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鄂西北六日行纪略(下)

      鄂西北六日行纪略(下)

 

                           大水井

    大水井,是个地名,也是旅游者对那个规模巨大的李姓民居的称呼,而祠堂旁那个真正的水井,虽然形制有点特别,但规模倒是并不很大的。

    这座雄踞于鄂西北大山间的李姓庄园,霸气固然不能与四川刘文彩庄园相比,但精巧却决不逊于前者,而尤为奇特的是,它的正房是西式的两层洋楼,而两边的厢房却纯是中式的楼阁,而洋楼后边与之相连的,却又是地道的中式房屋。开始,我觉得十分奇怪,后来,在祠堂里看到一座屏风上有“海邦著绩”的题字,才想到也许李姓人家中也许曾有人在海外或沿海口岸做过高官,那么,那西式的正房,也就是他向西方学习的成果了。

    这样的景致,要细细地看,至少要一个上午,我们没有这样的时间,所以也就只是走马观花而已。

SDC12015_调整大小.JPG
2012-7-10 09:50

 

SDC11809_调整大小.jpg
2012-7-10 09:51

 

SDC11891_调整大小.jpg
2012-7-10 09:53


SDC12013_调整大小.jpg
2012-7-10 09:52

 

 

 

 

 

    这是庄园全景。第二、三张是庄园围墙的大门,它与正房的大门也不是正面相对的,而是偏于一隅,在靠右边的厢房边上,这大概和鱼木寨向家大屋正门偏斜是同样的意思。第四张是西式正房和中式厢房的连接处。

 

SDC11771_调整大小.jpg
2012-7-10 10:00

 

  这都是在庄园各处照的。

 

    漂亮的屋顶。可惜人太矮,照不全,想爬到栏杆上去照,又太胖,怕滚下来,只好手尽量举高点来照,真糟蹋了这片好景啊。

 

     唐代有个姓张的大官,九代同堂,子孙曾孙玄孙等等有几百人。皇帝问他,用什么办法才使这么多人同居一处而不分家呢,张不做声,只提笔在纸上写了一百个“忍”字。李家大屋里,此“忍”字也多处出现,第一张是大屋里的,第二张是祠堂里的,大概,李姓的先人也曾遇到过张氏同样的问题,采用了同样的办法吧。

 

                         梭布垭石林

    与云南的石林不同,与古丈的红石林有点像,但比红石林好。最好的地方是犀牛沟,处处是景,最特别的是,有一处阳光从石罅中射进来,照在岩石棱角的青苔上,而青苔浸透了水,像一条条金线一般,光影漂亮已极。我照了十几张,都糊了,后悔得要死,当时应该丢掉雨伞,用双手端着机子,靠在岩石上照的。

 

   这张不知是怎么照的,有点像特技了。

 

 

                       恩施清江漂流

    适宜休闲而不适宜观景,断语是:两岸风景一般,而船上伙食奇好,尤其是油炸清江小鱼和清炒利川黄牙白,至今想来还口颊留香。

 

 

 

 

(完)

 

不知怎么搞的,照片出不来了,搭帮牛哥帮忙,才弄出来。想看的,请继续往下翻就有了。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笔教授,你实际只上传了四张照片,其它照片并不存在。建议删除这些代码再重新上传照片。

团结、和谐、健康、快乐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牛哥,谢谢谢谢了。但是我操作时似乎是用同样的方法的呀。再试试看。
SDC11772_调整大小.jpg
SDC11833_调整大小.jpg
SDC11907_调整大小.jpg
SDC11953_调整大小.jpg
SDC11860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860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857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889_调整大小.jpg
SDC11845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839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850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810_调整大小.jpg
SDC11893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955_调整大小.jpg
SDC11813_调整大小.jpg
SDC11883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1989_调整大小.jpg
SDC12039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2107_调整大小.jpg
SDC12127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2199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SDC12246_调整大小.JPG
SDC12465_调整大小.jpg
SDC12492_调整大小.jpg
SDC12561_调整大小.jpg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教授的卡片机拍的片片拍出了水平,我们也跟着教授游了一趟鄂西。谢谢了。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SDC12465_调整大小.jpg

 

SDC12492_调整大小.jpg

 

SDC12561_调整大小.jpg

 

笔教授这几张的取景突出了山势的雄伟,让人有震撼的感觉!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谢谢笔教授的详尽介绍。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尤为奇特的是,它的正房是西式的两层洋楼,而两边的厢房却纯是中式的楼阁,而洋楼后边与之相连的,却又是地道的中式房屋。开始,我觉得十分奇怪,后来,在祠堂里看到一座屏风上有“海邦著绩”的题字,才想到也许李姓人家中也许曾有人在海外或沿海口岸做过高官,那么,那西式的正房,也就是他向西方学习的成果了。     --笔架山人

 

    据女讲解员说,好像是当地另一大户人家,修了一座西式洋楼,有人说比李家的气派壮观,于是,李家就搞了这个西式门面,以示威武与美观。

    请其他随讲解员参观的同行人补正,我因为找人与喊人,没有听得清晰详尽。

     谢谢笔教授的三篇纪略,让我们知道了其他的许多情况与相关知识。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冠名《大水井》,其实只有小小的一口水井,之所以这样附名,是因为这里缺水,虚张声势把名字取大一点,使来侵者不得小看。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鄂西北六日行纪略(下)  

不知怎么搞的,照片出不来了,搭帮牛哥帮忙,才弄出来。想看的,请继续往下翻就有了。

       & ... 笔架山人 发表于 2012-7-10 11:09

 

教授的照片要是还能按原来的解说分开放在文字下,看连环画的人会更方便

 

我已经帮你把没有图片显示的地方处理了。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鄂西北六日行纪略(下)庄园围墙的大门,它与正房的大门也不是正面相对的,而是偏于一隅,在靠右边的厢房边上,这大概和鱼木寨向家大屋正门偏斜是同样的意思。第四张是西式正房和中式厢房的连接处。

         & ... 笔架山人 发表于 2012-7-10 11:09

 

 看到这张照片,想起前年跟荷塘去参观白族的典型建筑,也有这种设计,里面房间精心设计,进门却只有偏门,正门对着的却是围墙前的一个大屏。

 曾国藩老家的房子外面,也是先进一偏门;

 

 记得在单位时,听管后勤的同事说过,一家人家的大门前,是不能有大路正对头着走过来的,那是犯忌!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教授,看了一下你三楼的帖,你只是上传了照片,而没有点击,所以图片按你上传的顺序自己跑出来了。
嘻嘻、哈哈、呵呵!笑对人生,心情舒畅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3# 笔架山人

SDC12561_调整大小.jpg

跟着笔教授游鄂西北,欣赏好风景、好片片,谢谢!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有功底的人,就是卡片机也能拍出好照片。教授就是教授,佩服!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教授的照片好看!文字介绍也详细!请问;这里的“忍”字有什么说道?

SDC11883_调整大小_调整大小.jpg

健康快乐的活下去,比什么都好!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谢谢笔教授的详尽介绍。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3# 笔架山人

  教授图文并茂的解说,又给我上了一课,既有旅游知识,又有摄影技巧,精彩!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4# 雨晴

能忍则安,对内对外都一样,居家安宁,为国安康。

小不忍则乱大谋,于家于国都相同,家与国同安宁。

 

笔教授纪略(上)里有如下字句:从墙上四处可见的“忍”字来推测,李姓人家子孙众多而并未分家,此房屋应是李姓一大家子的聚居之地。房屋修建得极为精致,保存得极为完好,每层楼每间房都可进去参观。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 笔架山人 笔教授3组 鄂西北六日行纪略。介绍有深度,照片有角度。行家就是行家。欣赏学习了!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唐代有个姓张的大官,九代同堂,子孙曾孙玄孙等等有几百人。皇帝问他,用什么办法才使这么多人同居一处而不分家呢,张不做声,只提笔在纸上写了一百个“忍”字。李家大屋里,此“忍”字也多处出现,第一张是大屋里的,第二张是祠堂里的,大概,李姓的先人也曾遇到过张氏同样的问题,采用了同样的办法吧。

回复 14# 雨晴

雨晴,你好。听同行的弟兄们讲了你对他们的情谊,很感动。07年我们参加了湖知网组织的第一次外出旅游活动,到郴州五盖山,留守在郴州的知青周姐也是这样接待我们的。只要凭着“知青”这两个字,我们到处都能找到兄弟姐妹。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教授的眼光就是与众不同,深受启发啊!!!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