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桂滇之旅二 —— 宜州

 

 

      2011年10月24日   阵雨

 

    现在的宜州火车站是新迁在此的。建新站征地的搬迁户在车站附近建起了宾馆和旅社。我们早上在附近临时搭建的米粉摊子上吃了米粉  ——  印象中广西以吃米粉为主,然后就开始一天紧张的旅行。
    宜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起即为历代州、郡、府、路、司等行政地区的治所,也是历代显要名流,迁客骚人任职、迁谪、考察、羁旅之地。有这样的背景,文化气氛很浓郁。有文化底蕴还要把它宣传出去,发扬光大。宜州现在打出了“刘三姐的故乡”这张牌。既独一无二,又已经有了广泛的社会知名度。
    电影“刘三姐”曾经风靡大江南北。我认为这是把风景和故事结合得最好的电影之一。里面的歌每一首都优美动听,脍炙人口。虽然是古装,但表演生动,让观众觉得就发生在昨天,丝毫没有矫揉造作。黄婉秋把刘三姐演活了,人们把黄婉秋就当成了刘三姐。有一段时间,冒出一条刘三姐的演员出事的谣言,害得全国人民担惊受怕,惴惴不安。后来还是黄婉秋登报向国人报平安,这才了事。记得下放到靖县山村,发现好几处的朝门上都写有刘三姐,阿牛的字样,有的小伙子讲到刘三姐竟余香满口。听说当年县里的电影队下乡放电影“刘三姐”,有的大姑娘、小伙子跟着电影队走,电影队到哪个大队,他们就跟到哪个大队。也是可怜,那种年代根本没有什么爱情电影,像刘三姐这样纯洁又清爽的爱情故事,也让青年人着魔。
    我当年几乎学会了刘三姐里所有的歌,虽然比不上何某人那样由粉丝变成了现实中的刘三姐的夫君,但一听说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心里还是一动,要在宜州停留一下,看一看。
    我们先去临江河景区,刘三姐的故居下枧村就在那里。我们坐的中巴车,先到了古龙河段,虽有游船,但那天游人稀少,如果我们二人包一条船则太贵。干脆在河岸上欣赏一下美景算了。也不知算不算天公作美,下起了小雨,青山绿水,一片烟雨濛濛,如真似幻,宛若仙境。但想去下枧河刘三姐故居,好像是没有船了。遗憾之余,只好自已给放弃找个理由。想那刘三姐当年不过是一贫苦的砍柴山姑,即使有故居,也不可能保存千年。现在的故居再完备也不过是发展旅游的应景之作。
    我们一路游来,群山叠翠,河水碧绿,河岸的竹子随风摇摆,仿佛在向我们点头致意。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刘三姐家乡的纯真之美,感受到了那份浓郁的山歌情。刘三姐是人民心中的歌仙,刘三姐的山歌将永远传唱不息。她已经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没有故居反而更神秘和美丽。 

 

 

    DSCN3211.jpg

 

 

   DSCN3215.jpg

 

 

   DSCN3221.jpg

 

 

   DSCN3224.jpg

 

 

   DSCN3227.jpg

 

 

   DSCN3230.jpg

 

 

   DSCN3235.jpg

 

 

1

评分人数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回到市里,雨越下越大,如果冒雨走,我那双皮鞋就泡水了。看一下表,已经到了吃中饭的时候,找个店子先吃了中饭,问问路,利用下雨这个间隙休整一下再说。当我们吃完饭,向店老板打听清楚景点的去向,要动身时,雨基本停了。省了时间,恢复了体力,天意也!
    我们要看的是会仙山景区。会仙山在宜州城北的龙江北岸,亦称北山。石峰耸峙,状若雄狮,登山极目,市区景物尽收眼底。宜州八景之首的“会仙远眺”即指此,自唐代始即为游览胜地。徐霞客在宜州旅游考察时,对境内景观赞不绝口。登会仙山雪花洞俯瞰城区时,写下“俯瞰旁瞩,心目俱动。忽幽风度隙,兰气袭人,奚啻两翅欲飞,更觉通体换骨矣。”
    会仙山的半山腰有一个白龙洞,会仙山景区被辟为白龙公园时,这会仙山,连同白龙洞,山谷祠,翼王唱和诗碑等就都成了白龙公园的一部分。
    近年旅游升温,人们常抱怨各景点人满为患。今天好,不是节假日,天又下雨,如果不是大门口有一个人卖门票,我们面对空无一人的公园,耳听飒飒山风和淅淅的雨声,斗胆也不敢走进密林遮掩的小路。
    我们先到了山谷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因遭当朝权臣忌恨,被贬谪至宜州羁管一年多。他在宜州关心百姓疾苦,为求学者传授知识,深得百姓敬重。不幸第二年在宜州病逝。人们为纪念他,修了山谷祠,并在祠后建了衣冠冢。
    我对苏黄米蔡宋四家的书法很喜欢,常临摹其碑帖。山谷祠重檐挑角,琉璃瓦面。祠内正中墙上嵌有山谷自画像碑,另有字画数十幅。进得祠来,无香无烛,无酒亦无果蔬,我只能口诵山谷诗文,又转到山谷衣冠冢前垂首,以表对先贤的仰慕。
    闲时读前人游记,对诸如雨中登某山,游某处的诗文,总有一种浪漫的感觉。今日在上山的小道前,公园放了一块小牌子,上书天雨路滑,山石崩塌,禁止上山,违禁后果自负云云。字是红漆写的,再打量一番枯藤败叶,乱石峥嵘,天边传来阵阵雷声,让人望而却步。妻子有心返回,我却不以为然。吉人天相,公园能卖票,我就能上山。小心一点应无大碍,如果真有天崩地裂之事,就权当中了大奖。
走在山道上,长藤拦道,横枝挂衣,青苔湿滑,漫道山溪。撑伞钻不进小道,不打伞,一会儿就成了落汤鸡。看来游山玩水的辛苦和艰难只有自己知道,所谓浪漫,最多是一种个人的感受和心情。
    当看到那块从貌似坚不可摧的崖壁上崩落,瞬间就滚落荒草间,让公园立了禁令的的大顽石,我心头一震:大地隆起,风雨侵削,沧海桑田,变幻莫测,这种自然现象,根本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可惜人生苦短,而这种变化太漫长。人们看到了美景,往往想不到产生这美景时的剧烈暴动。当时有幸看到暴动一幕的,往往又成了不幸的牺牲品。会仙山成于何时?谁也不知,我今天从大石头上看到了会仙山的这种变化,看到这种激发人想象的有动感的场景,有惊无险,也算有缘了。
    白龙洞位于会仙山南面山腰,因洞中石壁上有一条身披鳞甲、乳白色的石龙而得名。据说白龙洞与相隔十里外的南山寺龙隐洞相通。宋代黄庭坚游历洞中之后盛赞它“钟乳盘结,皆成物象”,明代徐霞客曾两次燃火把进洞。可惜今天游客稀少,公园没人在此,无法游那要燃火把才能进的洞。
    白龙洞有罗汉圣号石刻碑,有人们供奉的佛像,还有唐宋以来摩崖石刻60多幅。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太平天国翼王唱和诗碑。
    太平天国后期,翼王石达开经历天京内讧,怀着“开疆报国”的愿望,领兵出走,转战赣、浙、闽、湘后,回师广西,于1859年驻军宜州。1860年4月,石达开“偕诸大员巡视荒郊”,“登兹古洞”,读了清人湖南刘云青题壁诗后,豪气大发,即赋诗一首:“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当时陪同游览的十大文武官员也各和诗一首,事后一并刻之于壁。这是全国现存惟一的太平天国诗文石刻。
    我们又转山路去看了点将台。这是一块不大的平地。在陡峭的山峰上有这么一块平地殊为不易。我想,当年翼王驻军于宜州,会仙山是一制高点,在山上驻扎部队是肯定的。翼王来视察检阅部队,在这块平地上训话作指示,应该确有其事。山风吹来,我倾耳静听翼王的声音。我就弄不明白,文武全才的翼王石达开,当年为什么不在首义的广西再建根据地,最后在大渡河全军覆没。
    下山时,我到徐霞客的塑像前留了个影。徐霞客在52岁那年首次进入广西来到宜州,在宜州县境内旅游考察30天,考察了包括白龙洞在内的大小江流,山岭,岩洞,寺庙多处,在他所著《徐霞客游记》一书中占有篇幅2万多字。在白龙公园给这位中外闻名的旅行家建纪念亭,修塑像,很有意义。

 

 

  DSCN3238.jpg

 

 

  DSCN3246.jpg

 

 

  DSCN3247.jpg

 

 

  DSCN3251.jpg

 

 

  DSCN3253.jpg

 

 

  DSCN3255.jpg

 

 

  DSCN3256.jpg

 

 

  DSCN3258.jpg

 

 

  DSCN3263.jpg

 

 

1

评分人数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动身前查资料,知道宜州有个浙江大学宜州旧址。但是在宜州问了好些人,都不知道这个旧址在哪儿。在白龙洞附近有河池学院,在这个本科院校,应该能打听到浙江大学旧址。运气不错,在河池学院的传达室,两位师傅告诉了我们旧址就在市一中附近,还给我们联系了出租车去旧址。
    去旧址的路上,我看见有一个古城门,一问,才知这就是我想看的四牌楼。赶忙下车。司机也好,告诉我们去浙大旧址沿着大路一直走,如果要返回市内,前面不远的一中就有公交汽车站。
    四牌楼建于乾隆二十五年,时称“会魁楼”。此楼位于十字路口,形成东西南北四个门洞,内外相通,故又称“四牌楼”。四牌楼共分三层,一楼全用大型细凿条石砌成,呈四方形。二、三楼为木质结构,重檐楼阁,红漆圆柱。整座楼古朴庄重,气势磅礴,巍峨高耸,是当年宜州一大景观。骚客文人,秀才举子,常常会聚于楼上,吟咏唱和,留下不少诗词歌赋及翰墨真迹,“会魁楼”由此得名。可惜“文革”中二、三楼被拆毁,虽然后来又修复,但匾额及翰墨真迹已难觅踪影。唯有底层石墙上刻写的捐资建楼碑文还清晰可见,默默地昭示后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和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肆意破坏,我国高等学校为了救亡图存,保存民族文化实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迁历程。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和沿途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于1938年8月西迁到了广西宜州。
    1939年2月5日,18架日机轰炸宜山,投弹118枚,浙大十数间房舍被毁,一百多学生的衣物用品遭劫。环境的日益恶化,加上师生水土不服患病,浙江大学被迫于1940年春迁往贵州。浙江大学在宜州办学只有一年零四个月。但浙大在颠沛流离之中,始终保持了完整的办学体系和重要办学资源,坚持开展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社会,推动了西部发展。
    我们到浙大宜州旧址时已经是黄昏。天阴沉沉的,一个门口立了“军事管理区”牌子的破旧大院,由二只不知是何年何月蹲伏于此,早已风化残破的石狮子守着大门。这个大院曾是民国时期的标营,浙大西迁至此时,当地把标营让出来给浙大作为校本部办学。岁月流逝,屋舍凋弊,校本部办公地点已是危房,其他的一些宿舍堆了一些朽木烂柴,也许是变成了木工厂。
    院内一些工人看见我们拿着相机照像,奇怪地问我们在这种破烂地方照什么?我们指着那块“浙江大学本部旧址”的石碑,给他们讲浙大西迁的历史,他们竟茫然地说从来没有听说过此事。哎!中国近代教育应该有很多闪光点的,可并没有很好的宣传和继承。谁能想象,就在这儿,浙江大学确立了“求是”的校训和校歌,把这儿当成了浙大的精神家园。谁还能记得,当年有数百名经过长途跋涉的浙大师生,每日在此晨操夜读,思索研究,义愤填膺,弦歌不绝。
    虽然想把整个浙大旧址转一遍,但时间不等人。宜州离金城江还有好几十公里,必须抓紧时间坐车。
    赶到金城江时天已完全黑了。就在汽车站,看到了昨晚火车上那位小伙子介绍的“金城大厦”。进去询问一下,觉得还行,于是住了下来。
    我们的房间在九楼。从窗口向外望去,夜幕下的金城江万家灯火。因为白天下了雨,升腾的水气在灯光的映照下,袅袅浮动,一派生机。突然,我隐约看见对面有几片如云似山的阴影。说它是云吧,它又不动。如果说它是山,那么它就险峻得不可思议,几乎不可能。我知道有句诗叫“黑云压城城欲催”,如果这是山,那就是“大山压城城将碎”了。有这么一座高山在面前,不说金城江,我都觉得被压得气喘嘘嘘。我仔细看了又看,然后又拿随身带的小望远镜看,还是看不清。我叫妻子来看,她仔细看了看,说是云。好吧,就算是云。在这么美的夜色中入睡,一定可以做个美梦。

 

 

  DSCN3264.jpg

 

 

  DSCN3265.jpg

 

 

  DSCN3267.jpg

 

 

  DSCN3268.jpg

 

 

  DSCN3270.jpg

 

 

  DSCN3273.jpg

 

 

  DSCN3274.jpg

 

 

  DSCN3275.jpg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4# 蔡家湾

衷心感谢蔡家湾的欣赏与点评!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5# 老灯火

感谢老灯火欣赏。多谢多谢!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6# 残阳如血

衷心感谢残阳如血的欣赏。多谢多谢!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7# 呵呵

先预习,后上课,再复习。也许收效会好一点。感谢呵呵的欣赏。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8# 乡音

  乡音姐看拙文竟看出了享受的过程,让我很感动。多谢了!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9# 湖边士

我至今看电影“刘三姐”兴趣仍然很浓。谢谢湖边士的欣赏!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6# 笔架山人

因为出游计划太大,到一处就不能细细地游,也是憾事。谢谢笔兄提醒。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8# 雪雪

    衷心感谢雪雪的欣赏与点评。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9# 笔架山人

  笔兄说得对,宜州的美景古迹在盼着笔兄呢。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