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一种视角] 丈母娘的眼光关乎素质教育(外一篇)

 

丈母娘的眼光关乎素质教育

 

    武汉优秀校长、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日前在个人博客上的一句话“丈母娘的眼光,可能就是素质教育的眼光”,引发广泛热议。张基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有上面那个观点,源于他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

 

  原来很欣赏的学生 现在选女婿却看不上眼

  

    教了一辈子书的李老师,女儿都已经二十七八岁了,还没有找到男朋友。李老师的一个同事热心地当起了红娘,把李老师当年班上的一个优秀学生介绍给她女儿。 

 

    见过一面之后,李老师十分感叹的对同事说:“这个孩子原来读书的时候,我是多么欣赏他呀!他学习成绩很棒,又特别听话,从来不调皮捣蛋。现在他也挺成功的,不到三十岁就是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按道理说,的确是还不错。可是,让他来做我的女婿,我倒真的不中意。你看他的背,好像有些驼了;走起路来怕踩着了蚂蚁,就像个小老头;你看他的眼镜,镜片那么厚,至少也有七八百度;你再看他说话细声细气的,哪像个小伙子,更不说像个男子汉了;最让我看不上眼的是他那么古板,表情那么单一,一点幽默感都没有。我女儿如果跟这样的人生活一辈子,她能获得快乐和幸福吗……”  

 

    教育的终极目的 是让学生活得尊严而幸福

  

   “原来很欣赏的学生现在成了被淘汰的女婿,似乎是个悖论,而这恰恰是我们教育的现实。”在张基广看来,学生时代的“乖乖男”、“乖乖女”,不一定在未来的生活中就非常幸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丈母娘的价值标准,可能就是素质教育的眼光。 

 

    张基广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未来活得尊严而幸福,这种尊严而幸福的生活包括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自我实现的自觉自信和深度的幸福感等等。这些来源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又来源于各个个体不同的自我实现。他呼吁校长和老师们时常问问自己:如果我面对的不是学生,而是我未来的女婿或儿媳妇,我希望他(她)是个什么样子?我该如何教育他(她)?  

 

    对于张基广的观点,不少人表示赞同,认为其“独具慧眼”。也有网友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素质教育与高分教育如何平衡?张基广回答说:素质全面了、人格健全了、身心健康了,分数不可能低!素质教育与高分一点都不矛盾,走素质教育之路,才能得更高的分数。

 

——来源:楚天都市报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庄秋水:梁启超的答案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篇演讲。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他估计回答十之八九是“求学问”。然后他又问:“你想学些什么?”,回答则可谓人言人殊。任公自己给出的答案,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他说但凡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数理化,史地,国文,英语,乃至哲学、文学、 农工商等等,皆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要成一个人,总要具备三达德——智、仁、勇,实现了的状态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无论是教育家教育学生,还是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皆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事实上,梁启超亦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他虽然疲于政治、忙于学术,还时时关爱着自己的九个儿女。他关心孩子的身体,关注他们的思想,留意他们的职业,更为他们筹划未来,奠定立身之本。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公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怎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惟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生当现在的中国人,悲观的资料太多了。”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诀。”
 
      梁启超堪称是一位极为负责任的父亲,他并不为子女展示虚幻的未来,他告诉他们生而为人的忧思与世界的混乱,要他们以德性涵养的功夫和理性的训练去行动。而且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够获得内在的快乐,这颇有以无生的彻悟做有生事业的味道。他像苏格拉底一样,训练年轻人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能力杰出或成为“成功者”,而是启发他们的尊崇和节制,学习和创造,同时又不乏生之乐趣。
 
      这是一个元气淋漓的父亲,一心想让孩子们实现健旺的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一种豁达的态度。在给女儿思顺的信中,梁启超曾经谈到他对一个人“成功”的看法:“我常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他的九个孩子中,梁思成、梁思永1948年当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届),45年后,梁思礼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余六个孩子在各自的领域里也成绩斐然,个个都是第一等人物。儿女们的成就分明投射着父亲谆谆以求的影子。
 
      卡莱尔曾说即将到来的时代已孕育在业已到来的时代之中。那么,一个孩子可见的未来,恐怕也孕育在父亲(包括母亲)的决定和形塑之中。在业已过去和正在行进的时代里,政治诡谲和消费至上的轰鸣,让人们忘记了身边这种安静而持久的力量。父母们被大潮席卷,把本该自己担承的一部分责任,扔给了大大小小的机构,忘记了社会只是我们生活的居所,却并非生活本身。
 
      余英时先生认为现代中国最流行的错误观念之一便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政治变迁上——无论是革命式的或是改良式的。是该放下对行政(政治)力量无限信任的时候了。一方面要努力争进,争取更合理和文明的制度;一方面是退,退回到最小的单位——父母与子女。退而结网,自我教育和教育儿女,各自成为一种不惑不忧不惧的人。在时髦概念充斥的今天,这样一种朴素的观念,有可能是现在和未来的链接点之一。而从历史的观点看,这种退或许才是最大的进取。

 

来源: 作者博客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艾木地總為欄目提供品位高的帖,感激敬佩。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谢谢艾木地提供的另一种视角!!!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我当了一辈子的老师,临快退休的时候,对学生讲了一番话,算是临别赠言。

    我认为,一个将来要有出息的学生,应该学会逃脱老师的“魔爪”。

    一个学生,如果又流又痞,偷摸打架,尽干坏事,当然就进入了老师的“魔爪”,如果他要逃脱老师的“魔爪”,就必须改正错误,这样将来才会有出息。这个,我们一般不会有什么异议。

    但是,另外一种情况我们就忽略了:一些表现非常好的学生,听话、守纪律,从不闹事,非常乖,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也非常好,这样的学生是老师非常喜欢的,甚至是宠爱,这其实也是进入了老师的“魔爪”。

    我发现一个情况,就是学生走向社会后,表现极差的当然不会混得很好,但我也看到,一些表现很好的学生往往也是混得一般,表现平庸。而那些混得好的学生往往是在学校的时候不被老师注意的人。这就值得我们注意。对孩子要求过严,和过于宠爱,其实是没有好处的,也是一种“魔爪”。

    不知我的这种看法对不对,是否有较大的片面性,大家可以批评。对正在做研究生的爹爹娭毑是否有点参考价值。

    另外,我觉得,我们老师对自己的位置有时候可能摆得有点不对。老师不过是一种职业,教书而已。我们的品德并不比别人高尚,我们的人格并不比别人伟大,我们的工作方法并不见得比别人科学、正确,我们的知识在总体上并不见得比别人高深多少。但是,我们很多人却把自己摆在“教师爷”的位置上。评价一个好学生的标准一个是听不听老师的话,二个是成绩好不好,这样当老师,怎么能真正当好老师呢?怎么能的教出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呢?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 自我教育和教育儿女,各自成为一种不惑不忧不惧的人。在时髦概念充斥的今天,这样一种朴素的观念,有可能是现在和未来的链接点之一”。

   有人说丈母娘爱出馊主意,我认为丈母娘和张基广校长的眼光一样--有独到之处。

  我常对儿女们说: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遇强不惧、逢弱不欺、有毒的东西不吃、缺德的事不做,相信自己不要相信谁。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好啊!能做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对于很多的知青来说应该不是不可攀越的目标。

友情提示:请不要一贴多发!每贴最多发二个栏目!

TOP

返回列表