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难得一见的方言妙对

  长沙嘤鸣诗社理事会换届筹备会上,一帮老长沙兼老知青的文化人聚在郭晓鸣家里海阔天空,放势斗勒(使劲“逗乐”)。期间,湖南人民出版社原社长老熊向大家吟诵了一副地道长沙话的对子,博得在座同好交口称道:“绝妙绝妙,难得难得!”当时我也赞不绝口,不过还是补了这样一句:“我看那‘时常’二字不如换成‘连常’——方言就方言到底嘛!”一些人听后跟着说,“那是,那是!”

  老熊所言这副方言妙对,大家仅闻其音而未见其形。究竟该怎么个写法呢?若是让我来记录,我想将它写成这么一副模样:

间空有点零碎打 连常帮些整段忙

  这是一副工对,对仗严谨讲究,平仄交错合律,非常的口语化,然而又似信手拈来,全无斧凿之痕。若非熟谙长沙话者,想必不能尽悟个中妙趣。即令是个老长沙,也未必就能完全认同我的这个写法。

  下面,就请让我做些词义的解释和写法、读音上的说明。

  “间空”就是“偶尔”,“连常”(读若“链长”)的意思是“经常”,二者都是时间副词。“打”的意思是“武功”,在这里也指“本事”。“有打”就是有本事(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怎么说这个“打”了)。“零碎”与“整段”其义相对,属于同类的词。“零碎”不用说,“整段”则有“整个”“整体”“完整”一类意思。明白了这些方言词的意思,这副对子的含义就不难明白了。

  这里还须简单讨论一下“整段”一词中“整”的发音。我想许多人恐怕不会赞同我写的这个“整”字——分明长沙人是讲的“耿段”嘛!

  我要说的是:如果写成“耿”,显然只是就了它的读音;要是写成“整”呢,那就是既取了它的义又兼顾了它的音——整字在这里发音一如“耿”,这应该是保留在长沙话部分口语词中的古音读法。

  整字的普通话声母,在音韵学上被称为“舌上音”(指今天普通话的zh、ch、sh、r)。我国音韵学上有个公认的重要发现是“古无舌上音”,即是说后世的“舌上音”在古代的时候多是读作“舌前音”的(即d、t、n、l)。长沙话里“砧板”说成“丁板”,“震”字读若“统”音(如说:路太差哒,开车过去一路上“统”得好厉害),就都是保留古音的例证。“整”与“耿”,韵母和声调都无两样,只是声母一为z(zh)一为g。我倾向于认为:整读若“耿”,这也是古代长沙话发音的一种体现。

  再往细说,就太让读者费解了。只好就此打住。

读研攻读的是汉语言,毕业之后去中文系是教语言,后来下海就要说是去玩语言了,不是作秀而是把玩。策划、创意、定位一类,最终还要靠语言来“表现”。这都是语言的商用 。本人还有一个知青的重要身份,所以,还会特意跟我的老插朋友说些有趣的故事和新事。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回复 2# 朱纪飞 长沙话的“间常”义如普通话的“间或”,只是读音为ganzan(发音因人而异,也有读为gansan的) “整段”多读为genduan(此拼音不准,韵母实为o的鼻化音),少见读为gendo. 不知君以为如何?
读研攻读的是汉语言,毕业之后去中文系是教语言,后来下海就要说是去玩语言了,不是作秀而是把玩。策划、创意、定位一类,最终还要靠语言来“表现”。这都是语言的商用 。本人还有一个知青的重要身份,所以,还会特意跟我的老插朋友说些有趣的故事和新事。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诸位:
  虽然“有…打”和“帮…忙”同为动宾结构,形成了对仗,但是“有”是一个非动作动词,将它改作动作动词“露”或“来”确实会更有情趣一些。
  “连常”一词,虽然我已将“连”在此处的发音注为“读若链”,但是有人主张不妨径直写做“链”,其实也未尝不可(义有关联,且有利于一般读者见字发音)。至于此处的常字,我仍主张写做“常”而不写“长”。理由有二:1、长沙人本来就是将“常”读若“长”的(如将“常德”读若“长德”);2、写做“常”容易让人联想到“经常”一词而明晓其义3、长是多音字。
  “整段”的写法看来最有争议。主张将“整”写做“梗”,这跟写做“耿”一样,都是只就其音而未顾其义,似不可取。主张将“段”改作“团”的,我表示认同,或许写“团”确实要略胜一筹。
    综合起来,我现在打算将这一妙对记写如下(日后我的《大扯长沙话》辑录
成书出版时亦会如此),再次就教于各位高明:
             间空露点零碎打  链常帮些整团忙
读研攻读的是汉语言,毕业之后去中文系是教语言,后来下海就要说是去玩语言了,不是作秀而是把玩。策划、创意、定位一类,最终还要靠语言来“表现”。这都是语言的商用 。本人还有一个知青的重要身份,所以,还会特意跟我的老插朋友说些有趣的故事和新事。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97#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君的的这个跟贴,让本人大为惊喜!一个妙趣横生、脍炙人口、四处流传的词语或对子、段子什么的,常常会让人萌生出欲探其源的兴趣,但结果却是穷追猛找而难遂人愿,终究只是识不得庐山真面目。现在好了,因为有这个跟贴所揭示的“历史公案”,我们终于第一次有了探索的收获,得知了这副绝妙好对的来龙去脉,而且还知道了它最初的形态竟是“间空有点零碎打,链常丢些‘整段’苟”。(注:苟字在这里只能视为借用字,读gou的阳平声即第二声。长沙话“丢苟”即“丢丑”。

    感谢“道法自然”君!我会记下这件事情连同这个日子的。

 

读研攻读的是汉语言,毕业之后去中文系是教语言,后来下海就要说是去玩语言了,不是作秀而是把玩。策划、创意、定位一类,最终还要靠语言来“表现”。这都是语言的商用 。本人还有一个知青的重要身份,所以,还会特意跟我的老插朋友说些有趣的故事和新事。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仔细一想还是前者更加风趣。描绘出常常玩弄小聪明的人,时常会要出大洋相的窘态。”
那确实。言之在理。
读研攻读的是汉语言,毕业之后去中文系是教语言,后来下海就要说是去玩语言了,不是作秀而是把玩。策划、创意、定位一类,最终还要靠语言来“表现”。这都是语言的商用 。本人还有一个知青的重要身份,所以,还会特意跟我的老插朋友说些有趣的故事和新事。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