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魔洞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石灰岩溶洞。洞口高近百米,主要游程长约2000米。像大多数石灰岩溶洞一样,洞内有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笋。也像其他溶洞一样,根据石头的形状,被冠以各种似是而非或是栩栩如生的名称,外加各种杜撰的神话故事和传说。百魔洞中有水,因为温差的关系,洞口经常是雾气缭绕,飘渺变幻,使百魔洞显得多姿诡秘。 按游览示意图看,百魔洞大体分三个部分。进洞后有迎宾石,冰山雪源,大肚笑佛等错落有致,雄奇伟岸的石笋群。还有如祥云盘绕,层层叠叠,大小深浅不一的莲花池。第二部分是天坑。第三部分则主要是配有五颜六色灯光的钟乳石和石笋。以我的视角,百魔洞的特色,主要在天坑部分。 百魔洞曾被中英联合探险队称为“天下第一洞”,此天坑应该增色不少。地质上天坑的认定有一定标准,不知这个百魔洞天坑够不够标准。对我们游览者而言,天坑也罢,天窗也罢,只要漂亮就行。 天坑很高,四周壁立千仞,坑里植被茂盛,芳草萋萋,郁郁葱葱。洞壁挂满了各种藤蔓,随风摇曳,生意盎然,青翠欲滴。奇怪的是一些钟乳石也像植物一样,向着有阳光的一面生长。如果洞里鸟鸣上下,泉声叮咚,凉风习习,令人神清气爽。刚到天坑口看到的一幕,则让我有点吃惊了。、 从洞中沿路走来,快到天坑口时,看到大石头上坐着或躺着很多人,因为是逆光,看不大清楚,给我的感觉是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就像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睡在大桥下一样。我正疑惑怎么来了这么多叫化子。突然看到有小房子,有“养生馆”字样,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些有钱人,是专门进百魔洞来练功打坐,吸取天地之精华的“候鸟人”。 洞中真有仙气?引得众生不远万里奔波至此。洞中最宜养生?难怪传说中的神仙都是在洞中修行。如此痴迷,如此虔诚。我总觉得和以前见过的“甩手疗法”,“鸡血疗法”等区别不大,外地大城市的人纷纷涌来,当地人却讲得实在,这儿也就是安静些,空气好些,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真应了《围城》里那句话:“外面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其实有专家讲得好,要想长寿,最应该吸取的是巴马长寿经验中可资借鉴的部分,譬如巴马人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每餐只吃七分饱,保持适度的饥饿;以素食为主,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少摄入动物蛋白,多劳动,等等。我无法想象,巴马有哪一位是在百魔洞里修练成百岁老人的。空气清新,劳作,粗茶淡饭肯定对人有益。住在密集的水泥碉堡中,饱吸各种废气,工作节凑极为紧张的城里人,到这儿住上几个月,疗养一段时间,身体肯定会好些,一些慢性病的症状也会减轻。人少就好,人多就坏。也许我讲得不对或有点极端,崇拜诸如地磁,纬度,纳米,负离子,远红外日照等,讲穿了不过是与求神拜佛差不多的一种现代迷信。我并不是指责谁,本应是村庄点缀青山的美景,现在是青山 —— 更多的是荒山或盖满了房子的山在点缀城市,如此本末倒置,想要健康长寿的善良人们,还能到哪儿去寻求庇护,找到希望? 百魔洞中还有几株桫椤。桫椤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亿万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侏罗纪的标志。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恐龙灭绝了。地球上的桫椤也大都罹难,只在极少数被称为“避难所”的地方才能追寻到它的踪迹。 百魔洞里有桫罗 —— 但愿这是原生而非移植的,正说明巴马是远古生命的避难所。亿万年的孓遗植物在此得以延续生命,巴马能有长寿乡,养生天堂的美誉也就顺理成章了。于是又引得游客纷纷与桫椤合影,希望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巴马有很多长寿产品我不太方便购买,很多长寿食物也没有来得及品尝。相信到巴马一游,活学活用巴马人的长寿之道,对健康是会大有好处的。原来在湖知网上看到靖县的雨晴这几日会来巴马,今天我一边游一边张望,希望能遇见她,但未能如愿,令人遗憾。 巴马的交通果然方便,走到公路上很快就坐上了到凤山县的班车。凤山县城藏于大山中,很漂亮。我们住的广电宾馆也很安静,很舒适。我们到街上走走,吃了晚餐,买了个小放大镜。这玩艺可以解决老花眼问题,关键时候还可以聚光取火,野外生存很有用。暮色苍茫,天下雨了。在淅淅的雨声中,从山城的一个店铺钻入另一个店铺,悠哉游哉,别有一番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