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苏州印象(1-9)

苏州印象

 

苏州印象一——深院幽庭(视频地址:http://www.56.com/u37/v_NjgwNzkyOTA.html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有花木移情之说。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些植物,以基幽雅、挺拔和傲寒的特点,成为文人雅客们自况的品格。作为风雅之园的苏州园林,对园中植物的选择,便体现了园林主人的意趣与追求。
  但是苏州园林又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艺术的统一。作为理想的人居环境,苏州园林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诸多的花木都是最能体现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因此它在花木营造上就绝不会简单从事,花木品种更没有仅限于梅兰竹菊。事实上,古代造园家已将叠山、理水、园林建筑与栽花植木视为园林的四大要素,并以花木营造的独到文化,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亲和。
  自然界的诸般品类,在这里巧妙融合,置身园林,你自会找到王籍的感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自然界的多样景色在这里浑为一体,陶醉其中,你自会产生晏殊的空灵: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正因为视觉上有花遮柳护,听觉上有雨落残荷,嗅觉上有暗香浮动,感觉上才有心旷神怡。可以说,若没有花木精神,便无所谓园林意境。
  苏州园林中的栽花植树,是自有章法的。象苍松、银杏等高大的树木,一棵有一棵的匠心,而如翠竹幽篁之类,则一丛有一丛的用意。上百年珍贵的古树,是古老生态的象征,是历史园林的标志,也是审美鉴赏的对象。在造园之初,若是已有古树在先,那么,造园家总是给它腾出相应的空间,使其成为园林一景。历史上的造园家,不但为后人留下了一棵棵古树,也留下了“雕梁易构,古树难成”的训条。
  在苏州园林里,生机蓬勃的植物,对于没有生命的建筑环境至关重要。正因为厅、廊、堂、榭的内外空间,是依靠了植物的衬托,才显示了它与自然的呼应,所以园林中的许多景点,便以植物的品种和寓意来命名。如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花步小筑,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
  江南水量丰沛,温度湿度都高,可以入园的植物也就品种繁多。据记载,在苏州园林中,树木、花卉和藤萝,就有100余科250余种。品种虽多,但造园家于园林植物的具体配置却是十分考究。他们注意植物的造型、色彩,尤其是人赋品格的特点,用以营造环境的情趣与景观的构图。

苏州印象二——漏窗光影(视频地址:http://www.56.com/u71/v_NjgwODAyOTI.html

  植物是融合园林建筑与自然空间的重要因素。室内陈花,案上插瓶,固然是一种手段,但还不如使各种花木探窗翠色倚门更有生趣。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苏州园林的一些厅堂与轩廊之间,在建造的时候便安排了若干天井并配置花石,让人感到花石在建筑里,建筑在花石中,几无室内室外之分。
  说到欣赏园林植物与景色,一定要说到窗户。园林里的窗户有空窗、漏窗、花窗之别,尤以漏窗为园林创作的点睛之笔。它们构思独到,图案纷呈,绝少同样,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与装饰性,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而可以让人在室内也能够直接观赏园林景色的,便是一方方精美的花窗了。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绿上窗纱”、“窗间竹影”、“窗前月下”这些词汇,是出现频率极高的字眼,宋代甚至还有一些将“窗”字直接作为自己字号的词人。如吴文英(梦窗)、周密(草窗),就被人以“二窗”并称。本来是一种出于实用的窗户,因为在视觉上使人产生一种绘画感,所以,它往往成为一方赏心悦目的独特天地。而苏州园林的窗户,更是把这种审美的功能作了艺术的提升。以园林的窗户为画框,你看不尽桃红柳绿的妩媚,看不尽烟锁重楼的迷朦,看不尽竹影梅风的爽朗,看不尽冰清玉洁的玲珑。
  透过漏窗,可以欣赏苏州园林在天时变化中的景色,但毕竟还要多少受到造园家当初的规范。苏州园林在艺术欣赏上最大的特点,是移步换景。可以说,以不同的欣赏角度,在不同的欣赏时间所获取的感受,是有千差万别的。因此,也可以这样认为:要深入发掘园林之美,就需要有一种独到的眼光。这独到的眼光,便是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漏窗。
  当然,苏州园林中那些美妙的光影,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的,即使遇到它的人,若要品味出其中的冲和恬淡,也还需要特定的心情,没有心情,便无所谓欣赏。而这种心情,恰与浮躁相对立。
  苏州园林的建造,最初只是为了少数人的实用与观赏,今日却成了供人观瞻的骨董。游人一多,便显嘈杂,园林也就不幽静。毋容讳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苏州园林之美失去了很多的知音。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这样:相识固然不难,理解未必容易。

苏州印象三——吴门烟水(视频地址:http://www.56.com/u61/v_NjgwODE0MjY.html

  荷,一种多年生水生花卉,既可生于旷野湖沼,又可植根芳园宅地,并以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中国的荷文化,包容了丰富的精神内容。文人说,荷出于污泥而不染,佛陀说,人与莲没有两样,每人都有自己个别的先天条件。因为丰富的寓意,人们栽种了荷花,同时也栽种了自己。
  因为当年的园林主人崇尚荷花的品质,荷花便成了一些园林的传统花卉。不过,主人们也爱别的花。象沧浪亭的兰花,留园的牡丹与芍药,早就远近有名,只因拙政园是著名的山水之园,水生的荷花,便成了吴下名园花卉话题的首选。拙政园的荷花向来是一大景观,而与荷花有关连的建筑,竟早就造了许多处:芙蓉榭、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留听阁、藕香榭等等,串在一起,就象是一根节节相连段段同体的藕。
  在2500年前,苏州郊外的灵岩山上,吴王夫差建了一个馆娃宫,让越国的美女西施在那里住。“娃”在苏州话里就是美女的代称,在馆娃宫里就有一个玩花池,这个遗迹现在还在。从这个池塘的取名我们可以看出,它种的荷花是用于观赏。到东晋的时候就出现了缸荷,到明代的时候就出出了碗莲。
  碗莲首先出现也是在苏州的庭院里面,流传了好几百年,到文革以前,苏州种碗莲的一个有名的老先生叫卢彬士,他种的碗莲非常出色。当时苏州的一个盆景专家周瘦鹃老先生,他家里的一个厅堂叫爱莲堂,堂上每天放的碗莲,就是卢彬士先生送去的。拙政园现在已经有碗莲的品种一百多个,缸莲的品种一百多个,塘莲还有八个品种,一共有三百多个品种,它已经成了苏州古典园林里最大的一个荷花基地。
  苏州的卢彬士老先生所莳弄的碗莲,以前叫钵莲,卢老先生特别重视养莲的器物,讲究要用精细的古碗来养殖这种案头清供,碗莲从此得名。由于它是人见人爱的家庭花卉,多年流传吴地,影响遍及江浙。其实,这种别致的莲花栽培古代就有,清代嘉庆时期,苏州的文人沈三白,即写了《浮生六记》的那位沈复,就曾经做过成功的实验。他是将莲籽磨薄了两头,然后装入蛋壳里,使抱窝的母鸡孵于翼下,待鸡雏们出壳的时候取出来,再埋入钵中之泥。这泥土也特别,它须是燕巢之泥并加少许天门冬(一种草药),捣烂、拌匀,再将莲籽置其中,然后灌以河水,晒以朝阳。莲株长成之际,花若酒杯,亭亭可爱。
  这似乎是一段闲笔,但是我们却从中看到了苏州人细腻精巧的性格,与浓郁高雅的生活情趣。其实碗莲的栽培与园林的建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州古典园林不也正是以小中见大、缩龙成寸的手法,将自己融于天地之间的吗?

苏州印象四——蕉窗听雨(视频地址:http://www.56.com/u44/v_NjgwODI1NTM.html

  这些品题,或是匾额,或是楹联,悬挂于厅堂,书刻于亭台,富有浓郁的书卷气。它不仅提高了园林的格调,而且还在意境中具有点题的导向作用。不管是即景自撰而来,还是移花接木之作,它们大多出自于名家之手。写景抒情都能寓于哲理,紧扣主题却又意象纵横。实际上,它们既是园林艺术的一种构成,又是景观立意的再度升华。
  这些品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传导了园林主人心目中的花木精神。耦园的一副典型的园林楹联,把这种花木精神与文人品格的融合,几乎推到了极致:

  卧石听涛,满衫松色。
  开门看雨,一片蕉声。

  芭蕉,一种生长色快的草本植物,有阔长的叶子,高大的身躯,常给人以稳重与沉穆的感觉。
  假山旁,幽窗下只栽数本芭蕉,这园林里便添加了许多幽幽的绿。
  夏天,暑日炎炎,溽热难当,芭蕉可以给人一片阴凉。冬日,江南是一阵潮湿湿的冷,而这芭蕉的身姿,便又悄悄地包裹着春天的希望。
  芭蕉,没有红红紫紫的花,只是绿得单纯,单纯之美,原是一种很高的格调,无怪乎许多的艺术作品都将芭蕉当作了吟唱的主题。
  雨打芭蕉,当是最有意味的情境了,造园者充分考虑到了雨中的园林所产生的观赏效果,早就筑就了“留听阁”或“听雨轩”之类。这一派潇潇烟雨,也的确使这一幅写意的画卷充满了淋漓的气韵。细雨霏霏,蕉叶上的雨声是轻轻地响,就象人在回忆绵绵往事,那样朦胧,那样淡远。雨下得大了,珠珠点点,又唱出了明明白白的天籁之歌。对于十分专注的蕉窗听雨的人,那蕉叶上滑动的雨水,顺势而滴,就象是一颗颗滚落的心事。
  也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年的那些园林主人在将手中的一方官印换作了几枚闲章之后,也将心中的仕途风雨换成了眼前的蕉窗之雨。
  芭蕉,或可就是童年时代嬉戏玩耍的见证,或可就是少年时代寒窗苦读的伴侣,或可就是淹留他乡时回忆故土的念物,或可就是归隐江南后十分亲密的知音。
  人们常常说到园林的意境,园林的意境到底是什么?所谓园林的意境,就是在具体的有限的园林景象之中,融入对古代风雅的体味,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验,融入对人生哲理的体察,并取得净化心灵的美感享受,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翩浮想。深化园林的意境,自然就包括超尘涤虑之后的蕉窗听雨。

苏州印象五——万种风情(视频地址:http://www.56.com/u41/v_NjgwODMyNTQ.html

  最先醒来的人生起了炉子。夜里把煤炉熄灭,不仅仅节省窝煤,也是为了防火。江南的房子多为木结构,又鳞次栉比,一旦着火就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生炉子是门技术。
  最先醒来的还有去菜场买菜的人。过去的苏州人,有一大早去菜场买菜的习惯,现在这种习惯在苏州的一些小镇上还保留着。
  最先醒来的还有上学的孩子,这在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他们走过一座桥的时候已熟视无睹,所以即使长大也没有离开这个小镇,也不会有某些旅游者那样,望着流水显得多愁善感的样子。
  从菜场回来的人,在桥边说说闲话,等他走上桥头,就已经是上午了,宁静安逸。他的一生好象没什么变化,变化的好象只是时间,好象只是岸边的季节。春天暖,夏天热,秋天凉,冬天冷。而河水却一直缓缓地淌着,若无其事,又若有所思。
  一条河从远处流来,把周庄剖开,周庄象苏州的许多小镇一样,河从小镇的中间穿过,两边是街。走在街上,就是沿河而行。沿河的街,当地人叫埭。“埭”在词典里是土坝的意思。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周庄象在楼上,这楼是春雨楼头。“春雨楼头尺八萧”,周庄的小巷就象一支长萧,吹出了水乡淡淡的声音。这声音是檐溜水,是瓦楞草上的蛛网,是老照片一样的往事。
  旅游者渐渐地出现了,象到点上班一样。白天的周庄,在路上走的,大部分不是周庄人,周庄人在沿河的房子里。周庄人也在沿街的房子里,做木桶的做木桶,编草鞋的编草鞋,织布的织布,打铁的打铁。不要以为这就是周庄人的日常生活,这只是他们以前的生活,周庄人把他们以前的生活又做了一遍给旅游者看。一只又一只木桶,谁说空空如也,它们装着去年的清水。百年对老街上的周庄人而言,有时就象是去年。一些清水满溢开来,一排木桶象在集体梦游,它们手拉手走过双桥,不回一回头。在周庄,最有名的是双桥;在周庄,最传神的是船娘。
  多年以前已记不清在周庄的哪条小巷的巷口,有一座破破烂烂的小楼。传说在柳亚子的年代,它是个酒馆。卖酒女名唤阿金,颇有姿色,引得南社诗人常常去那里饮酒。他们为阿金写了许多诗歌,并把小酒馆叫作迷楼。前辈的风雅让人在神往之中又不免惘然。如果南社再世,啸聚周庄,他们会咏叹船娘,并把游船叫作迷舟吧。古镇老宅,一涉风雅,方摇曳出万种风情。

苏州印象六——清风明月(视频地址:http://www.56.com/u28/v_NjgwODQyOTc.html

  同里的名字中,有一种惊喜、猜测和亲密的感觉,唐诗曰:“停船暂借问,或怨是同乡”。乡与里常常是通的,同乡就是同里,故乡也就是故里。同里的周围是五湖:同里湖、叶泽湖、南星湖、庞山湖、九里湖。湖水浩淼,云蒸雾蔚,所以同里尽管是个小镇,却显得很大气、很四海,又一点也不喧嚣。同里是宁静的,尤其是游过苏州、游过周庄,再去同里,就会觉得同里象一根针,深夜里的一根针,掉在清水砖上。
  柳絮池塘之边,梨花院落之中,生活着的不仅仅是红粉知己,也有叱咤风云的人物。跟随孙中山南征北战的陈去病,从他自撰的对联上,不难发现他飞扬的个性,其人以骠姚将军为名,垂虹亭长为号,所居有绿玉青瑶之馆,淡泊宁静之庐。“绿玉青瑶”出自倪云林有关同里的诗句。陈去病的母亲是倪云林的后裔。
  人类是要思之了,但不是退而思之。退思园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名字。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贴水而建的退思园无疑充满了智慧。只是这种智慧,不能不说有一种机心,或者说是权宜之计。退思园的花窗上镂刻着李白的醉话:“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看似潇洒,实质是牢骚大发。而同里人的生活,看上去是既不潇洒好象也不会发牢骚。他们平平静静地上桥下桥,他们平平静静地走街串巷,他们平平静静地提蓝小卖,他们平平静静地谈天说地。他们不是退到这里的,他们本来就生活在这里,所以没想到要花钱买清风明月,所以也没想到不花钱就可以买清风明月。来同里买清风明月的,只是外乡人罢了。马缨花开满的同里是处处逢春的,但同里的春色却不象花窗那么刻意,它的随手一洒,就洒了出来,因为同里在明代出了一个叫计成的造园艺术家,他写的《园冶》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园林修建及其艺术的专著,也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造园学名著。他提出的“体”“宜”“因”“借”的造园四字,简单说来就是得体合宜因地借景。体宜因借这四个字,不仅仅有关造园,还是有明一代美学趣味的流露。明式家具的美,美就美在得体合宜上,这是清式家具所不能比拟的
  同里的美,也在得体全宜更在因地借景,所以同里的美,不在丰奢,而在简约。
  这么大的世界,同乡总是很少的,但也会遇到个把。停船暂借问,寻找家园就是寻找人。

    ●━┳━─┳─●┃●╲┃╱
▆▆▆▆● ┃ ─╂─ ┃  ┃
    ●━┻━╱┃╲╱╲ ╱┃╲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苏州印象七——岁月章回(视频地址:http://www.56.com/u29/v_NjgwODUwOTA.html

  墨有枯涩浓淡,人有燕瘦环肥,塔也是色彩纷呈的。
  虎丘塔仿佛怀素叮嘱的菩萨,从氤氲山气中展露头角;瑞光塔好象蓑衣渔翁,独立于流水之上;北寺塔仿佛护法金钢,梵铃响处天雨花;双塔好象两支铁笔,也象是两根桅杆。
  如果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注册商标,苏州的注册商标就是虎丘吧。而商标上的图案,就是那座云岩寺塔。问云岩寺塔,许多苏州人不一定知道,讲起虎丘塔,不用生公说法,石头也会点头。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有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方式,苏州地处平原,平远的构图方式是它先天的条件,无阻无碍一马平川,看多了了也就难免觉得一览无余。于是聪明的苏州人因地制宜,弄出些小巷水巷,平远的构图里,也就有了深远的意味。这既是生存的需要,也不无美学上的考虑。
  小巷被两只脚越走越深,水巷被一支桨越划越远。平远使人行动舒缓,深远使人心思曲折。苏州人的从容、内敛,就是这天人合一的结果。但从容过头了就是懒散,内敛到底了就是闭塞。苏州人是很注重自身人格完美的,为了提个醒,就造出些塔来,以便随时让自己抬抬头知道天外有天。这当然是戏说,但塔的出现,确实使苏州这一幅原本只有平远深远的山水画,凭空多了个高远的层次。苏州是先有小巷水巷,再有塔,这一点是确实的。
  塔是外来文化,佛教在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塔是用来存放舍利子的。但中国本土的楼阁造型,很快就改变了塔的原貌,就象中国文化渗进佛教脱胎换骨为禅宗一样,塔在中国也就有了更多的意义。
  位于苏州大学校园内的方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与佛教无关。它是一座风水塔。当时的人认为:在这里造塔,苏州就会出更多的文化名人。
  竹外一枝斜更好。虎丘塔的著名,就著名在斜上。它象一位悬念大师,建造之际就向东北方向倾斜了。目前看到这座虎丘塔,按照通常的说法,始建于五代,完成于北宋,对于具有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来讲,它还真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个小弟弟。虎丘塔不是古董,它是文物。古董与文物的区别是:古董只要够时间,而文物在时间之外,更需要文化层面上的含金量。苏州的北寺塔被称为“江南第一塔”,知名度却赶紧上虎丘塔,道理就在这里吧。
  江南是灵动的,它在高处,江南在地为水,江南在天为云。水云的江南,从塔上望下去,苏州的粉墙黛瓦仿佛一艘被停泊的舟船,苏州以前是个海。
苏州印象八——分水裁山(视频地址:http://www.56.com/u79/v_NjgwODYwMjA.html

  树梢间的太湖象一地晃动于风中的花影,小巷在后高塔在前。我们一路走去,水稻田里漾出的吴歌,温满停着几朵白云的蓝天,而眉长眉短的远山恍如刺绣。江南风景在隐隐约约的弹词的流水里,宁静得仿佛灯火下的古镇,又风雅得好象秋色中的园林。上桥下桥,回头一望,竟看得见衣衫飘飘的昆曲在月色下风姿绰约的背影。有人说,只要走过那座老桥,就到水天堂了。太湖就是大湖的意思,精巧的苏州有时显得很大气,就因为占了太湖三分之二水域的缘故。在湖边站久了,盯着水看,就觉得岛在动。上下一浮一沉,真怕给漂了。远处的岛屿,有的象鸭头,有的象斗笠。新月上来,太湖就象抬高了头,让潮水一点一点地往上推。
  太湖中的岛屿上,有产杨梅的,有产枇杷的,所谓东山杨梅西山枇杷。而桃子、桔子、白果,也是目不睱接。白果就是银杏,被称为“活化石”。许多岛上还产青梅,一座又一座梅园,仿佛一瓶又一瓶绿墨水,等着苏州人去为故乡写一封又一封情书。太湖和苏州会的关系,就象青梅竹马。
  春申君认为,太湖的水位比苏州城要高,太湖骑在苏州这匹已奔走了2500多年的竹马上,风韵动人地摆动着不老的青梅。
  男人们好象都打鱼去了,岛上的女子摇船游水洗衣做饭,个个拿得起放得下,就是爬树也很在行。果子熟了她们要摘,她们的身下晃动着树影,太湖在树梢上薄如蝉翼。风大了起来,蝉声也跟着大了起来。果园后的村庄淹没在响声里了。耳尖的人听得到风声蝉声中,渗透了太湖拍岸的水声。
  波涛三万六千顷,芦苇年年带露青。一个人走在树影之中,如果是晚上,两旁的树黑沉沉的,一边的树枝间是灯火,一边的树枝间是湖水。这个人哪怕是岛上的居民,走着走着,也会觉得自己象在做梦。而现在是白天,太阳熔金销银,一切都亮闪闪的。据说太湖里最小的是银鱼,茫茫湖面上的小船与太湖相比,也就象几条银鱼了。夜在湖边来得很快,因为镇上村里的人们,还保留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习惯。湖边袅袅炊烟,湖上依衣清风,乐在其中便是人间乐园了。
苏州印象九——风扣门环

  居住在这里的苏州人,就是这样的怡然自得。篮子里是鲜鲜的菜,杯子里是嫩嫩的茶,笼子里是活泼的情趣,院子里,是恬淡的闲花。外地人曾说,苏州人,悠悠然就象园林里安闲的游鱼,道出了一种由衷的羡慕。
  1997年12月 4日,久负盛名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真是一件大好事。这既给我们对园林的保护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又使园林的名声越来越大。可是,看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用两点论。因此,那好事中也就隐含着新矛盾。苏州园林作为古代的私家园林,它是物质财富和文学艺术的结合物,同时也形成了独享、萧疏、宁静的特点。园林的意境来自于幽静的环境,来自于个体审美的游历过程,绝不是大众娱乐和狂欢热闹式的游览所能获取的。但是,你说园林那么好,那么谁还不想光临此地游一游呢。其实,那园林的热闹,并不仅仅是起因于游人的增多,只看到那大红灯笼高高挂,有的人就会想到,即使是当年的园林主人们,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灯笼也不是这种挂法。文化的传播,原本是一种很细致的工作,稍一疏忽,那原意便会走了样。寒山寺的得名,据说是源于寒山与拾得这二位古代的名僧,但有时却恰恰被翻成了寒冷的山寺。园林要维护,古城要维护,而一种文化的维护更是一种长久的事。 只有经过真正的维护,才能延续那种独特的文化价值。
  大自然的剥蚀力,对世间的万物都是公平的。因此,那古迹的完好或荒残,便主要是来自于人的态度。天空那般湿润,它无法不是行云;地上本是泽国,它无法不是流水。这长长的流水,流过了与苏州绣娘沈寿有过千丝万缕联系的渔庄,流过了座落着唐寅故居的桃花坞,流过了苏舜钦隐居过的沧浪亭,也连通着范大夫的轻舟渐渐远去的太湖三万六千顷。这就是那一道波光粼粼的沧浪之水,它储存在每一方苏州园林的池塘,也储存在每一个吴中儿女的心中。
  在苏州的大街小巷里,只要你稍加留意便可以看到一座座园林和一座座老宅的门户,以及那门户上镶嵌的一双双古老的门环。经过漫漫长年的风吹日晒,那环座已经锈迹斑斑,但那圆圆的环扣却依然透露出无数人的手泽磨出的亮点。
  每当人们叩响了那门环以后,了解了吴中的湖山,尤其是了解了那天地不大情趣却多的苏州园林,你才能叩响这一座文化古城的门环。
    ●━┳━─┳─●┃●╲┃╱
▆▆▆▆● ┃ ─╂─ ┃  ┃
    ●━┻━╱┃╲╱╲ ╱┃╲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