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帖一篇针对《知青》的文章:敬告梁晓声我们还活着

耶子:敬告梁晓声我们还活着

发布时间:2012-06-17 09:07 作者:耶子 字号: 点击:8598次
  我当年就是在《知青》里的北大荒——合江地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2团支边,当时团部在乌苏里江边的饶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有六个师,以“建、设、钢、铁、长、城”6个字为各个师的番号,我们的三师的番号就是“钢”字,写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钢字几团几连几排几班。 三师是黑龙江建设兵团最大的师,据说前身是八五三农场。
 
  《知青》虽然才看了几集就让我强烈地这样感觉:虚假得无以复加!
 
  剧中人物服饰虚假——衣服的式样虚假,把改革开放后的服饰样式搬到了剧中,没有补丁的衣服这就在造假。刚去兵团发的军棉衣、棉裤、棉被(没有单军衣)以后都在工资中扣了。只发过这么一次 。
 
  剧中人物年龄虚假——事实我们当时的年纪远远比剧中人物形象的年纪小,本人当时就只有17虚岁,周岁只有15岁,连里知青最大年纪也不过23虚岁。
 
  人物语言虚假——竟然有“担当”等这样一些改革开放后才有的词。
 
  早请示晚汇报是知青生活中绝对不可能没有的事,剧中怎么没有?当时我们进食堂吃饭前都首先在食堂门口按照排、班排好队,喊“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主席身体永远健康”三遍后才能排队进食堂吃饭,每桌6个人,三男三女,站着吃饭,根本不可能有坐着吃饭的事。连里开大会如果是在晚上的话(因为经常有最高指示中央文件发布,就得什么时候到了连队什么时候就得开会传达,一刻不能延误),就搬上长条锯下的木头在食堂一排排横放好,每人就依照排班坐下开会,如果是白天开会,就在晒谷场席地而坐。
 
  麦收时常常48 小时连续工作,期间最少时只能睡2、3 小时。即便这样极度困乏疲劳,睡前还要读一下“老三篇”“雷打不动”(那时最常使用的词),这时每个人都躲在炕上的帐子里,帐子外成千上万的蚊子在吼叫(那呜呜的声音简直无法让人相信是蚊子的叫声)。在地里割麦子又被漫天飞舞的“小咬”一种北大荒特有的小虫子叮咬得皮肤瘙痒和肿起来,后来学老职工样戴上帽子再用纱巾蒙住脸,反正不能让皮肤裸露,最好在帽子上插上一种点燃的特殊的草才能驱赶这种“小咬”。即便这样,早上的出操依然雷打不动。
 
  麦收结束就是晒麦子,相对麦收赶时间要轻松一下,但又开始经常折腾——拉练。常常是半夜或凌晨3、4点钟,突然钟(一大截铁轨)被大敲,你就得被迫在极度困乏中翻身跃起,以最快速度出门排好队,被严肃告知有什么“敌情”(是假设的,当时因为珍宝岛事件与苏联正在打仗),然后走几个小时的沼泽地,绕来绕去回到连队已朝阳喷薄欲出了。几乎每个人都疲惫不堪得甚至早饭也不吃,合衣、鞋也不脱就一头栽倒炕上再睡一会。这时如果有下雨的征兆,也常常要在半夜三更被钟声叫起来以最快速度跑去麦场把晒的麦子堆起来再盖好。
 
  最脏的活就是麦子脱粒扬场,然后就是装200斤一麻袋,上3级跳板倒入几层楼高的麦屯子中。那时男知青和女知青都这样扛,开始女知青扛不动,在老职工的鼓动下,慢慢我们这些在家连20斤米都扛不动的女孩子竟然也能抗200斤的麦子麻袋包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但由此也被压坏了。因为这时的知青都是在长身体的时候。至少我的关节炎更严重了。我当时只有虚岁17岁,我相信如果没有这样超负荷的压迫,我现在不至于个子才1米65,因为我家没有当知青的妹妹们都在1米70。
 
  体力活劳动强度最大的就是脱坯,即把粘土放在一个6块砖大小的木头模子里制作土砖,晒干造房子用。
 
  工作一般都超过8小时。当时知青最渴望的就是能好好睡一觉。
 
  剧中人物都是身体发育成熟的帅男靓女实在让人无法认同:——事实上是许多知青当时都是没有发育成熟和是正在发育的孩子,超乎人体承受能力的超强劳动摧残着知青多数人的身体,由此几乎人人都在几个月或一年或几年后疾病缠身,并且终身被知青期间留下疾病所折磨。
 
  《知青》中道具再一次让人大跌眼镜,竟然有三人沙发和沙发背上的钩花白色花边桌布,那可是80年代中期的产物和时尚。
 
  那本被撕去封面的《牛虻》封面图明确显示这是80年代出版的《牛虻》。(这个剧的导演是不是80后或90后啊?) 细节和道具的真实对一个剧的重要性,作为导演和编剧应该懂得。但为什么明知故犯制作这样的虚假?
 
  瞠目结舌的还有——
 
  连队广场上竟然有成排的自来水,这也虚假得太离谱了吧。本人曾经就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2团六连的,当时我所在的连队是全团最大最好的连队,也只有3口井,每口井都至少三、四十米深,水桶是用铁轱辘把摇上来的。老职工告诉我们冬天一定要戴手套,否则因为零下40多度太冷,铁轱辘把会把手掌的皮肤粘去。在新建连,为了挖这样的深的井,经常有知青在挖井时滑入井中摔死。
 
  在新建连,吃水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先让拖拉机开一条一米宽的沟渠,等水渗漏多了就舀到空柴油铁桶中用明矾打一下,等脏东西沉淀了再作为饮用水,即便这样,那水的颜色也如加饭酒一般。
 
  房子没有造好前男女睡一个大帐篷,中间用一块帆布隔离,脱坯、拉沙、伐木等造房子活必须赶在夏天完成,因为北大荒中秋节就下雪了。
 
  兵团知青吃饭哪有坐着吃饭的,都是6人一桌站着吃,只有一盘包心菜,6个知青三口两口就没有了(于是拿上馒头回宿舍就着自己家邮来的包裹里的榨菜吃馒头,只有我们南方人才有这样的东西),再用自己的碗去一个大桶里舀萝卜丝汤,一勺下去能舀上十几根萝卜丝就是相当不错了。后来我被调到食堂工作,才知道,每次2个萝卜,半斤油三大桶水,供一百多知青吃,被知青戏称“顺气汤”。根本没有经常吃肉的事,如果狼不咬死猪,就只有过节才能吃到肉。每当夜晚听到猪圈传来猪的惨叫,我们就知道可以吃肉了,窃喜。可是以后连里派男青年持枪值夜班,以后就又吃不到肉了。但又后来不知怎么回事,有男青年值夜班,还有猪圈被狼袭击的事,狼只吃五脏六腑,所以猪肉就是全连知青的口福了。
 
  夜班最幸福的是有时候能吃上煎饼,但不管是馒头还是煎饼,下“饭”的就是“卜柳科”(一种酱大头菜)。
 
  不是什么样的知青都能去兵团,这倒是真的
 
  ——后来我被调到28团,当时有几个高大的北京青年经常来我工作的地方看望同事一位杭州男知青,以后从那位杭州男知青的口中知道,这几个北京青年中有一位就是薄一波的小儿子,他本来是被分配去内蒙古插队的,为了来兵团,与自己的父亲脱离关系、划清界限才被容许来了兵团28团。
 
  《知青》北大荒的场景不真实,马车行驶的小路不真实,马路都非常宽,路的两旁是树林或是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和黑土地,即便有树林,也肯定有桦树,但《知青》中竟然看不到,奇怪了。
 
  马车不可能被知青所驾驶,我们连队的马车都是老职工驾驶,马都是从内蒙古退役的军马。夏天马由于被无数牛虻叮咬有时就会受不了突然发狂带着马车疯跑,本人就曾经被这样惊了的马从马车上甩下来,浑身疼得躺了一天,又咬牙第二天坚持干活。
 
  食堂的东西绝对不可能由知青农工去买,绝对只能是司务长去采购,这样的情节杜撰得太失真了。
 
  我们的连队排长以上都是由老职工担任,只有一位个子又矮长得又丑的北京女知青担任了副连长,这是个非常极端的对知青极其严厉的极左分子。
 
  团部才有现役军人,是属于沈阳军区的。老职工都是原来开赴北大荒后转地方的军垦人。
 
  知青的宿舍里是左右两排炕,每个炕上睡6个知青,根本就没有桌子,炕上自己的铺位就是桌子。吃饭、写信、看书等等,除了洗漱全在炕上进行。(《知青》中的周围场景让人怀疑是不是今天的度假村啊?)
 
  在我们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那些强奸女知青的师、团、营的领导最终被法办——被不容许戴军帽,被撕下领章,被反绑双手,站在军卡车的两侧,游每一个连队接受审判……记得当时有2辆军车拉着这些混蛋到我们连对他们进行审判。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得知一位北京知青在火车上就被接知青的团部领导奸污了,后这个女知青没有下连队,直接在团部当了打字员(一次去团部办事还见过她),以方便这个领导的发泄。
 
  我永远记着当时这些禽兽的狼狈模样!

来源: 共识网网友左右之推荐 | 责任编辑:鲁南珞珈
      对本文发表看法,请电邮:gongshipinglun@163.com,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来信栏目并获赠图书一套。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回复 1# 乙丁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采访和记录那些仅存的抗战老兵,争分夺秒地做着一件还原历史、尊重历史的工作。这让我联想到眼下这场关于《知青》的话题。

         我也曾经历过那疯狂的岁月,也曾和千千万万同龄人在广阔天地虚度年华,有幸的是,我们活下来了!每当想起自己的少年伙伴把年轻的生命永远埋葬在了异土他乡时,我唯有对天长叹!都说那个年代不堪回首,但是今天,当我们不得不再次回首时,我想说,历史不容任意篡改,悲剧就是悲剧。

    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谁比谁更幸运,也没有谁比谁更尊贵.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 乙丁

     

    (转载):

    本文来源:《羊城晚报》2012年6月24日B02版,作者:杨先武,原题:《知青》主题歌有悖知青的真实情感

        大型电视连续剧《知青》里名为《曾经》的主题歌开头唱道:“绚丽的青春之桨,划出人生的层叠波澜。一代人的追忆,荡涤难以平静的心田。”这种公式化的语言,根本看不出时代的特点。有过特殊经历的知识青年,对往昔的“追忆”用这种含糊不清的语言是难以表达的。他们在其人生最宝贵的岁月荒废了学业,在“广阔天地”里埋没了智慧和才能。然而这道历史的伤痕在《曾经》中却被抹平,代之以令人神往的景象:“我们曾经用身躯亲吻精神的花瓣,我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我们曾经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我们曾经用歌声唱响美好的期盼。”看到这样的歌词,你能感受到知青们真实的人生体验吗?

        歌中还唱道:“磨炼伴随着无怨无悔,展开人生的风帆。”在那个狂热与盲从主宰言行的时代,知青中确曾流行过“无怨无悔”的豪言,甚至至今仍有人声称“青春无悔”,但这绝不是一种发自群体的声音。许许多多的知青,在备受煎熬的日子里,有苦无处倾诉,有怨不能发泄。他们怀揣着梦想和期冀,收获的却是失落和伤感。虽然也有人在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知青》的编剧梁晓声),但大多数知青都成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只能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于后代。这样的词语出现在主题歌中,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总之,《知青》的主题歌与知青的真实情感相去甚远,与其说是在讴歌知青的奋斗精神,不如说是在为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唱赞歌。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我无暇光顾《知青》,但当过“知青”,

     

     我只能用曾说的几句话概括了:

      

     

          知青岁月步履艰,

        弹指一挥四十年。

        人生几回伤往事,

        酸甜苦辣也留连。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俺是68年下农村,在大半个中国的农村都干过的,像这样的(骗)片子,俺从不看。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上海为38位生活困难知青每人发放1500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30日20:1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6月30日电(记者 宗晨亮)上午,上海第七批知青关爱基金发放仪式在上海崇明瀛新园举行,共有两百多名上海知青参与活动。

      四十多年前,崇明岛是“潮来一片汪洋,潮去一片芦苇”的地方。据统计当时有五十五万知青奔赴上海市郊、18个国营农场。其中有近三十万知青奔赴到崇明八个农场,特别是冬季开河,那时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挑灯夜战,给知青们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通过知青们的艰苦奋斗,围海造田,终于把崇明打造成一个如今的生态岛。

      这次共为38位困难知青每人发放1500元现金,其中有崇明农场知青,大丰海丰农场、黄山茶林场知青,也有黑龙江、安徽、新疆等地困难知青。有位知青30多年照顾残疾知青,目前本人患病,这次得到知青关爱基金的资助,也有居无定所,生活碰到严重困难的知青,以及身患癌症、绝症的知青。

      这次第七次知青关爱基金发放,特地放在崇明瀛新园发放,也是首次对该岛知青覆盖最多的地区举行发放仪式。发放仪式结束后,二百名知青驱车重返第二故乡崇明,参观筹备中的占地70亩,由十八排房舍组成的知青纪念馆。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因为争议颇多,本人侥幸看完了全集,最后总体印象是:该片是“对源于生活”的背叛,是娱乐政治的歪作。虽然个别细节有还原真实的马迹,如被树典型的可教育好子女,就是强插在屈辱上的一把尖刀,挑起了旧伤痕下掩盖的当时的丑恶政治,梁的这一马屁可能拍在了马蹄上,不能代表曾经自己的群体说话的,即便被招安了,几个会有好果子吃呢!
    [img][/img]网络是虚拟的、个性是特定的、交友是真诚的、快乐是共享的。
    能容能忍是大佛!</strong>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7# tsy8012

    知青历史只有知青们才有真正的资格说话,但在话语权被“主旋律”垄断的这个时代,就正如小说《如焉》里的卫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那样多的作家艺术家,又有谁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写下过自己的苦难,人民的苦难,让人们今天一唱起它,便能够深切地记住我们苦难的历史,而不至于太过轻浮地遗忘呢?这一切,是比苦难本身更苦难的一件事。他们的记忆,是用自己的血写在大地上的;我们的记忆,是别人用刀刻在我们的伤口上的。数十年来,我们失去了表达苦难和忧伤的能力,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我们只有一些代用品,有些甚至是荒唐的代用品。” 所以,便出现了那些“被招安了的”“犬儒们”在粉饰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

    “中国不是没有思想家,不是读书人没脑子,只是有的人被扼杀了,有的人被吓傻了,有的人将自己那一点才学拿去换了别的好处。”“中国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作恶者不说,因为心里有鬼,受难者不讲,是因为那伤痛太深,或作恶者不让讲。年深月久,历史就给掩盖起来。”

    然而我认为,正如这篇“敬告梁晓声我们还活着”的文章作者所表达的立场那样,当年的知青们现在还在,应该站出来——正直地站出来说出真实的历史,别让犬儒们用“荒唐的代用品”涂抹和封贴知青们的伤口。——还有,这也包括我们父辈的那段血与火的抗战史实。知青史和抗战史,这是两段至今依然被模糊的国家历史,以致今天的人们一提起他们,便有激烈的争论。

    (附注:该段话语中的红字均系引用胡发云的小说《如焉》中的人物老革命卫老师的话)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知青是伟大领袖煽动年轻人打倒刘少奇后,又忽悠流放到农村的产物!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多么希望笨笨牛创建的《湖南知青网论坛》的知青情结永恒!

       我个人体会到笨笨牛对我们《黄埔后裔》栏目是网开一面的。

          因此我认为在跟楼主的帖时不论观点异同,均别采用激烈的措辞,更莫针锋相对的跟帖反驳。

       喊口号式的辩论是文化革命的遗风,用平淡的语句照样可以表达我们的思想。

       激动会使血压升高,我们已老矣!

            如我的跟帖或转载有不妥之处,请版主直接删除,我无怨无悔。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 乙丁

     

    (转载):

     

    关纪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民族文学》主编

    “我说没有什么知青无悔,我说肠子都悔清了”

        ------知青这样一个过程,牵扯了中国那么多的家,牵扯到那么多的人数,现在好像所有参加过知青那个过程的人,都是一个浑浑噩噩的梦,就稀里糊涂的被赶下农村去了,然后又哭着喊着很不光彩的,或者说是稍微光彩一点的,又胜利大逃亡回到了城市。而且到今天为止,谁也没有给我们答案,可怜的是连我们自己都没给自己答案,谢谢!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8# 乙丁

     

      我们正在自愿的、力所能及的做着拂去抗战史尘埃的工作“------当年的知青们现在还在,应该站出来——正直地站出来说出真实的历史,别让犬儒们用“荒唐的代用品”涂抹和封贴知青们的伤口。——还有,这也包括我们父辈的那段血与火的抗战史实。知青史和抗战史,这是两段至今依然被模糊的国家历史------”不然活着的我们却可能被拂盖在知青史的尘埃之中。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3# 戈壁清泉

      知青运动是历史的反动,这是早已作了定论的,为什么竟然还有人大唱赞歌?老知青们,即然我们还活着,就不能容忍犬儒们故意歪曲历史!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0# 戈壁清泉

     

               我无怨无悔。

     

         戈壁君几十年前无怨无悔,

           现在还无怨无悔呀?!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看看当今的城镇化的进程,就知道谁是反动。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4# 枫树乡

        知青岁月步履艰,

        弹指一挥四十年。

        人生几回伤往事,

        酸甜苦辣也留连。

      戈壁清泉与枫树乡共鸣!

      读不出你的图片,读明图片我再鸣。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 乙丁

    转载来自凤凰网)

    电视剧《知青》带来什么样的记忆?

      ------知青的记忆是“文革”记忆的一部分,在“文革”记忆还有许多禁区的今天,知青记忆被美化,本不是一件太令人意外的事情。问题是,这种不真实的美化恰恰是以历史真实的面目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有人为《知青》辩护说,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主观的“观众接受”比客观的“历史真实”更为重要,“这部剧显然不是‘老三届’们的专属,不同时代的人看过都会有截然不同的观后感。有的老知青认为剧中表现的知青生活不够艰苦;有的90后观众则认为当年的激情岁月值得向往”。

      如果《知青》仅仅是让像耶子这样的观众觉得虚假,那还至少能勾起他们的对知青生活和“文革”往事的一些真实回忆,这些刻骨铭心的创伤性记忆中其实已经包含了某种对“文革”政治疯狂的反思。但是,如果这个剧带给观众的不是这种反思(不管多么间接或模糊暧昧),而是对所谓“激情岁月”的“向往”,那就远远超出了一个故事的细节真实范围,使《知青》成为一部足以令人担忧的作品。

      为了不至于营造“激情岁月”的虚幻景象,电视剧的编剧似乎有责任明确地告知观众,自己只是在“说故事”,而不是在“记忆”那一段被称之为“知青岁月”的“历史”。故事是在被称为“历史”的时间中进行的,但这个时间的背景并不能等同为记忆,这个历史背景与其说是编剧者可靠的知识源泉,还不如说是他自身残缺的象征,然而,它也反映了我们共同生存状态的种种不足,以及我们无法表达共同记忆的无奈。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痛定須思痛,痛定必思源。有些人總想我們忘記過去,還天天提要學會感恩,恩在何方?那場運動使我們民族倒退幾十年,危及子孫好幾代,刻骨銘心。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8# 湖边又在谈知青这个话题了,2006年我写了一首诗,当时我生命中最亲的亲人离开了我,我处于精神上的最低谷,于是退休了,我开始学着写点东西,我便把我的悲伤,思念与自己经历的一些回忆写成诗,把有关知青的发上了网,当时便得到很多朋友的关心与安慰,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知青情结的温暖。以我当时的心情写的诗不可能阳光明媚,所以大家要我寻找快乐不要活在过去,慢慢的我便坚强起来面对现实了。今天我再把它发上来请朋友们指导。

     

                有时候往事的回忆,在暗暗地啮噬我的心,而遥远的痛苦、忧郁、像幽灵又来向我叩问。《普希金》

         ,《回忆》

    穿越昨日那阴霾的时空

    震撼的旗鼓如雷鸣翻滚

    雄壮的车队满载着使命

    出征的战士泪水盈盈。

    滚滚车轮碾碎了理想与梦

    飞扬的尘土一片迷朦

    山重水远阻断了骨肉亲情

    稚气的脸庞上写满了悲悯。

     

    无望的天空下与牛共舞

    贫瘠的土地里虚掷青春

    原始的锄头挖掘着颓废的思想

    佝偻的镰刀收割着扭曲的心。

     

    当幽暗的夜吹来狂野的风

    群山鬼魅如聚拢的幽灵

    屈辱的呐喊向幽灵挑战

    颤抖的哀嚎与野狗争鸣。

     

    就这样挣扎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少年的脸已变得老成

    血泪浇织着生存的花环

    生命与爱情造就着混沌。

     

    苦涩的酒里喝出了意志

    浮躁的心已修炼成空灵

    悠悠岁月与世无争

    早添的白发是与命运的抗衡。

     

                                                       2006、6月

     

     

    生命以一片片草叶当作它无声的赞歌奉献给无名的光芒。草叶配在这个伟大的世界里生存。——泰戈尔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9# 草叶

          草叶姐,看了你写的这首诗,觉得你完全具备一个女诗人的气质和魂灵,一句“佝偻的镰刀收割着扭曲的心”,把当年下放知青的生活刻画的入木三分,仿佛看到无数弱小的生命在狰狞的巨人手中挣扎扭动。
          很多的诗人尽管一生写下了无数的作品,但是我们往往只是记住了他们最经典的一两首,甚至仅仅是其中最最感人的一句。就像诗人顾城当年的那句“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只有这一句就足足影响了我们这一代的人。

    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你我穿过坟墓,一同站在上帝的脚下。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