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去日朝露 我和长郡中学 (二)一进长郡

 

去日朝露

 

 

 

(二)一进长郡

 

   我们家世代都是生意人,除了叔祖父凭借写得一手好字进入了省政府当文书之外,父辈中就只有一个堂叔进了中学,其时正在长郡读书,他文质彬彬,有君子风,是我们家的秀才,也是父母教育我的样板。然而,我天生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我在学校里绝对算不上一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我的胆量也不够格算一个“小混混”,我在懵懵懂懂嬉戏和淘气的日子里,糊里糊涂地读完了小学。品行上的“不入流”,学业却是倒数一流。升学的问题摆在眼前。

 

   那个年月之前,社会上对长沙市的中学有很多闲言杂语,什么“明德的少爷”“周南的嫂子”……不一而足。唯有“长郡的叫化”算是对它的赞誉。因为长郡的学生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求学的多是城市贫民和远近郊县农民的子弟,学校的平民化,学生衣着的朴实,给人以良好的印象。何况于我家近在咫尺,当然是我的唯一的选择。不过那时候它已经改名叫《长沙市第二中学》。

 

   一九五四年夏天一个早上,我冒着滂沱的大雨,作为一名考生第一次从大门走进了这神往已久的学府。那时候长郡的校门在学院街三府坪内的转角处,青灰色的斑驳的大门实在很破旧,也很寒伧,门里是竹子围成圆形一个小花园,正开着淡紫色的小花。左边是一线长廊,墙上涂了黑漆的几快黑板,是《二中青年》的墙报。粉笔字十分工整,看来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高手的手笔。

 

   廊墙犹如宫墙厚达一尺余,夹墙各有一条大约五尺来宽的走道,铺着方形的青砖。白色的廊墙下漆有黑色的墙裙,显出很凝重古朴的学府气派。放眼一望,长廊深深,两边都是对称排列着的两行教室 。教室两两之间有一个一丈见方宽大的天井,每个天井中央是一颗高大的梧桐,干径近人合抱,夏日枝叶浓密,亭亭如盖,耸于舍宇之外,光线被遮挡。教室阔大而不明亮。在这里读几年书,恐怕不近视也难……。

 

   考试的铃声催入考场,第一场考语文,只写一篇作文,倒是很轻易地交了卷,第二场考算术,是我最头痛的科目,打开试卷,不禁大喜过望,原来什么鸡兔同笼,流速划速,水池注水…….统统没有,但有一道题目我记住了一辈子:

“父亲今年比儿子大十八岁,问三年后,父亲比儿子大多少?”好像是智力测验。

 

   兴许是拜一九五三年长沙市小学生毕业生大闹教育局之赐,五四年年扩大了初中招生的名额。当我的名字写在学校外围墙的录取榜上时候,我家几乎没有人肯相信。

 

   开学后,我挂上了二中的校徽到街上显摆,我的玩伴们也很惊诧,隔壁裁缝店的细罗就怀疑地问过我:“你一中还没有读,怎么就读二中呢?”不过,听说他后来也考进二中,再后来他进入军事院校成为一名空军教官。

 

   然而遗憾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因为扩大招生,二中根本没有教室可容纳这么多新生入学。于是以学院街为界,街以南的新生全部进入黎家坡分部(原早年的孔道中学),以北的全部进入肇家坪分部。这结果是我还是排斥在长郡校门之外。只是名义上还算是长郡(二中)的学生。

 

   差强人意的是,学校编班是紧接黎家坡分部而来(从137到144),总共八个班。而所发讲义夹都印着二中的名号,教师也都是二中选派来的,分部校长郭崇望先生原是二中的人望极高的教导主任,我们的班主任吴天平先生也是二中的资深老师。

 

   现在的人恐怕都不会知道什么是“二部制”了。我们就是这个制度的第一批实验品。分部实在太小,校门就设在允嘉巷(两年后才改到肇家坪)。在土地庙旁边有一栋陈旧的两层楼,据说它的前身是一所职业学校。我们八个班一共四间教室,开学后才匆匆忙忙在楼房的东端又盖了两间平房作“机动”教室。每两个班共一个教室,我们只好轮流上课,每周都有两个下午要到同学家的自学小组自习。

 

   学校没有操场,也没有礼堂。下雨天的体育课就在机动教室打扑克下棋。不过那时候,我们可以在周末参加二中本部的晚会,看高中部的同学们演话剧,表演节目,一起跳集体舞;或者到每间教室的游艺室去吹蜡烛、钓鱼、猜谜语、丢圈圈……,运气好的时候,可以得到的奖励是一颗糖……。这短暂快乐的时光,令我也忘记自己是分部的学生。

 

   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学校依照市教育局的整编,我们分部改为名默默无闻的《长沙市第十六中学》

 

   消息传来,同学们可说是群情激愤,但是又无可奈何,唯一能够表示不满的方法是全体不佩戴十六中的校徽。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对学校的大不敬,也有愧于那些任劳任怨辛辛苦苦培育我们的师长。我们同学今天聚会的时候,追忆起当年的老师们,一个个无不心怀敬仰和感激。十六中的岁月浇铸了我们理想的翅膀和奠定了我们奋进的基石。一个人的初中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关键时刻,就像达到极速时即将离开地面的飞机,充满力量,充满希望,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当时少不更事的我们,心里却只有对二中的向往。我们心中只有共同一个想法:再回到长郡去!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回复 1# 海客瀛谈

"我在懵懵懂懂嬉戏和淘气的日子里,糊里糊涂地读完了小学。品行上的“不入流”,学业却是倒数一流。升学的问题摆在眼前。"

 

哈哈,顽童一经发蒙,就当刮目相看啊!这文字实在耐读!

谢谢海客兄!!!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一九五三年长沙市小学生毕业生大闹教育局。

 哈,当年的市教育局是在国货陈列馆之对面,后为三角花园内。

那时候,小学升中学不容易啊,中学招生名额是很少的。许多小学生毕业后就失学了,而且还被鼓励去谋生做事的(比如去卖小菜 )。

    1953年,全国取消原先的春季招生为统一秋季招生,因此而引发遗留问题矛盾的爆发。

    我等都深受过其害哟……

平和之人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 海客瀛谈

   考试,只要心态好,临场发挥很重要,往往结果是出人意料。我的孩子初中、高中、大学全是临场发挥,凭她平时的成绩,都令我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上重点初中、高中或大学,实际成绩相差甚远。比如:进重点高中后,期末考试连续成绩全班倒数第二——第五,老师甚至质疑孩子是不是走后门考上的。

来自儿时仰望星空的梦想,梦想的追寻和失落,天空中横亘的星河,光华璀璨却遥不可及。 月光下,宁静的湘江河畔,落水声打破了宁静,惊碎了月影,击碎了无忧无虑青葱岁月的梦……。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值得回忆的东西,一定是有意义的东西;欣赏楼主的记忆力和回忆文章……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 海客瀛谈

  现在的人恐怕都不会知道什么是“二部制”了。我们就是这个制度的第一批实验品。分部实在太小,校门就设在允嘉巷(两年后才改到肇家坪)。在土地庙旁边有一栋陈旧的两层楼,据说它的前身是一所职业学校。我们八个班一共四间教室,开学后才匆匆忙忙在楼房的东端又盖了两间平房作“机动”教室。每两个班共一个教室,我们只好轮流上课,每周都有两个下午要到同学家的自学小组自习。

   我有幸体验了二部制的学习生活,当年(1957年)就是进了二中肇家坪分部,己经改名十六中了,初一共招生八个班(15—22班),每周两个下午在同学家自学啊!

人生已过花甲,去日无多,尽力追找快乐,过好每一天。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然而,当时少不更事的我们,心里却只有对二中的向往。我们心中只有共同一个想法:再回到长郡去!”
爱读书,会读书的人,总是和自己的母校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拜读海客兄《去日朝露 我和长郡中学》佳作深得此感。期待下文。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回复 1# 海客瀛谈 "我在懵懵懂懂嬉戏和淘气的日子里,糊里糊涂地读完了小学。品行上的“不入流”,学业却 ... 晓剑 发表于 2012-12-8 12:52

       谢谢晓剑兄夸奖。我一直到初一才勉强加入了“少先队”,刚刚进队就要离队,我的顽劣可想而知。说出来真有点羞愧呢!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quote]“然而,当时少不更事的我们,心里却只有对二中的向往。我们心中只有共同一个想法:再回到长郡去!”爱读书 ... 常青苗 发表于 2012-12-8 20:17 [/quote]

  

       谢谢常青苗君,你的话我受之有愧。我绝对算不上一个会读书的人,看看后续的文字你就会知道的。谢谢你跟帖。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quote]回复 1# 海客瀛谈    考试,只要心态好,临场发挥很重要,往往结果是出人意料。我的孩子初中、 ... 夜深人静 发表于 2012-12-8 15:53 [/quote]

    

     人静兄,我那回考取,完全是“狗戴帽子-----碰中的”。那时候我只会调皮捣蛋打架骂娘,我还会偷东西(不过专门偷家里的,外面的东西不敢偷,因为我是'百步大王’呀).......我哪里有你女儿那么乖啊!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