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岁月无痕
< FONT>
——云贵缅“人文之旅”游记(二)
乘兴上天台—游天龙屯堡
6月19日晚上,为了大家第二日顺利游玩千年古镇屯堡,永明马灯和我一起找旅行社洽谈。凤凰国旅是接待我们游黄果树的第一家旅行社,但对我们游天台屯堡的报价要每人100元钱(含包车、中餐、门票、保险),我们觉得贵了,又找了同样挂凤凰国旅牌子的私人承包店,以85元\人的价格谈了下来。签订了协议后,我们才回宾馆休息。
6月20日,小雨转阴。大家早早洗漱以后,八点准时登上了观光中巴。车行40分钟,远远看到一栋栋的石墙石瓦房掩映在深山丛林之中。这就是我们这次“人文之旅”刻意要看的地方—天台镇天龙屯堡。

所谓屯堡,即古代屯田移民之地。贵州的屯堡建于明代。明廷西南屯田的目实是“遣汉制夷”。大量的征南军队到来,大量江南移民又随之而来。当年明代的屯田之举,成就了今日多彩的“屯堡文化”,成就了一片 历史旅游地。 屯堡人是当年明屯军的后裔,六百余年来,这里的屯堡人坚守着大明朝祖制,守着大明朝传统 习俗。身着大明朝之长衣大袖;跳着大明朝的军傩地戏;他们似乎是延续了六百年的一个迷。屯堡人在语言、服饰、建设、宗教信仰等方面,固守着六百年前的梦。屯堡人的语言被语言学家命名为“安顺屯堡发音”,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事实上它就是明代的官话(相当 于今天的普通话)。屯堡人口不多,约6000人左右。自称“水又族”,实际上是汉族。历史上屯堡人发挥了垦田戌边的作用,享受了一些优惠政策。改革开放后,屯堡人靠旅游逐渐富裕起来。
入得堡寨门,满目皆石——石墙石堡石屋石顶,片片石瓦盖顶,别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屯堡人以石为器,垒城御敌的历史特点。
导游是个屯堡少女,着明服迎出寨门,她的头饰、腰饰、鞋饰特别显眼,使我们对坊间流传的屯堡人“头上一个罩罩,腰上一个吊吊,脚上一个翘翘”,有了鲜明的印象。一些人争先与屯堡少女合影,我不失时机按动了手中的快门。

登顶站在武龙寺山门前回望群山五个山包,活脱似莲花。山门前有一古雅门联:“云从天出天然 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 胜景台上观”。进入山门,见到了一组石头城墙环抱的雄伟漂亮的古寺庙建筑群。
导游姑娘介绍说这武龙寺建筑群乃军事功能和宗教功能合一的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是屯堡古寺庙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我们问,文化大革命中怎样?姑娘答,没有碰。可见屯堡人固守历史,岿然不动。但见古老的山寺建筑与古老风化山岩浑然一体,具厚重感。
屯堡的古迹保存完好,在历经十年动乱的国家简直是奇迹。明末清初,吴三桂路经此地曾上山 拜望在此出家的叔父,留下朝服、朝笏、腰刀等物件,至今仍存于古刹之中。屯堡文化有个特点, 就是儒道释三教共处一地,全国罕见。伍龙寺也是佛道儒和一的场所,前殿供佛祖,后殿供玉皇, 清末又作学馆。山下屯堡寨子里,有一著名的“三教寺”。 下山时我们始注意天台山景色,一是贵州山区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层层叠叠自然造化神工鬼 斧;一是盛夏树木掩映,绿荫森森,中掩众多摩崖石刻,有的明代字迹据说连上面的红颜料都是明 代的,明艳如新。看到一个石头园洞,乃明火药洞,是明朝征南军队在天台山建的兵器加工设施。
下山,在屯堡古镇上漫步。石头街路,傍着一条潺潺山溪,矮墙上紫荆花垂入水面……似到桃 花源。街头坐着一干老年妇女,服饰持祖制,宝蓝色长衣大袖,精致的花边,尖头绣花鞋,虽是老矣,其中一位据称已85岁,但整洁干净,手脚麻利,正在缝制女红。
天龙屯堡古镇元代就是古驿道,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名叫饭笼驿的驿站。导游引我们去一处“驿茶处”喝茶,清苦爽口。
一街铺子一街文化,街头女红、街角驿茶,明代银饰,明式时装……,还有文化遗迹:三教寺、 四公祠、蕴逾将军碑等。关于天龙堡、四公祠和三教寺(在信仰上屯体堡人是虔诚而复杂的,佛道 儒巫齐信,并没有专奉而至高无上的神):本世纪初,几位乡儒觉饭笼铺的“饭笼”二字不雅,遂取 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二字为村寨之名,乃天龙屯堡镇“天龙”二字的由来。明代饭笼驿最初 的建设者是如今天龙“张、陈、沈、郑”四大姓的入黔始祖们,陈在天龙设驿站,建塘房(塘房是驿 站供来往人员住宿的地方),其他三大姓入黔始祖则建“屯堡”屯扎军队。明代时,天龙四大姓都是 世袭军队官职,统管咽喉重地;清朝时,天龙郑姓出了一门三举人、一进士、一大儒,其他三姓亦 多俊杰;六百余年,从大明朝到清朝,再到民国,历代群英荟萃、人才辈出。民国时天龙陈姓更是 出了抗日英雄陈蕴瑜将军等。
屯堡人重儒学,崇佛学,尚武功。镇上的三教寺是佛道儒三教齐奉;还有一个天龙小学,是贵州 省著名的乡村小学,文物保护单位,有个民国时的图书室,可见古镇的文化内涵。
一路行到街尽头,就是著名的地戏军傩戏台。屯堡人多屯军后代,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那个戏台的大院子里,各间陈列室介绍一些剧目,楼上则陈列着许多栩栩如生的傩戏造型,我们饶有兴趣的摆出姿势与之合影。

大树浓荫下几排座椅,几张茶桌便是观众席。我索性坐在周边廊下,眼界开阔方便拍照。地戏演 的全是忠臣义士报国杀敌的英雄故事,是武戏。屯堡人遵祖训用戏剧形式学习武艺,熟练韬略,倡 导英雄义气。地戏演员头戴精美的“脸子”,腰围鲜艳的彩裙,身背战旗,持戈扬戟,在一鼓一锣的 伴奏下以粗犷、原始、拙朴的跳跃,杂以高亢嘶哑的唱腔,使远古战争的场面历历在目。演出结束,我们纷纷跑上台与演员们合影留念。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天龙屯堡犹如一座活化石,它在给人们提供诸如建筑、服饰、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史料考察价值的同时,似乎还在昭示着历史,告诉后人许多美好的值得传承的东西 ••••••
有感于此,特做<<浪淘沙>>一首,以作本次游记之小结:
乘兴上天台,
明代素材。
石墙石瓦石城开。
一袭宽袍称水又,
好看难猜。
历史患兵灾,
三桂军来。
春风荡涤醇风栽。
屯堡千年延古俗,
可叹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