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历史的碎片——观电视连续剧《知青》有感(二)

 

                         历史的碎片

       ——观电视连续剧《知青》有感(二)

 

 

然而,《青》剧却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描述成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请看《知青》的片首字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数以千万计的城市初高中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告别各自的亲人,奔赴祖国的边疆、农村经受磨练,把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挥洒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再听听《知青》的主题歌:fficeffice" />

绚丽的青春之浆,划出人生的层叠波洲。一代人的追忆,荡涤难以平静的心田。难忘那苍茫岁月,呐喊着温暖的春天。磨练伴随着无怨无悔,展开人生的风帆。

梦里的晶莹泪光,闪耀你我曾经的容颜。风雨中的思念,一路伴随着过往流连。那里有血野大地,那里有战友的生死相牵,那里有山村大川,那里有父老乡亲的惦念。

我们曾经用身躯亲吻精神的花瓣;我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我们曾经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我们曾经用歌声唱响美好的期盼;我们曾经用歌声唱响心中的永远“。

正因为是围绕着这样的“激情燃烧”的主题,为主题服务的剧情也就不过是一些残缺的历史碎片。《青》剧的剧情表面看是两条主线,一是描写集体下放到黑龙江建设兵团某连的几十名知青的生活,一是描写插队落户到陕北某县一个名叫坡底村的几名知青的生活(其中还插有下放到山东某地靠山屯几名女知青的几个片段)。但是,全剧把大量的篇幅泼墨在兵团知青的故事上,对于插队落户知青的描写,让人感到不过是一些插曲而已。而事实上当年近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绝大部分是到贫困的穷乡僻野插队落户,直接接触农民这个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并且被同化为靠挣工分靠最原始的生产方式靠老天爷生存的农民,社会不是朝着城市化的先进道路前进,而是朝着农村最原始的道路后退。

不错,兵团知青(包括后来陆续建立起来的农场、茶厂、林场、药场等等单位的知青)的生活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数量上来讲它不是主线,从实质上来讲它反映的不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生活,(农工单位接触的是兵团战士或农业职工。)要不然就没有后来的将农工单位的知青再次下放的事情发生。

集体下到农工单位的知青生活与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同。前者从学生的集体生活转为知青的集体生活,后者则一下子就成为了散居在农民中的一员,刚开始还有个知青小组,几个月后便必须单个与农民相处了。前者有工资有服装有着集体食堂,后者仅仅在半年至一年内有安置粮的补贴,往后的日子就全靠工分吃饭,过着地地道道的农民生活。《青》剧中描写的兵团知青,拿着每月40多元的工资,穿着部队的制服,过着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对此我有些质疑但没有去考察,我只知道七十年代中期我被招到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工作时,连同流动津贴在内也才四十零点工资呀!更重要的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农工单位的管理和农村基层的管理,无论从物资条件还是管理层次上的区别,都让插队落户知青在精神层面上要大大低于农工单位的知青,如文化娱乐活动的贫乏程度,聊天谈心以化解思念家乡、寻求前途等等精神压力的方式,散居的插队落户知青有时甚至连诉说的对象都没有!(待续)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