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人为岳麓山七十三军墓写过的几篇文字

本人为岳麓山上的七十三军墓写过几篇文字,先后发表在《湖南画报》、《文史博览》杂志和《长沙晚报》、《长沙广播电视报》兹将截图贴于下面。

青山处处埋忠骨-1-OK.jpg

青山处处埋忠骨-2-OK.jpg 上篇发表于《湖南画报》

七十三军墓-1-OK.jpg

七十三军墓-2-OK.jpg 本篇发表于《文史博览》杂志

清明祭-1-OK.jpg

清明祭-2-OK.jpg 本发表在《长沙广播电视报》

七十三军血战石门-OK.jpg

本文发表在《长沙晚报》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回复 1# 麓山真人

 

先生的73军血战石门篇可单独付稿网络么?很想了解详情。

向你致敬!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谢谢作者传上这些发表、见诸报端的珍贵资料。前2年轶事版主圆宵也发过一些赫石坡的记叙文字,曾在一些网友中引起反响……为民族解放捐躯的先辈,人民不会忘记!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凌晨读到先生关于73军的文章激动不已,虽然截图有些字迹模糊仍竭力辨认,先生写到的73军长沙会战及血战石门,我父亲是这两次战役的亲历者。我很想了解详情。谢谢你!向你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一起就是缘分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谢谢楼上几位朋友!遵嘱将《七十三军血战石门》一文用大号字体全文照录如下。这是湖南抗战史上慷慨悲歌的壮烈史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原湖南省老省长程潜曾在73军墓碑基塔上题过一副挽联“誓死卫国家,以昭来者,壮气塞天地,是曰浩然。”那是代表湖南人民赠给抗战英烈们的崇高评价。抗战英烈们誓死保卫国家的浩然壮气,充塞天地,永远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                          

         七十三军血战石门

      岳麓山赫石坡有国民党第73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日前本报有关于拟将修复该公墓的报道。73军抗战史迹确实值得永久保存。
      抗战中的国民党73军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支主力部队,曾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南昌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与雪峰山会战等等,而至为惨烈的一役则是常德会战中的石门战役,该役中,73军“损失兵力达80%”,几近全军覆没。
      1943年11月,日军调集约10万兵力,分三路进攻常德,因敌情判断及作战计划的失误,常德守军在会战初始即被敌军“奇袭、切断、包围”,蒙受巨大牺牲。而奉命守备石门的73军,在夏季鄂西战役中已遭日军重创,兵力不及补充,且石门原守军竟连“起码工事”也未加构筑。11月13日晨,日军对73军合围,以强大兵力发起猛烈冲击,更以无数小股部队为尖刀直袭73军军部。73军全体官兵在困境中发扬其一贯的“和敌寇战至最后一个人,战至最后一颗子弹”的精神,寸土寸血,与日军浴血苦战,一时之间伤亡惨烈。集团军总司令鉴于73军即将全军覆没,电令其放弃石门突围。暂5师师长、浏阳人彭士量主动要求留在阵地,掩护大军西撤突围。此后,暂5师在彭士量亲督一线指挥下,一次次与突上阵地的日军白刃搏击,往返冲杀。阵地上尸体枕藉,但暂5师“无一人屈服于敌”。一天一夜过去,日机再次对石门阵地实施轰炸,彭士量中弹殉国。暂5师余部除极少数强度澧水突围成功,余皆阵亡,而73军15师、77师在西撤中亦未能脱围,大部阵亡。
      据载,此役73军阵亡将士骨灰后来多被放置赫石坡公墓中,而“常德会战序战中阵亡第一将”彭士量则被追赠中将,并于1943年12月在重庆公祭,彭的遗体于1944年5月14日运至长沙中山堂(今教育街省农业厅内)公祭,后安葬南岳。彭士量还于1984年被长沙市人民政府追赠为革命烈士。
   
      注:本文载2000年5月15日《长沙晚报》第9版“橘洲”副刊。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马革裹尸留浩气  羊碑堕泪吊忠魂》一文 未经修改的原稿,文章发表时署作者本名        

 

                                         马革裹尸留浩气  羊碑堕泪吊忠魂

                               ——重访七十三军阵亡将士公墓

    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东侧的赫石坡上,有一座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公墓背靠青山,坐西向东,踞坡而建,俯瞰着英雄的长沙古城。

  墓前山脚下的水潭中,建有纪念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的岳王亭,岳王亭前还有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抗日阵亡将士的忠烈祠。

  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抗日战争中的阵亡将士相聚在这青山绿水之间,使赫石坡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公墓底座呈四方形,底座上矗立着长方形墓碑,墓碑正面镌刻着蒋介石先生親笔题写的正楷碑文: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碑文左下方“蒋中正”三字在“文革”中被红卫兵凿去,仅留一“题”字。墓碑两侧分别镌刻“风云长护”、“精神不死”各四字。

  底座四方也都有镌刻,正面镌刻有原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用隶书体题写的一副輓联:

  誓死卫国家,以诏来者;

  壮气塞天地,是曰浩然。

  左右两面也各有一联,分别是:

  碧血丹心光耀天地;名山忠骨万古长存。

  背面“凛冽万古”四个苍劲拙扑的隶书大字,凸现了整个公墓庄严悲壮、肃穆凝重的氛围。

  墓碑主体后方依山建有“忠义观”,是存放阵亡将士骨骸的地方。进门有长约5、6米的甬道,正对甬道居中有一室,上书:“军司令部直属部队”字样,这里存放的是七十三军司令部直属部队阵亡将士的遗骨。左右各有两室,每室两进,每室四壁均有多层搁板用作存放骨灰罈。从左至右分别存放着“暂编第五师”、“第十五师”、“第七十七师”、“第一九三师”阵亡将士的遗骨。

  七十三军在抗日战争中,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支主力部队,原隶属第六战区,驻守湖南的澧县、石门一带。在1939年9月开始至1942年1月结束的三次“长沙会战”中,奉命参加第九战区的长沙保卫战,与日军在长沙一带展开了“一寸土地一寸血”的殊死战斗。后又在1943年底保卫常德的血战和1944年夏天的“长衡会战”中,再次英勇顽强地抗击日军,发扬其一贯的“和敌寇战至最后一个人,战至最后一颗子弹”的精神,为保卫湖南这片热土浴血奋战,“无一人屈服于敌”,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战斗之慘烈,将士之英勇,仅以1943年底保卫常德的血战为例,据记载:“1943年11月13日,73军被四面包围,军长汪之斌命暂编第五师留下掩护,坚守石门阵地,军主力向西突围。留下的暂五师师长彭士量,率部与日军勇猛拼杀,从14日夜晚到15日黄昏,激战一天一夜,该师从师长到士兵几乎全部阵亡,仅有小部分强渡澧水成功。第15、77两师向西突围时,亦未能摆脱日军的围攻,经一天一晚战斗,除军师部部分人员冲出重围外,也大部分阵亡。”

  常德血战中,日军的口号是以“消灭73军、74军为目标。”但是,面对强大的日军,73军、74军都表现出了中国军人有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74军57师“8000余官兵,从师长到士兵,在民族敌人面前,同仇敌忾,与3万敌军浴血肉搏,坚守孤城半月,5703人血洒疆场,2000余人负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湖南各界人民为七十三军阵亡将士建了这个公墓,供奉阵亡将士的遗骨,用将士们为国捐躯的浩然正气永远昭示后人。

  “常德血战”中的“阵亡第一将”彭士量被追赠中将,并于1943年12月在重庆公祭。彭的遗体于1944年5月14日运至长沙中山堂(今教育街省农业厅内)公祭,后安葬在南岳。

  1984年,长沙市人民政府追认彭士量为革命烈士。

  我从小在岳麓山下长大,小时候也常去赫石坡一带玩耍,时常听到住在这一带的老人讲:每当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夜晚,赫石坡上、松林之中都会爆发出阵阵的喊杀声。

  “杀!”“杀——”老人绘声绘色。

  小时的我还曾被这个传说吓倒过,后来我明白了,这是阵亡将士的英灵还在冥冥中守护着这片他们洒下了热血的土地。

  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扫荡一切,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同样未能幸免。“忠义观”中的骨灰罈被毁坏殆尽,骨灰扬弃在漫山遍野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公墓“破损严重……东南角的护坡已经严重坍塌,东西两向的耳洞内砖石脱落、墙体开裂,山体滑坡造成的墓围裂缝已有几十厘米,墓地许多碑刻被严重破坏,字迹无法辨识”。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湖南师大周秋光教授为此在省、市政协会议上分别提交了提案,呼吁进行抢救性修复。并指出,公墓是告诫后人不忘国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基地。 2000年4月24日《长沙晚报》也报道了政协委员呼吁《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墓亟待修复》的消息,长沙市人民政府采纳了政协委员的呼吁,拨款对公墓进行维修。在此之前,笔者应《湖南画报》约稿,写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文内以《抵御外侮,为国捐躯的七十三军阵亡将士公墓》的小标题介绍了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的壮烈史蹟。(《湖南画报》总第208期)同年5月15日《长沙晚报》再次刊登了笔者与“草草”合写的《七十三军血战石门》一文,向广大读者宣传七十三军的抗日功蹟。其时,公墓正在抢救性修复之中。

 

(未完待续)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斗转星移,时间飞逝,日前,笔者与《长沙广播电视报》记者再访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发现公墓早已修复一新,原来濒临坍塌的一百多级石阶和其他遭受破坏之处都己修得齐齐整整,凡镌刻的字、联和碑文都己重新用红漆描过,“忠义观”内的忠骨虽然不復存在,但进甬道的大门己经装上了两扇黑漆门页,并锁将起来。笔者感叹:骨骸既难以寻返,也只能如此处理。好在当年扬灰之处也还在此山之中,就当落土为安了,也是一种慰藉。

  面对庄严肃穆的墓碑,缅怀当年气壮山河的英烈,笔者认为,虽然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但中国抗战史上的这块丰碑,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是永远也不会坍塌的。

  七十三军公墓下方还有一座忠烈祠,它与七十三军公墓、岳王亭“三位一体”,构成了整个赫石坡景区庄严肃穆的凝重特色。

  忠烈祠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纪念的也是因抗日而英勇阵亡的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将士。

  祠坐西向东,背靠岳王亭和七十三军公墓,由16根花崗岩石柱四排四行等距分佈,呈“回”字形排列,占地约200平方米。顶覆黄色琉璃瓦,有脊饰,似庙状。祠内正对大门顶端有刘建绪题款、谭延闿手書的“允武且仁”四字横匾,修复后其下新增“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八个大字,时刻警醒着前来瞻仰的国人。左右石柱上有一长联,曰:

  揚威国土,靖亂巖疆,銕血铸山河萬里,留光荣戰績

  气壮洞庭,風高雲麓,旂常爼豆千秋,拜忠烈祠堂

  祠前正面四根檐柱上分别撰有两联,

  其一是:

  凭栏望七二峰峦,慷慨念同袍,浩气长存,嶽香增色;

  此地瘗三千徂练,登临来赫石,忠魂不朽,申甫重生。

  其二为:

  江水滔滔,共一片斜阳,长写出壮士当年血泪;

  赫石珞珞,添几椽庙貌,好留与后人终古馨香。

  两联均对仗工整、音节铿锵、慷慨激昂,充满缅怀、赞頌壮烈之士的激越豪情。

  16根石柱均镌刻有联,南向中间两柱有一副輓联,为陆军第七十三军□□□□敬题。当然,这难以辨明之处又是当年红卫兵“革命行动” 留下的“痕迹”。联云:

  马革裹尸,千载嶽云留浩气;

  羊碑墮淚,万年湘水吊忠魂。

  凄凉悲壮,读后令人肃然。

    安息吧,抗战阵亡的将士们!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附本人拍摄的七十三军墓及其他照片

修复前的七十三军墓 修复前的七十三军公墓.jpg

修复后的七十三军墓 修复后的七十三军公墓.jpg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修复前的忠烈祠

修复前的忠烈祠.jpg

 

 

修复后的忠烈祠

忠烈祠.jpg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七十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jpg

七十三军第七十七师抗日阵亡将士墓

 

抗战纪念碑-1.jpg

抗战纪念碑-2.jpg 抗战纪念碑-3.jpg 抗战纪念碑-4.jpg

七十三军附近其他抗战纪念碑塔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这四个墓塔组成一首诗:

孤军血战撼山岳,万古名存重死生,

手刃渠魁思猛士,骨归胜地奠忠魂。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归宿亭.jpg

北侧的归宿亭

 

纪忠亭.jpg

南侧的纪忠亭

 

岳王亭.jpg

东面的岳王亭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赫石硌硌的赫石坡

赫石坡-1.jpg

赫石坡-2.jpg

 

站在赫石坡上朝东远眺长沙城

赫石坡远眺.jpg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安息吧,抗战阵亡的将士们!
在一起就是缘分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请问楼主所述73军公墓方尖碑正面题字人“蒋中正”可有确证?
我在附近居住多年,听到的都是正面题字人是 王東原,侧面“精神不死”的题字人是何键。现在从正面题字人被凿的痕迹来看,王东原的轮廓可辨,而侧面何键二字虽被凿毁,但“敬题”二字下尚有印鉴存在,内部文字系“何键”无疑。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5# 睡魔

 

墓塔上“蒋中正”三字是我亲眼所见。我小时候在那里玩还未凿掉,正如张辉瓒墓和五轮塔一样,那时候都还在。

墓塔基座正面那副挽联是程潜题的。挽联缺失后“程潜”二字还在。都是我亲眼所见。

至于说王东原什么的 那也不奇怪。我拍的忠烈祠南面石柱上的挽联题款有“七十三军XXX”字样,师大有位李教授硬说我说的不对,他说没有那几个字(重修后所有的题款都没了,被水泥填掉了)。我有照片为证都说不过他。呵呵!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忠烈祠.jpg 

 

麓山真人好!忠烈祠南面石柱上原“七十三军xxx题”照,好像未贴出来?原物是力证。

日月出矣,灯火不熄,不亦劳乎?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这张照片怎么会有呢,这是修复后的忠烈祠。修复后所有挽联的上下款都用水泥涂掉了。当年我与长沙广播电视报记者一起去采访时,忠烈祠还是一座仓库。9楼第一张照片“修复前的忠烈祠”就是当时的记录。回来我们写了上面那篇《清明祭》,做一个整版发在广播电视报第七版“观察”版。那时的石柱上还保留了上下款,能拍到的我们都拍下来了。仓库锁了,进不去,只能趴在窗外看,里面的没能拍到,很可惜。
顺便说一句:修复后的张辉瓒墓也没有完全照原样恢复,墓塔顶上也有“蒋中正”的名字。砸断的墓碑散落在附近没有运走的,我们也都拍了照片,墓重建后,那些砸断的墓碑大部分也清走了,上面的题词可能也无人知晓了。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资料啊!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与“睡魔”探讨:73军墓是民国35年(1946年)春榖旦立(墓碑上这几个字还在,春季是农历2、3、4三个月,最迟也在阳历5月之前),王东原是1946年6月以后任湖南省主席,建墓时他尚未来湖南任职,他在墓塔顶上题词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基座正面挽联是程潜题写的(现在恢复的原状可以证实),程潜是当时的湖南省主席,即使王东原有题款,作为前期的73军军长(抗战后期73军军长是汪之斌)也不能高于省主席程潜题款位置,因此,抛开我亲眼所见不说,题款上下位置也反证了最上面凿掉的那几个字就是“蒋中正”。地位越高的人,名字摆得越高,这一点符合我国历来的尊卑有序的传统做法。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9# 麓山真人

麓山真人您好!迟复为歉。您提到73军公墓主碑题写人名为“蒋中正”,鄙人不敢苟同。从三个字被砸的痕迹看,似乎更能印证“王东原”一说。特别是中间那个痕跡,“東”字轮廓明显,如果是“中”字,则中间一竖的两侧不当有笔画凸出。且看第一个痕迹,下方为一横较为明显,若是“蒋”字,则根据比例,右下角的寸字应当有出头。另外根据王东原《浮生简述》一书提到,该处公墓初建于剿共时,由他出资购地修墓,73军是其旧部,扩建后由他题字也不为过。且根据方尖碑北侧“精神不死”四字左下方印鉴“何键之印”来看,何键与若与蒋中正同处主碑之上,则亦或有僭越之嫌。相关照片我搜到了网上一个博客,里面有这几个被砸窟窿的照片。http://liweiao.blog.hexun.com/16385169_d.html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