是祠堂里的,大概,李姓的先人也曾遇到过张氏同样的问题,采用了同样的办法吧。

回复 14# 雨晴

雨晴,你好。听同行的弟兄们讲了你对他们的情谊,很感动。07年我们参加了湖知网组织的第一次外出旅游活动,到郴州五盖山,留守在郴州的知青周姐也是这样接待我们的。只要凭着“知青”这两个字,我们到处都能找到兄弟姐妹。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