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市里,雨越下越大,如果冒雨走,我那双皮鞋就泡水了。看一下表,已经到了吃中饭的时候,找个店子先吃了中饭,问问路,利用下雨这个间隙休整一下再说。当我们吃完饭,向店老板打听清楚景点的去向,要动身时,雨基本停了。省了时间,恢复了体力,天意也! 我们要看的是会仙山景区。会仙山在宜州城北的龙江北岸,亦称北山。石峰耸峙,状若雄狮,登山极目,市区景物尽收眼底。宜州八景之首的“会仙远眺”即指此,自唐代始即为游览胜地。徐霞客在宜州旅游考察时,对境内景观赞不绝口。登会仙山雪花洞俯瞰城区时,写下“俯瞰旁瞩,心目俱动。忽幽风度隙,兰气袭人,奚啻两翅欲飞,更觉通体换骨矣。” 会仙山的半山腰有一个白龙洞,会仙山景区被辟为白龙公园时,这会仙山,连同白龙洞,山谷祠,翼王唱和诗碑等就都成了白龙公园的一部分。 近年旅游升温,人们常抱怨各景点人满为患。今天好,不是节假日,天又下雨,如果不是大门口有一个人卖门票,我们面对空无一人的公园,耳听飒飒山风和淅淅的雨声,斗胆也不敢走进密林遮掩的小路。 我们先到了山谷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因遭当朝权臣忌恨,被贬谪至宜州羁管一年多。他在宜州关心百姓疾苦,为求学者传授知识,深得百姓敬重。不幸第二年在宜州病逝。人们为纪念他,修了山谷祠,并在祠后建了衣冠冢。 我对苏黄米蔡宋四家的书法很喜欢,常临摹其碑帖。山谷祠重檐挑角,琉璃瓦面。祠内正中墙上嵌有山谷自画像碑,另有字画数十幅。进得祠来,无香无烛,无酒亦无果蔬,我只能口诵山谷诗文,又转到山谷衣冠冢前垂首,以表对先贤的仰慕。 闲时读前人游记,对诸如雨中登某山,游某处的诗文,总有一种浪漫的感觉。今日在上山的小道前,公园放了一块小牌子,上书天雨路滑,山石崩塌,禁止上山,违禁后果自负云云。字是红漆写的,再打量一番枯藤败叶,乱石峥嵘,天边传来阵阵雷声,让人望而却步。妻子有心返回,我却不以为然。吉人天相,公园能卖票,我就能上山。小心一点应无大碍,如果真有天崩地裂之事,就权当中了大奖。 走在山道上,长藤拦道,横枝挂衣,青苔湿滑,漫道山溪。撑伞钻不进小道,不打伞,一会儿就成了落汤鸡。看来游山玩水的辛苦和艰难只有自己知道,所谓浪漫,最多是一种个人的感受和心情。 当看到那块从貌似坚不可摧的崖壁上崩落,瞬间就滚落荒草间,让公园立了禁令的的大顽石,我心头一震:大地隆起,风雨侵削,沧海桑田,变幻莫测,这种自然现象,根本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可惜人生苦短,而这种变化太漫长。人们看到了美景,往往想不到产生这美景时的剧烈暴动。当时有幸看到暴动一幕的,往往又成了不幸的牺牲品。会仙山成于何时?谁也不知,我今天从大石头上看到了会仙山的这种变化,看到这种激发人想象的有动感的场景,有惊无险,也算有缘了。 白龙洞位于会仙山南面山腰,因洞中石壁上有一条身披鳞甲、乳白色的石龙而得名。据说白龙洞与相隔十里外的南山寺龙隐洞相通。宋代黄庭坚游历洞中之后盛赞它“钟乳盘结,皆成物象”,明代徐霞客曾两次燃火把进洞。可惜今天游客稀少,公园没人在此,无法游那要燃火把才能进的洞。 白龙洞有罗汉圣号石刻碑,有人们供奉的佛像,还有唐宋以来摩崖石刻60多幅。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太平天国翼王唱和诗碑。 太平天国后期,翼王石达开经历天京内讧,怀着“开疆报国”的愿望,领兵出走,转战赣、浙、闽、湘后,回师广西,于1859年驻军宜州。1860年4月,石达开“偕诸大员巡视荒郊”,“登兹古洞”,读了清人湖南刘云青题壁诗后,豪气大发,即赋诗一首:“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当时陪同游览的十大文武官员也各和诗一首,事后一并刻之于壁。这是全国现存惟一的太平天国诗文石刻。 我们又转山路去看了点将台。这是一块不大的平地。在陡峭的山峰上有这么一块平地殊为不易。我想,当年翼王驻军于宜州,会仙山是一制高点,在山上驻扎部队是肯定的。翼王来视察检阅部队,在这块平地上训话作指示,应该确有其事。山风吹来,我倾耳静听翼王的声音。我就弄不明白,文武全才的翼王石达开,当年为什么不在首义的广西再建根据地,最后在大渡河全军覆没。 下山时,我到徐霞客的塑像前留了个影。徐霞客在52岁那年首次进入广西来到宜州,在宜州县境内旅游考察30天,考察了包括白龙洞在内的大小江流,山岭,岩洞,寺庙多处,在他所著《徐霞客游记》一书中占有篇幅2万多字。在白龙公园给这位中外闻名的旅行家建纪念亭,修塑像,很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