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走读南京(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5月8日,我和燕归来飞往南京,到久负盛名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资料,是我们此行的第一任务。除了查找燕归来父亲和长兄的档案之外,还有几位后裔朋友也拜托了我们。我们对这次的行程充满着期待与信心。因为行前我已经在互联网上查阅了对于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介绍: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各个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成立于1951年2月,原名南京史料整理处,隶属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改隶国家档案局,并易现名。馆址在南京市中山东路309号。馆内设有保管部、利用部、整理编目部、编研部、民国档案杂志社、技术部、计算机中心和全国民国档案目录中心等业务机构,专门从事民国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整理、编目、接待利用和编研出版等工作。馆内备有摄像、照相、复印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以及多种检索工具。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帙浩繁,截止2003年,共收藏有932余个全宗,计180多万卷,排架长度达50000余米,收藏的民国时期图书资料有5余万册。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全国解放,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长达22年,其间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档案,其中央政府档案,除部分在全国解放前夕移往台湾外,大部分留存在大陆,我馆所藏南京国民政府档案共有600余个全宗,140万余卷。全面地反映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诸方面状况,是我馆馆藏档案的主体。


    特别是我又在去年5月的中国新闻网上查到了题为《中国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将会进一步开放》的报道,其中,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特别提到:“档案是编写历史最重要的基础和根基,没有档案根本写不出历史。”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曾带走了一部分档案,但是大多数仍在大陆,保存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最新统计数字有220万卷宗,这些档案包括抗日战争各重大战役、战斗详报、战争日志及接受日本投降的情况等。


  “这些档案按照我们国家的规定,基本都属于开放范围,所以国内外的利用者都可以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申请利用开放的档案。”杨冬权说。


    杨局长兼杨馆长提到的这些内容正是我最想要了解的。有了档案管理部门最高领导的这番表态,我深信一定会不虚此行。


    5月10日,我们顺利地来到了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在的中山东路。我执意要步行前往,因为步行要经过当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所在的黄埔路,这是许许多多先辈曾经走过的地方。虽然原军校已经被某重要机关作为生活区,岗哨森严,不准入内,但能够近距离感受先辈学习生活过的旧地,心中仍满充满一种亲切感。


    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门楼出现在眼前,门楣上是鎏金大字的馆名,门楣背面是孙中山先生的题字“天下为公”,古老的皇家宫殿建筑风格,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大门外,立有一块石碑,标明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国民政府旧址”。我们压抑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大门,好一个树木葱茏、花草繁茂的幽静院落,门内一边站立着威武的哨兵,一边是登记接待室。交验了介绍信和身份证,馆内不准照相摄像,除了笔记本和笔,其他东西都只能寄存在登记室。按照接待人员的提示,我们屏息轻步走进了档案馆的大楼,来到挂有“利用部”牌子的查阅厅。大厅里的人寥寥无几,我向工作人员再次出示了介绍信和身份证,填写了申请查阅资料表格,接待的女同志把我填写的几个姓名熟练地输入电脑检索,从架子上取下一本厚厚的资料说:这是唯一可以查阅的与黄埔有关的资料,自己查找吧。


    我端详着这本资料,这是一本黄埔军校21期的《同学录》,估计是哪位黄埔老校友捐赠的,纸质黑黄,上面有不少笔迹和标记,有的纸页已经破烂,品相大约只能打60分,远比不上我们长沙的黄埔老前辈刘访滨老人保存的《驻豫军官训练团同学录》,也比不上湖南省档案馆里保存的同类资料。在这本《同学录》的最后,附有“历期同学名录”。我在“第十期炮兵科”里找到了吟痕父亲的名字:“黄端  闽永泰”,这就是所能查到的那位江宁要塞炮台总台长全部资料。我又在“第十五期步科”里找到了燕归来长兄的名字:“王时可 湘临澧”,对于这位1951年就含冤去世的长兄,我们过去几乎一无所知,总算搞清了他是15期的黄埔毕业生,而不是以前推算的16期。我又在第一期同学的名录里找到了燕归来的父亲的名字:王认曲,但他的籍贯被错印成了“陕临潼”,大约“临潼”比“临澧”要出名的多,导致了当年排字工人的出错吧。


    我请求查阅10期和15期的《同学录》,希望找到黄端与王时可的照片,或许能够有更多的意外收获。但工作人员答复:那些资料都封存了,不能查阅。


    我又要求工作人员查阅魏大哥父亲魏琦的资料,临行前魏大哥发来短信:“请查魏琦,曾参加淞沪会战受伤,伤愈后保送南京中央特警干部训练班一期学习。我对父亲的了解仅此而已,还是从我的档案中一份父亲判决书的抄件中得知……。”工作人员输入名字后答复说找不到。我又请她查找“中央特警干部训练班”,这次她不假思索干脆利落地回答:没有。我再问是否可以查阅淞沪会战的战斗详报,因为有朋友的祖父是在淞沪会战中牺牲的,他希望了解更多的细节。工作人员答复:没有开放。


    我很困惑,杨馆长兼杨局长不是说这些档案都属于开放范围可以申请查阅的吗?工作人员和颜悦色地解释说:为了保护档案的安全,从2008年10月份起,98%的档案资料就封存了,不对外开放。将制作电子文档和微缩档案供查阅,这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工程,何年何月完成不得而知。


    我想质问:这些至少也有60多岁的档案有什么不可以查的?封存已经三年多了,你们是否可以加快工作进度?为什么不可以在制作档案的同时对外开放?封存究竟是为保护档案安全还是某种借口?我如何回报朋友们的殷殷期待?但我终究没有大动肝火,对着一位普通工作人员发脾气发牢骚只是徒劳,无济于事,而且她的工作态度实在无可挑剔,她甚至免费为我复印了两页有黄端和王时可名字的资料。当我们失望地走出查阅厅,她追上来送给我一份小折页《查档须知》,说:“请理解,何时开放,我们只能等上面的通知啊。这么远来不容易,以后要来先打电话,开放查阅了再来,免得千里迢迢白跑一趟。”在折页上有接待专用垂询电话号码:025—84800747.

 

    走出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我忽然想起了历史学者章东磐先生主编的著作《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的序言《在异国寻找历史的背影》。他在文中写到:


    “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中缅印战场的历史照片超过20000幅”。


    “ 按照档案馆的规定,你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索取表格,工作人员会为你整个文件夹,整个纸箱,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取来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扫描。因为不允许带进馆外的纸张和笔,馆内备好了专用的纸张和铅笔,任意取用。洁白的细棉纱手套也是无偿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触摸照片时必须戴,每天要换。”

 

    “人的胆子都是被惯大的。从一开始稍微多取几盒就心存戚戚的“小人之心”开始,还时时偷瞟一下远处工作人员的脸色。到大刺刺地一次要满满几车,翻开看,似乎不如预期,转脸再要另外几车,心中一副理所当然的主人心态。那种装档案的不锈钢推车装满文件夹,推起来其实是体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员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们到了,几分钟又全部推到我们面前,好像我们是领导一样。没有一个人来告诫你,每次少要点,省得工作人员麻烦。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时间在安静的屋子里高声提醒:还有谁要提交索取卡吗?时不时工作人员会走到你身边,轻声问一句:有什么要帮忙吗?”


    章东磐、晏欢、牛子等9人在那里工作两个月,带回了两万多张高清扫描的照片,精选出其中500幅于2010年出版了第一本《国家记忆》,并在深圳、重庆、成都等多个城市成功地举办了影像展和讲座。我真羡慕他们可以如此大大咧咧地查阅、摘抄、拍照、扫描那些档案原件。而如此不注意档案安全的美国档案馆居然能够把这些珍贵资料完好地保存到今天,让章先生心酸地挪揄自己只能到外国去查找本国的历史。

 

    回到长沙的第二天早晨,我们来到附近的无名粉店(加盟店)吃米粉。因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营业员的鼻子以前总是翘得高高的,一副旁若无人、不屑一顾的样子。这天却感觉有些变化:店堂里冷清了许多,但服务员的态度和蔼了许多,桌子的污垢擦得干干净净,筷箱和佐料摆放得整整齐齐。售票台旁新增了一个冷柜,摆放着一包包早上刚从总店运来的米粉和面条,上面的生产时间和质量合格证标志清晰可辨。最大的变化是撤掉了原来挡住厨房的脏屏风,厨房的玻璃也擦得通明透亮,顾客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食用的米粉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回想起不久前媒体曝光无名粉店“粉锅里洗拖把”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让无名粉店声誉一落千丈,促使总店痛下决心、整治经营、打造阳光厨房。这就是舆论监督、顾客“用脚投票”的效果。俗话说:顾客是上帝,我们不是上帝,但走进店家,我们就是这碗米粉的主人,我们有享用这碗米粉的权利。想吃什么花色品种就点什么,店小二快给我端上来。顾客都不光顾,你就下岗换人、关张倒闭。我相信会有一天,每位公民到国家档案馆查阅资料就像到隔壁粉店里吃碗米粉一样容易。

让思想自由地飞翔!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回复 1# 犟牛

 

A1.JPG

 

这条被梧桐树的枝叶遮掩得严严密密的就是黄埔路

A2-2.JPG

 

A2.JPG

 

A3.JPG

 

沿途的建筑多以黄埔命名:黄埔花园、黄埔大厦、黄埔大酒店、黄埔科技大厦......

 

A4.JPG

 

A5.JPG

 

A6.JPG

 

A8.JPG

 

 

A7.JPG

 

但真正的黄埔军校旧址却只能望门兴叹、遥不可及,找了好几位南京的朋友,都摇头回答没有办法进去

 

B3.JPG

 

B2.JPG

 

B1.JPG

 

B4.JPG

 

B5.jpg

 

B5-2.jpg

 

 

B6.jpg

 

《国家记忆》封面

 

B7.jpg

 

章东磐先生发给我有长沙籍远征军彭劢将军的照片,这是彭将军唯一被保存下来的照片

让思想自由地飞翔!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这些档案按照我们国家的规定,基本都属于开放范围,所以国内外的利用者都可以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申请利用开放的档案。”

    说得真好听……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