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热烈祝贺哥巴新著《历史的陷阱——上山下乡运动和知青》在香港出版发行

热烈祝贺哥巴新著《历史的陷阱——上山下乡运动和知青》在香港出版发行

 

对知青运动的潜心解读

        ——读哥巴新著《历史的陷阱——上山下乡运动和知青》

 

当知青下乡的“有悔论”和“无悔论”在知青群体乃至社会各界争论不休时,一位老知青却在默默思考,潜心治学,伏案创作出近20万字的长篇论文。

不久前,有幸获得哥巴兄赠送的这篇论文打印本《历史的陷阱,上山下乡运动和知青》,近期陆续拜读完毕,感叹作者尽管历经九年的知青磨难,而今却能以一学者的眼光和手笔,以史为证,理智思辨,条分缕析,深刻揭秘知青运动的真像,解读这场给千万青年学子带来的影响着终身命运的下乡运动。读毕不禁掩卷叹谓:这本研究知青问题的专著,该凝聚作者多少心血!

正在考虑为此书写点什么时,欣悉此书近日已在香港正式出版,作者给我发来该书图照,告知暂难在内地出版发行,我深以为憾。

该书打印本共分五章一百五十六节。

作者用一名老知青的良知和勇气道出这样几句开篇之语:

我们回望过去的

荒唐丑陋和苦难

是因为

想找出这一切的病根

朋友,不要害怕直面过去

如果没有直面过去的勇气

那又怎样开拓未来

……

关于当时高喊的“上山下乡是为了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一论点,作者收集了不少证据,旗帜鲜明地进行驳斥:既然高喊上山下乡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为什么绝大多数被动员上山下乡接受“培养”的不是当时受到信任的党政军干部子女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子弟,而是在学校被边缘化,受到排斥打击,被拒于中学、大学校门外的地、富、反、坏、右、资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子女?

作者还尖锐地指出:尤其到了文革中后期,招工、招兵、招学、走后门成风,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走后门,如有的群众戏称这一现象是,领导干部子女下乡是镀金,群众子女下乡是扎根。还有些顺口溜更是反映了当时实况,如一等人送上门(指回城),二等人走后门,三等人找窍门,四等人没有门。这一现象,更是使广大群众看清了“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实质。对于领导干部子女是镀金,而普通人家、尤其是出身不好的青年,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作者对下乡运动的起因研究尤费不少笔墨,如对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造成的严重就业压力的分析;国际形势与下乡运动的关系分析等。为此,作者还将视觉触及到过去国共两党的斗争,触及到苏联对中国的影响,触及到前人很少研究的民国时期的经济,甚至将中国的这场下乡运动的根源上溯至康乾盛世……

确实,历史如同一根项链是不能割断的。我想作者正是依此观点,以历史的眼光,旁征博引,上下求索,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将这一发生在中国的严重影响数千万青年学子前途命运,乃至影响整个中华民族进程的下乡运动,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得不令人信服,让人感叹:被遮掩的历史面纱总会有人去揭开的。

作者除深刻解剖下乡运动的前因后果外,还对一些世说进行了一些梳理或纠正,如上述的“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之说;“农村需要有文化的建设人才”之说;“知青下乡是志愿的”之说;“一穷二白,人可多,底子薄与上山下乡”之说;“净化城市”之说等。

作者对历届知青下乡情况也进行了明晰的分类,如对50年代的早期知青的介绍;对文革前知青的介绍;对老三届知青乃至新五届和后五届知青的阐述等。

不难看出,作者还从湖知网中摘录了一些知青或后知青时代的生活片段,一些活生生的事例,使其著作的内容更充实和更有说服力。

作者凭一老知青的良知与阅历,参阅大量资料文件,站在历史的高度,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解读知青下乡运动,在国内出版界可谓独树一帜。同时,还原知青历史真像,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档案,其意义非凡,其功德无量。

虽然感觉作者在书中引经据典有过多之嫌,但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作者治学的严谨与求实,也可说这些引证的东西能更好地还原历史,见证历史。

知青写的关于知青的书,知青当然爱读,只是我们暂时还看不到这本在香港出版发行的书,但愿期待的时间不会太久。

 

  历史的陷阱封面(1).jpg

P1190020.jpg P1190021.jpg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