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6 日 晴
建水到石屏交通方便,汽车滚动发车。我们坐9:00的车,9:50到了石屏。原来打算把地图册上有明显标志的风景区石屏秀山游一下就转往元江,可是到元江的车最后一班是14:50,感觉时间太紧。另外一路走过来,四合院式的漂亮民居,大片的枇杷树园地,尤其是一下车就看到大量的豆腐,其数量和品种在别处未曾见过,一片一片的都用礼品盒包装,尝一下味道很不错。还有带点酸味的泡梨,让我们觉得石屏这个地方有种说不出的特殊,于是决定住下来再说。 出行首先要有地图,谁知问了好几个地方,最后说是没有印制石屏县地图。只好用原先的红河州旧地图。可是这张图过时了且不详细,我们在县城里几条街上穿过来问过去,花了很长的时间,费了很大的气力,最后才问到了农村客运站,花4元一位乘车去秀山。 去秀山的途中,看到一些游客在一个叫郑营的地方下车,问一下司机,才知道国家级文保单位“陈氏宗祠”就在这里。我们于是决定从秀山返回时也到郑营看看。也是到下车的时候才知道,车子的终点是宝秀镇,秀山只是中途一个招呼站,到秀山还得步行相当一段路。我倒没有觉得吃亏,因为沿路的田原风光实在太美了,让我心情大好。同时进一步决定,返回时不坐车,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摄,要从秀山一直走到郑营。 原先知道秀山,仅限于地图上那个红点和两个小红字。来到山脚,青山绿水,鸟语蝉鸣;沿石阶拾级而上,曲径通幽,古木参天,茂林修竹;登到山顶,极目远眺,山峦叠翠,俯瞰山下,湖水、村庄,阡陌交通,尽收眼底。美哉!不愧滇南名山胜地之一;风光秀丽,的确可以“秀”出名。俗话有“天下名山僧占尽”,成语有“画龙点晴”。秀山上建有一座“秀山寺”,我们今天游秀山,主要也就是游奇峰秀岭的名片和精华“秀山寺”。 在“秀山寺”山门边看简介,知道寺庙始建于唐代。原是傣族人在此建的佛寺。明洪武年间改建“真觉寺”,清代改名“秀山寺”。“寺中佛像慈眉善目,神彩飞扬;寺周古柏参天,浓荫蔽日。寺内古梅虬劲,百花争艳;院内清泉沁人心脾,烹秀山特产棱罗茶,清香四溢”。
我正在山门口欣赏历代文人雅士题写的匾额对联,诗词墨迹。先一步进到院里参观的妻子出来说,要买门票。“买门票?”这是应该的。我没有在意,也进到庙里。一进庙,我就被古老的寺庙吸引住了。那位管理寺庙的老妇走过来,又催我交钱买票。我问:“多少钱?”“二元。”我以为听错了,又问了一句,还是“二元”。我掏出四元钱交给她,她好像如释重负,脸上的表情由阴转晴,告诉我们后院还有好几个殿堂,还可以上楼参观,然后离开去忙她的事了。我望着她的背影,望着院子里的唐代樱花,宋代梅花,元代罗汉松,还有600多年的桂花,紫薇等,心里一阵心酸,唉!“可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溪头自浣纱”。现在国内随便一个人造的假景点都要几十元门票,上星级的动辄上百元。不说这个建于唐代的寺庙里数百年的古建筑群,就看一眼这些国宝级的古树名木,就远不止这点钱。而这位老妇还追着游人要买票,生怕不给钱。是秀山寺地处偏僻?宣传不够?旅游没有开发到这里?怎么回事?我百思不得其解。 接下来,我们瞻仰了大雄宝殿,登上了左右厢房,踏着长满青苔的小路,穿行于紫竹林间。欣赏名人的诗词书画,吟诵几乎无处不在的木板楹联。那首唐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仿佛就是为我们而作,可惜我们感受到了“万籁此皆寂”,惟独没有听到“钟磬音”,也没有看到一个僧人。 我们到过的寺庙也不算少了,大多数都是游客很多,香烟缭绕,钟磬梵音,夹杂着人声。虽然香火旺盛,但那种人世间的俗气,让人感觉好像与神圣庄严的寺院,与佛教修行之所应有的静气不相容。秀山寺没有住持,没有僧人,今天我们来几乎也没有见到游人,但寺院整洁干净,古旧而不颓败,安静得近乎神秘。让人到此屏息静气,总觉得离地三尺有神灵,那些雕塑得栩栩如生的神像,就在注视着你,令人不敢不心存敬畏。 从大殿耳房进到中殿楼上,这儿供奉着“佛、道、儒”创始者神像。三教合一供奉,如来,老子,孔子并肩而坐,实属少见。去年在平凉崆峒山三教洞也看到了这一场景。据说三教在崆峒山地位平等,琳宫梵刹,同存共尊。方丈,道长之间很团结,各类活动也很融洽。是崆峒山有别于其它名山宝地的一大特色。秀山寺三位教主共处一室,共享万民香火,本是好事。怎么反而不见僧人,不见道士,不见儒生,只有一名老妇看守寺庙,卖卖香烛,收点门票充作打扫卫生的工钱?是三教谁也不愿出头供奉别人,“三个和尚没水喝”;还是三教谦虚,谁也不想充老大占据主人位子?一个寺庙里没有出家人,除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印象中好像还没有见过。 我们从大殿右侧厢房边一个虚掩的小门进到了另一处院落。建于民国初年的“凌云阁”就座落在这里。绿树掩映,莲池倒影,飞檐凌空,气势雄伟,题有“白云深处”“极高明”“气象万千”“凌云阁”的匾额依次向上,拔地撑天,直冲云霄,令人叹为观止。“凌云阁”也是空无一人。我们逐层上去,在每一层都四下张望,努力感受匾额所题的意境。可惜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此时晴空万里,登楼可尽览湖光山色,绿野仙踪,却无法享受云雾弥漫,“白云深处”的韵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静听铁马叮当,鸟啼蝉唱,却无缘一睹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朝晖夕阴的“气象万千”。奈何,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