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去日朝露 剃头杂感

              

去日朝露

 

剃头杂感

 

  我们小时候说剃头,现在人们叫理发,剃头铺子也被叫成理发店,时髦一点的叫发廊,或者美容美发店,装潢更加高级一点的叫会所也有,不过,我从来没有进去过。 

 

  每次从人民路立交桥下路过,总看见小时候每天在街头巷尾都可以遇见的剃头挑子,史迹地出现在眼前。仿如有隔世沧桑之感。那些剃头师傅,一般都几近老年,大多在五十开外。没有白大褂,也没有口罩,随意的穿着,衣裳也陈旧,只是勉强还算是干净。顾客的也多是附近街道上的清苦的老人和进城劳作的农民工弟兄。理发一次往往是和擦一双皮鞋的价钱相差无几,很是实惠。但是年轻人是绝对不肯光顾的。

  

  那剃头的担子,已经很古老了。很容易使人产生怀旧的感觉。民间有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用来形容并非两厢情愿的情爱,一方是流水无情,一方是落花有意。正好就是它真实写照:剃头担子的一头是一把冰冷的木靠背椅,另外一头是一个火炉。椅子靠背的后面装有一个支架,用以支撑靠背倾斜角度的调整,人就半躺在上面,修面或者刮胡须。木椅的下面是一排梯形抽屉,可以安放剃头的工具和零星杂物;另一头火炉的上面架着一个盛水铜盆,最有趣的是铜盆后竖起一根木杆,上面除了挂着一条你黑不溜秋的毛巾,还嵌着可以装肥皂一个方形的斗。千万不要小看这玩意儿,它可是很有来历。这朝天斗就只有小古道巷南岳行宫,大古道巷的城隍庙,或者是总督府、臬台衙门前面的旗杆上才有资格安放的,很是威严。其他地方谁也不敢僭越。  

  据长沙城里的老梆子说,三百六十行,只有剃头师傅可以有这样的朝天斗。原因是,剃头师傅是唯一可以在皇帝面前站立,而且能够在皇帝老子的头上动刀的人。所以从前,我们把剃头师傅叫“带诏师傅”,他是皇帝下了免跪诏书的。

  

  我想,这恐怕是真的。倘若剃头的时候也要下跪,那皇帝只能躺着理发了,不过这时候的剃头师傅,还是比皇帝要高出一截,只好“屈尊”,勉为其难下了这一道诏书吧。

  

  其实在中国,古人是不剃头的。我们的老祖宗孔子就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把爱惜头发看成头等大事,是孝道的第一步。头发是千万动不得的。所以隋唐以前就有所谓“髡刑”,就是剃去犯人的头发,大约是因为处罚太轻,起不到阻吓作用就废止了。不料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却发扬光大,又风行给“牛鬼蛇神”剃阴阳头,这并不是要坏人孝道,主要还是以羞辱和丑化为目的。自己本来不美,丑化了别人,以凸显自己的美丽来,这是国人阴暗的心理在作祟。                 

  

  古人既不理发,就在头发上做文章。于是发型变成为年龄的标志:“垂髫”指的是儿童,头发自由地披在双鬓,“总角”是把头发束成牛角状,是青少年,我们常常说“总角之交”多指少年时代的朋友。“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到了十五岁,算是成年人可以出嫁了,就把头发盘在头顶插上簪子。“弱冠”之年,是指男子到二十岁,也把头发束起来戴上帽子。“白发”“皓首”都是指老年人,我们知青们现在大抵都到了这一阶段。再过若干年就变成“黄发”了。所谓耄耋之年,光看字面就知道和几根毛发脱不了干系。

   

  我小时候家里人剃头是从来不去理发店的。一个提着木头箱子的剃头师傅初一十五按时上门来,给我们全家十余口理发。我也曾好奇地打开他的木箱,里面简单地放着些理发工具,箱盖上深深凹刻着“罗学海”三个大字,应该是他的名字。

  罗师傅身材单瘦,皮肤白皙,手指修长,谦和有礼,微笑时总露出一颗镶金的牙齿。店里的老年店员和学徒们一律剃光头,先用热水肥皂把头发打湿后,只见罗师傅从木箱里掏出一把木柄的剃刀来,“当当当”在探刀布上来回刮蹭几下,一手扶住那沾满肥皂液的头颅,一刀下去,就像收割机在麦地里开出一条陇沟,于是一道青白的头皮就秃秃地显露出来,然后他顺手一甩,把黏在剃刀上的削发和污垢,连同肥皂泡沫,“啪”的一声,摔落在地上。他手起刀落,霍然有声,不到两分钟,一个个泛着青光的圆圆的头颅出现了。今天每读《疤丁解牛》时候,就让我想起罗师傅的“进乎技矣”的顶上功夫。

  

  于是乎在这一天店铺里便多了许多“电灯泡”。那时候的电灯公司似乎也很晦气,常常停电,晚上做生意要点煤气灯,在耀眼的灯光下面,店堂里几个白花花的头颅晃来晃去,仿佛一堂和尚在举行法事,令人眼花缭乱 。 

   

  孩子们是不用剃刀的,用推剪理发,叫学生头。然而,我却破例地领略了剃光头的滋味。但是给我剃头的不是罗师傅,而是我的外婆 。

  

  在解放军打过长江之后,国军宣称要武装保卫长沙,城里到处弥漫着大战前夕的气味,我家的后院靠长郡中学操坪边上,也挖了个防空洞,大古道巷口上用沙包筑起了堡垒,妈妈便把孩子们送到沙坪乡下的外婆家。日子一久,头发长了,外婆就成了我们的理发师。看过给别人剃头,心里以为那是极其轻松的事情,不料外婆那一刀下来,只听见剃刀在头皮上当当直响,就像撕扯烂布条一样,刀锋所到之处如剥皮,火烧火燎,剧痛难忍,眼泪一下就膨出来。外婆便好言好语地哄我,男子汉不怕痛,咬得菜根百事可为...... 。

  

  可是比我大五岁的满舅不信这一套,外婆刚刚给他剃了第一刀,他便“哗”地一下冲出门去,外婆去追他,满舅宁可光着半边头也死活不肯回家,外婆追,满舅跑,母子两围着门前的池塘转......前年,离乡六十年的满舅从太原某大国营制药厂党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休下来,再回到旧居已经不复存在的原址,我们一同走在塘基上,谈及少年时的情景,真有隔世之感 。

 

  再  回到长沙城,已经改天换日了。磨盘湾里的《三联小学》的历史老师刘梦白先生,还很有些民国遗风,他说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故事,还有“太平天国”长毛造反的口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留着辫子的太平军要杀,不留辫子,清兵要杀。以及后来辫帅“张勋复辟”后,北京城里人,满城争着买假辫子,一时价格腾飞,从两块大洋,涨到二十块大洋的历史故事。真让我大开眼界。我才知道,中国人为头发掉了那么多的脑袋,吃了那么多苦头。

   

  后来看见三十年代外国人描绘中国人的漫画;戴着老花眼的冬烘先生在听学生背书,无论是先生还是孩子,背后都拖着一条猪尾巴,女人则是“三寸金莲”。那形象当然是十分猥琐的。一个积弱的国家,当然不会有振奋的国民和威武的民族精神的。

     

  好在一切都过去了,细脚伶仃的外婆离开人世,微笑中露出金牙齿罗师傅只怕早也成了古人,剃阴阳头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了。只是门前小巷的理发店的价格,已从三年前的五元涨到了二十元,翻了四番。对此,店里的理发店老板解释说;白菜都卖到六千块一吨,比钢材都贵了,我有什么办法!

   

  我想,如果真的我们都没有了办法,恐怕人民路立交桥下的剃头挑子,还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无论是剃头的,还是被剃头的,将子子孙孙绵绵不绝。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回复 1# 海客瀛谈

 

谢谢美文 .jpg

广歌的博客:http://ggdbk2308.blog.163.com/edit/ 潇雨的博客:http://blog.163.com/pangbi_cn/ 小雨的相册:http://photo.163.com/photos/pangbi_cn/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65# 海客瀛谈

    一些民间手艺已经失传,过去世世代代守艺安家的湘楚民间手艺人,一门手艺流传几辈人,打铁匠一定会有一个儿子继承,阉鸡佬出门常常会带个年轻徒弟,几百年来就这样一辈一辈流传下来。

 

  靠手艺过日子,艺多不压身,其实每一门手艺人的传人不会很多,仔细回忆周边往往只有一个铁匠铺,一个阉鸡佬,一个唢呐班,一个补锅的。因为这样的手艺不是一锤子买卖,回头客熟人见多,去了还会来,没有实打实的过硬手艺是没法生存的。这样的小本营生,走街蹿巷的,各行各业腔调不一的到处吆喝。因不可能每天都有人鸡阉、补锅、打铁、修伞,大多都是独门手艺,如果带徒弟,师傅就没饭吃了。

 

     如今,这些民间手艺在岁月的长河中已经模糊,变得遥远。

 

  现代化已经较过去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冲击了赖以生存的民间手艺,可是,那些经典的民间手艺在我们的思想里无法淡忘……


 

来自儿时仰望星空的梦想,梦想的追寻和失落,天空中横亘的星河,光华璀璨却遥不可及。 月光下,宁静的湘江河畔,落水声打破了宁静,惊碎了月影,击碎了无忧无虑青葱岁月的梦……。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它山顽石可以攻玉”。谢谢君兄美言。多谢你的赐教。 海客瀛谈 发表于 2012-11-16 22:30

 

   先生言重了,“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佩服先生的海阔胸怀。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好一篇洋洋千字的好文章,好一篇长沙旧事美文,夜深人静的贴图好精彩,这些回忆历历在目,我们都很有感触, ... 笑对人生 发表于 2012-11-16 05:16

笑版,你说得对;

 "    "不能去炼钢铁,就安排去搓黄泥坨,说是可以炼水泥,那时那里有点科学,劳民伤财,还不能说,不然就是反对三面红旗,想起那荒唐的岁月。"

 

我就是太好港哒,恰哒一杂梗段的哑巴亏。现在是拿起笔来,写写这些荒唐事的时候了。不为别的,就为后代不走弯路.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扑实通俗,雅俗共赏,难得的一见的精彩文字。     &nb ... 永明马灯 发表于 2012-11-16 20:44

    谢谢马灯兄,这几天正在拜读令尊大人的作品。这才是大家制作。老前辈笔下的长沙城,无论是天心阁的儿童公园,还是湘江河畔的“垃圾虫”,书院坪的第一师范,老照壁的徐松泉茶馆,..........文章无一不流光溢彩,小市民的众生相无一不栩栩如生。我们这些小字辈真还要好好研读。文天祥的正气歌有云:“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老兄有乃父之风。痌瘝天下,济世苍生。是湖知网一大亮点。谢谢老兄鼓励。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浅尝味淡若水,细品余韵悠悠,欣赏楼主美文是一种享受。一则平凡的“剃头”记叙,将人带入历史的市井人生。 ... 它山顽石 发表于 2012-11-14 21:15

   

  “它山顽石可以攻玉”。谢谢君兄美言。多谢你的赐教。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扑实通俗,雅俗共赏,难得的一见的精彩文字。

 

            一部活字典,[董氏百科全书]。

 

                 受益匪浅,敬礼,董兄。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4# 海客瀛谈

喜欢这样的小文章。

来自儿时仰望星空的梦想,梦想的追寻和失落,天空中横亘的星河,光华璀璨却遥不可及。 月光下,宁静的湘江河畔,落水声打破了宁静,惊碎了月影,击碎了无忧无虑青葱岁月的梦……。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好一篇洋洋千字的好文章,好一篇长沙旧事美文,夜深人静的贴图好精彩,这些回忆历历在目,我们都很有感触,也引起我们许多当年的回忆,不仅仅是理发,我还记得我们那时候,吃饭不饱,过苦日子,我们又寄宿,吃住在学校,学校里,搞什么双蒸饭,用强化器,使一斤米,可以多发好多饭,哎呀,还有小球藻,稻草馒头,还有大炼钢铁,把锅砸了去炼铁,谁知道,锅是白口铁,是不能炼钢的呀,我们那时还小,不能去炼钢铁,就安排去搓黄泥坨,说是可以炼水泥,那时那里有点科学,劳民伤财,还不能说,不然就是反对三面红旗,想起那荒唐的岁月,真是无聊得很的事情,好可悲。。。真是不堪回首。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57# tsy8012

tsy8012兄是古道热肠之人。看到你为姚君奔走呼号。敬佩你的风格。谢谢你回帖,不知嫂夫人对你的手艺评价如何?领导满意,万事大吉!谢谢。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剃头=理发=“砍脑壳”,这个场景我们太熟悉了,不过现在这种剃头挑子,在长沙很少很少啦,只有靠城的边远地区 ... 隐士安 发表于 2012-11-14 21:07

 

     谢谢士安兄人静兄两位版主的错爱。茶座是腾蛟起凤的地方。也是我在湖知网获得教益最多的地方。茶座兴旺,是我们老知青的福气!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浅尝味淡若水,细品余韵悠悠,欣赏楼主美文是一种享受。一则平凡的“剃头”记叙,将人带入历史的市井人生。 ... 它山顽石 发表于 2012-11-14 21:15

    谢谢顽石兄的金玉之言。问好兄长!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54# 小午子

你说的好!

 

剃头师傅和他们的顾客,他们是美发业的活化石”

 

谢谢小午子君的回帖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楼主的一篇古往今来的美文,引发众网友频频跟帖、回帖所汇集的点滴快乐情趣,恰似泼墨成了一幅幅真切的人间烟火百乐图!此杂感大可持续引发延伸,记得六几年初学理发时,我首先就是拿老弟的头做实验,连围裙都冒系,搞得碎头发直往他颈根里钻,痒得他直各自乱动,最后头被理成哒杂三花子,结果两兄弟一顿架吵起,推剪都被我扮脱,不过后来学成,老弟和老爸的理发,基本都被我包孪,如今,堂客的脑壳也是由我修理,当然指导师傅还是堂客她自己,要我禾什修就禾什修,不打反口就不挨板子,每月也省出哒不少小菜钱,关键是自己舒服满意哒!
[img][/img]网络是虚拟的、个性是特定的、交友是真诚的、快乐是共享的。
能容能忍是大佛!</strong>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浅尝味淡若水,细品余韵悠悠,欣赏楼主美文是一种享受。一则平凡的“剃头”记叙,将人带入历史的市井人生。

冒昧提一点看法:同意前面一位跟帖者的意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太平军的主张一说值得商榷。“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历史上著名的“江阴十日,嘉定三屠”就是汉族人民反抗满清统治者的“剃发”政策而被镇压的一场历史悲剧。

瑕不掩瑜,期望楼主文章精益求精。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nEO_IMG_nEO_IMG_DSC_0119.jpg

剃头=理发=“砍脑壳”,这个场景我们太熟悉了,不过现在这种剃头挑子,在长沙很少很少啦,只有靠城的边远地区,才会偶而有之;谢谢楼主的“去日朝露 剃头杂感 ”又让我们年轻了几十岁!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有趣!有味!有意思!我也常常注意立交桥下的剃头师傅和他们的顾客,他们是美发业的活化石,他们有存在的理由,因为他们有稳定顾客。

   社会进一步河蟹、富足、美满以后他们的挑子会不会只能在博物馆看见呢?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50# 海客瀛谈       海客兄,认真看了您的文章,也认真看了您给每位朋友的回帖。 ... 琴思清远 发表于 2012-11-14 19:12

   

    谢谢琴思妹妹的回帖。你和你的老兄,都是我敬重的朋友。你们古道热肠,急公好义,性格耿直,给我很深的印象。你写给儿子的几篇内心独白,证明你是一个感情极其细腻的人。虽然有许多感想,但我很少跟帖。朋友们说了很多,我最欣赏晓剑兄的话:

  “如果对过去抱得太紧的话,我们怎么腾出手来拥抱未来?”

希望你在孤独的时候,仍旧和我们在搞活动的时候一样快乐,一样阳光。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45# 晓峰 不错,摩托下乡理发,村民们欢迎。现代化下乡,今非昔比。 夜深人静 发表于 2012-11-14 10:46

 

时代在进步,社会生产力也在发展。现在的农民比我们下乡时候好多了。孩子们都骑自行车上学了。有的还是校车接送。我们的前辈小时候下雨下雪也 是打赤脚上学的,把鞋子夹在腋下。到学校门口的池塘里洗干净泥巴才穿上进校门啊!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